我說參同契
第79講
關鍵三寶章第二十二
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
真一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
旋曲以視聽,開闔皆合同。
為己之樞轄,動靜不竭窮。
離氣納榮衛,坎乃不用聰。
兌合不以談,希言順鴻濛。
三者既關鍵,緩體處空房。
委志歸虛無,無念以為常。
證難以推移,心專不縱橫。
寢寐神相抱,覺悟候存亡。
顏色浸以潤,骨節益堅強。
辟卻眾一陰一邪,然後立正一陽一。
修之不極休,庶氣雲雨行。
一婬一婬一若春澤,液液象解冰。
從頭流達足,究竟復上升。
往來洞無極,怫怫被谷中。
反者道之驗,弱者德之一柄一。
耘鋤宿污穢,細微得調暢。
濁者清之路,昏久則昭明。
內三寶 外三寶
這一章是專論,很重要,為了爭取時間,希望大家自己先看一下。
「關鍵三寶」是修道的基本方法,是工夫的原理。
老子說他有三寶,「曰慈,曰儉,曰不敢為天下先」,看來也像是講政治原理,實際上同修道都有關係的。
「慈」,心能夠養成仁慈,有慈悲心才能修道。
「儉」,一切都不一浪一費,一精一神也不一浪一費。
「不敢為天下先」,不要故意去造作。
道家說的三寶,和老子的三寶不同,佛教進入中國後,也採用了這個名字,把佛、法、僧合起來叫做三寶。
三寶本來是道家的名稱。
「此章,言關鍵三寶,內真外應,乃養一性一之要功也」,雖然講養一性一,注意一性一命雙修,懂得了養一性一,命在其中矣,命功就在一性一功裡頭。
「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眼睛、耳朵、鼻子,這是外三寶。
「閉塞勿發通」,就是修道人不准講話, 開口神氣散,多講話傷元氣。
現在講外三寶,眼睛閉起來,耳朵回轉來,心念不妄動,嘴巴當然閉住了,舌抵上顎,大家打坐都知道。
「真一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真一人」就是我們自己,這個人不是這個身一體,是我們的那個真東西。
一精一氣神不過三寶之一,是幫助的藥,拿這三樣東西煉自己這個「真一人」,真正的我,打坐修道的第一步就是這樣。
「真一人」自己這個我,不是意念,不是妄念,不是妄想,而是潛伏一在深淵裡頭。
一般人以為修肚一臍是深淵,那已經不是深了,肚一臍很淺。
這個深淵不在身一體內部。
「浮游」就是優遊自在,「規中」在道家就是兩個圈圈,也不是在中宮。
在密宗叫做「寶蓋」,也是兩層。
道家也有以「葫蘆」來代表的,葫蘆就像人的身一體,葫蘆頭就是我們這個頭,上面一節下面一節,中間一個腰,兩個圈圈中間的地方就是有形的「規中」,無形的則沒有位置。
再看註解,「此節,統言關鍵三寶之要道也。
修道之士,有內三寶,有外三寶。
元一精一、元氣、元神內三寶也。」
內三寶是我們自己有的,不是靠外面呼吸氣來,做氣功不是真的氣,是外面呼吸之氣,是有生滅的。
生命一口氣不來,不是空氣不來,是內在氣沒有,能源沒有就完了。
因怕大家以為空氣這個氣就是真的氣,所以他改個名字叫「元一精一」。
元一精一、元氣、元神這是內三寶。
三寶不漏存無神
「耳目口,外三寶也」,外三寶耳、目、口,內三寶一精一、氣、神。
「欲得內三寶還真,全在外三寶不漏」,他說要想達到內三寶還真,一精一、氣、神各歸本位,還到原來的境界,做工夫開始是耳、目、口不漏。
因此《一陰一符經》所謂,「九竅之邪,在乎三要是也」,這是《一陰一符經》的原文。
《一陰一符經》分兩種,一種道家修持的,所謂黃帝傳下來的;一種是兵法,但是同修道也有關係的。
所謂姜太公傳下來的《一陰一符經》,講九竅,我們人身上的九個竅,頭上七個加下面兩個。
「九竅之邪」,「邪」是指它不是元一精一、元氣,都是假的,「在乎三要」,就是元一精一、元氣、元神三個重點,必須先要把耳、目、口關閉起來,這是修的初步。
「下手之初,必須屏聰黜明,謹閉兌口,真元方不外漏。」
