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參同契
第69講
一陰一陽一循環的過程
《參同契》這裡開始講的學理,說到人一體生命、一陰一陽一之氣的功能,與月亮、地球運行的關係。
由月尾到下月初,說明活子時生命能的發動,以及一步一步的功能,使我們認識修道時氣機的發動、一步一步的程序和境界。
這個必須要瞭解《易經》的十二辟卦,這是麻煩的事,大家聽起來會覺得很囉唆,尤其是對《易經》不熟,所以這一段現在大體把它講過去,將來再做研究補充。
「一陽一以三立,一陰一以八通,三日震動,八日兌行。
九二見龍,和平有明」,這個都屬於《易經》。
「一陽一以三立」,指每月一陰一歷初三,月亮剛剛出現。
加一候五天就是初八,月亮半圓,在《易經》的數理一陰一陽一道理來講,這個一陽一里有一陰一,所以「一陰一以八通」,初八算是一陰一的開始。
「三日震動」,初三是震卦的現象剛剛發動。
「八日兌行」,後天的八卦圖,初八屬於兌卦,此時月亮半黑半亮。
「九二見龍」,九二就是第二爻,這個「龍」字是形容辭,形容一股一陽一氣剛上來,這個時候一陰一一半一陽一一半,「和平有明」,正在中庸的狀態、和平境界。
「三五德就」,三五一十五,每月一陰一歷的十五「乾體乃成」,整個的月亮統統是白的,這個情形好像月亮的光明圓滿。
《易經》的解說,物極必反,盛極必衰,都是必然的,沒有辦法變動。
人的生命壯極必老,也是呆定的,所以到「三五德就」的時候,等於乾卦到了極點圓滿,接著一陽一極就一陰一生。
這個原則反映在中國文化的世道人生哲學,萬事都不可過分,盈一滿了就要失敗。
過了十五以後,下半月開始就是一陰一。
「九三夕惕」,就是乾卦的第三爻,晝夜都要小心,等於年齡大到了極點,就準備走了。
「虧折神符」,這個時候月亮慢慢走向下半月,夜裡就「盛衰漸革」,「漸革」也是卦名,這個現象又變了。
「終還其初」,最後又走到一陰一的境界去。
打 坐修道做工夫也是這樣,所以大家必須要瞭解這個道理,當你一精一神最健旺、境界最好的時候,下一步就是一陰一境界來了。
一陰一境界並不可怕,一陰一極一陽一極都是了不起的,所以必須要認清這個法則。
假使一個修道人到了晝夜身心舒一爽,百脈暢通,內外一 片光明,等於道家北派的祖師丘長春所講的,人變成了無縫塔。
沒有縫就不漏,六根不漏在一片光明中。
假定你有這個