所以我們修道打坐要閉起眼睛,垂簾,不是全閉。
不過現在我是主張全閉,現代的人用眼睛太多了,所以閉著才是養神之道。
這個「屏聰黜明」是一切聰明用不上,思想都用不上。
「謹閉兌口」,「兌」是卦名,這個符號代表了人的嘴巴,不要說話。
這樣耳、目、口三寶關閉起來,「真元方不外漏」,真正的元神才不外洩一了。
「故曰,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
外竅不漏,元神內存」,現在講理論方法就是如此,不是道家講的守竅。
譬如今天有位同學講,過去學過道,因為守上竅的習慣,思想一精一神都在上面,頭就很重,很悶,下不來。
一般修道家叫你守竅,隨便你守哪一竅都有感覺,不要認為是道的工夫,這是很普通的道理,因為人一體注意力集中到那一部分久了,那個部分神經就起反應,氣血也必定集中。
正統道家沒有告訴你守竅,現在告訴你這個理論,到了「外竅不漏,元神內存」,外面關閉了,我們內心的那個靈知之一性一,又不睡覺,又沒有亂想,儒家形容是「一點靈明自在」,理學家形容四個字「昭昭靈靈」,你裡面很清楚。
所以前後會合,裡外自然融為一片,就定得久靜得久。
不過你靜不住,眼睛又想張開,耳朵又想聽外面,這就不對了,是習慣的走漏。
所以佛學講「無漏」,就是六根不外一流,歸到內在歸元了。
無位真一人 元關一竅
「前後會合,中間有一無位真一人,潛藏深淵之中」,這中間有一個無位真一人,這個名稱是唐代禪宗臨濟祖師講的。
這個無位的真我,既是無位,所以不是在上竅,也不在中宮,也不在丹田,但是三處又都有關聯。
所以他的無位真一人就是真我,我們這個昭昭靈靈,一靈不昧這個真我,潛藏在內部,不是身一體內部,是「潛藏深淵之中」,藏得很深。
「深淵之中」是形容,等於一個東西把它丟到海底去了。
密宗及道家講海底就是人一體的下部,叫海底好像是固定的位置,變成有形的了。
其實海底、深淵都是形容辭,就是藏到深不可測,沒得位置了,是下沉,不是上升。
「深淵乃北極太淵,天心之所居,即元關一竅也。」
古人形容這個「北極太淵」深不可測。
《道藏》裡有一本書,叫做《五嶽真形圖》,都是黑點白點,都是洞一洞,講這個地球下面有通道,整個是連的。
是否如此,我們暫不做結論,這裡講「北極太淵」是形容辭,是借用,不是講有形的地球物 理。
「天心之所居」,「天心」也是道家的名辭,這是天地的中心點,宇宙其實沒有中心點,是人為假定有這個中心點, 叫做「元關一竅」。
這就是正統道家,他絕沒有告訴你在哪 兒,所以叫「元關一竅」,也沒有說就在這裡,也沒有說就在丹田。
一般傳你的,是守這個竅,那個竅,算是「元關一 竅」,那簡直是亂竅,騙人的。
正統道家所說的「元關一 竅」,就是專一的意思,是無位真一人之道,不是任何固定的部位。
「元關在天地之間,上下四方之正中,虛懸一一穴一」,注意最後四個字,沒有真的位置,你假設它在哪個地方,它就是在哪個地方。
譬如胃不大好的,靜坐修道你坐在那裡,自然就守竅了,是生理的本能。
你不加上那個注意力,本能的注 意力已經集中到那裡去了,已經無形中在治療,所以再加就多餘了。
就在那個地方守這一竅,慢慢就治療好了。
所以「虛懸一一穴一」,它無所不在,沒有真實固定的部位。
下面是引用莊子的話,「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謂之規中。
中有主宰,謂之真一人。」
「規中」無大小內外,中間是人為假定,所以稱它為「規中」,是理念的名稱,不是生理上實質形象的名稱。
所謂「規中」,其中自然有主宰,「中」是代表可以做主,不是偏的,這樣謂之真一人,就是我們生命的真我。
這個肉一體不是真我,即使活兩百歲,有一天還是要毀壞,就像一個房子一樣。
我們真正的一精一神生命是借這個房子來住的,這個是真一人,修的是那個東西。
「守而勿失」,所謂守竅就是關閉外門外竅,「謂之抱一」,「抱一」就是集中在一點,可是並不是用有意的注意力。
如果把煉元神、煉元氣、煉元一精一的各種方法統計一下,那很多。
據我所瞭解的,就算練氣功吧,有兩百多種方法,包括印度的瑜珈術,中國的氣功,各種各樣。
我說人真奇怪,就兩個鼻孔,一個嘴巴,同樣呼吸的氣,會產生那麼多的花樣,每一個方法都有效。
大效有沒有?不見得有,一個方法做到底,不曉得變通就成問題了。
真正的元氣不是靠這個,是內在自己本身生命來的,原理是如此。
我們身一體上這個小天地,同天地宇宙的法則一樣,本身那個真元發起來,就是最好的藥。
這裡把這個原理方法都講清楚了,一點都沒有保留,沒有任何秘密。
修道的秘塊
「然其妙訣」,「訣」就是口訣,道家叫訣,佛家叫做密法,秘密的法門。
外道所謂旁門八百,左道三千,各種方法多得很,不過是偏向的,都是要傳口訣的。
所以老師傳你口訣,一般六耳不同傳,師父告訴徒弟是在耳朵邊上講的,那麼神秘,還要賭咒發誓。
現在你們不要外求了,本經統統告訴你,怎麼用功修道,妙訣「全在不勤不怠,勿助勿忘,有浮游之象」。
「勿助、勿忘」是孟子的話,「不勤不怠」是道家加上的,如果加上佛家的話,就是「不增不減」,三家共同的道理。
所以孟子講修養、養生最徹底,一般人修道都是揠苗助長,求速效,那就完了!這個東西不能求,所以要「不勤不怠」,不要過分地用功。
如果不吃飯,不睡覺,我要修道了,那是自尋煩惱。
所以只要優哉游哉,勿助勿忘,當然也不能優遊過度。
所以他說用功的要點是「不勤不怠」,「怠」就是懈怠,不要偷懶,也不要過分勤快;「勿助勿忘」,中庸之道,也不要幫助,也不要丟掉;「有浮游之象」,這個「浮游」是中國古代傳統的文學,莊子叫「逍遙」,佛學叫「自在」。
我常常告訴一般同學朋友們,你們修道要修到「逍遙」,學佛要學到「自在」。
你看那些信宗教的人,一臉宗教相,裝起那個修道的樣子,那個死相最討厭,既不自在又不逍遙。
現在用功的重點告訴你,浮游自在,又逍遙又自在。
古人有一句話說,我們講過好多次了,要想長生不老,「神仙無別法,只生歡喜不生愁」,一個人天天要哈哈大笑,一天多笑幾次,比你打維他命吃補藥都好,一笑,腦神經就鬆了。
你看每一個人走在街上,那個苦瓜相像銀行討債的面孔,一天到晚心裡在煩惱,臉上每一個細胞都繃緊了。
你這樣修能夠成道?我第一個不相信!
「故曰,真一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這一段講用功的境界,方法很老實都告訴你。
「此四句,乃養一性一之要功,一章之綱領也。」
真能養一性一,命功在其中矣。
你真做到明心見一性一,氣脈修都不要修,自然通了。
換句話說,不通也不會明心見 一性一,能明心見一性一,氣脈自然打通,所以養一性一命功就在內了。
現在什麼秘密都告訴大家,這就是正統道家。
下面原文,這一類都是方法。
「旋曲以視聽,開闔皆合同。
為己之樞轄,動靜不竭窮。」
這書中的「巳」字印錯了,是自己的「己」。
「離氣納榮衛,坎乃不用聰。
兌合不以談,希言順鴻濛。」
「希言」是老子的話,這個原文我們不加解釋,下面有了,就是講用功的方法。
用功的方法
「此節,詳言三寶關鍵工夫,坎屬水是為元門,離屬火是為一牝一戶,兌為口內應方寸」,三門都關閉起來,是修道打坐的這個原理。
坎卦,在身一體代表了耳朵,屬於水,是所謂元門。
這個玄關的門戶很重要,所以老年人耳朵聾了,腎氣衰了,叫做氣不歸元,因為耳通氣海。
但是這個眼睛也通氣海,眼睛老花看不見了,同腎臟、肝臟兩方面有關係,就是內部老化的原故。
當然近視眼也是,再加上肝臟、腎臟不好,內部的那個能的作用不靈了,外表就出來現象。
所謂「元門」,是坎卦這個水,包括了人一體全部的荷爾蒙。
元門本來是坎卦,屬一陰一,可是元門是一陰一中之一陽一。
離卦是火的符號,代表心臟,也不完全是心臟,代表思想這部分,屬於一牝一戶,一牝一是一陰一的,一陽一中之一陰一。
這個一陰一陰一陽一陽一,大家鬧不清楚,一個原則就懂了,天地任何事物都是正反兩面,有正的就有反作用,有反的就有正作用。
所以一陽一中必有一陰一,一陰一中必有一陽一,就是這個道理。
兌卦代表嘴巴,「內應方寸」,嘴巴對應思想這個心,「方寸」就是代表心。
「學人入室之時,當收視反聽,轉順為逆」,注意啊,怎麼叫「入室」?古人準備修道了,就萬緣放下,什麼家庭兒女,什麼事業,一切都丟掉,一個人孤零零到一個地方去修,這叫「入室」。
不是說把房門一鎖,我要修道了,不要來吵我,我入室了,那叫裝模作樣。
真正的入室不一定閉關,就在這個世界亂哄哄之間,自己把六根關閉,就是真入室了,真閉關了。
他說開始修的人入室之時,四個字的口訣「收視反聽」,把眼睛神光返回轉。
修道者把神光返轉,不是兩個眼睛向上翻,「收視」不是這個道理,只是眼睛的外皮關起來,道家比喻它像窗簾垂下一樣,叫做垂簾。
眼神還是照住,擺在那裡,你那個意識、注意力不向前面看,向哪裡去呢?向沒有地方去的地方去,這樣就是「收視反聽」。
我們一般習慣,耳朵喜歡聽聲音,尋找每一個聲音的來源,就是從小孩開始的習慣。
上面口訣也告訴你了,「收視反聽,轉順為逆」,修道是一切都收回來,關閉了,像電視機一樣把它關閉,轉順為逆,倒轉來,凡事都放下,就關起來了。
「其門戶之一開一闔,皆與元一牝一內竅相應。
故曰,旋曲以視聽,開闔皆合同。」
我們對外的開闔門戶,如眼睛在看之類,都是拚命用自己生理的機能,認為越用越好;可是人到底是肉做的,比鋼造的差勁,用過分了會出一毛一病。
所以你看這個時代,依我講叫做眼鏡的時代,年輕人都戴了近視眼鏡,我是最痛心這一件事情。
像我們從小看書,老實講,你們看書不能跟我比數量,我到現在也不老花,少一點就是了,但是決不近視,就是因為燈光不同。
你們看書也不會看,就像藥山禪師講的,把牛皮都看得穿似的,眼睛瞪得好大盯著看,看了又記不得。
練習回轉
我從小的讀書習慣是書來看我,我不去看它。
把書攝進來,又容易記住,所以有時候並沒有想那個句子,而是想那個書的影像,哪一句話在哪一行我都還會記得。
你們呢,是自己到書上去,最後老花了。
看電視看電一影也要這樣看,叫電一影跑到我前面來。
你們看電一影又哭又笑,都無我了,你還看個什麼電一影!你上去演多好呢!生命就那麼消耗了。
所以道家所謂「旋曲以視聽」,「旋曲」就是回轉,回到自己這裡,視聽都要回轉來,不要把一精一神散向外頭去。
這個口訣也叫你們練習練習,看東西不要眼睛盯住看;就是講戀一愛一要看對方,也是反過來你來看我吧。
「開闔皆合同」,這個就是工夫了,平常訓練自己,眼睛看東西,耳朵聽外面,一開一閉之間,唸唸在「勿助勿忘」、「浮游守規中」!
「坎中納戊」,這個不多囉唆,因為你們諸位對於五行八卦這些不大熟。
「離中納己」,戊、己都是土,在人一體上代表胃的部分,一抽一象觀念就是中位。
「戊土屬一陽一主動」,這個土還分兩層,戊土是一陽一土,主動,代表了意,我們這個思想意識。
「己土屬一陰一主靜」,己土是什麼呢?我們這個意識思想不用,恢復到休息狀態就是己土。
「然離中一一陰一,體雖靜而實則易動」,「離中一一陰一」就是一陽一中的一陰一,是我們這個思想,本來應該寧靜,可是我們人習慣隨時隨地都在思想,靜不下來。
不是打坐叫做靜,是內在這個思想靜下來才叫做靜。
所以《易經》上四個字形容,「憧憧往來」,這個思想在裡頭亂跑,「不可禁止」,你禁止不了。
大家學佛打坐就想把自己思想禁止,可是你沒有辦法禁止。
你說我把它壓下去,一點不讓它想,那豈不是另一個大想?你想壓下去那個想, 也是一個想。
道家告訴你,思想怎麼才能真正寧靜呢?「惟賴坎中真一陽一,出而鈐制之。」
「坎中真一陽一」,「坎」是代表北方水,水中一精一就是說本身的元一陽一,也就是密宗所講氣脈通了,道家所講真一陽一發起了。
本身生命在肉一體上有一股力量——真一陽一,有上升下沉的作用。
這股力量一來,思想不動,寧靜歸一了,所以叫一性一命雙修,必須要本身的元一陽一「出而鈐制」。
這個東西有很多代號,道書上也叫做「鉛」。
思想飄浮不定像水銀,碰到鉛——真一陽一,水銀就被吸住不跑了。
人一體這個思想,要在本身真一陽一發起來時,才能夠真正達到靜、定、安這個境界。
分類:易經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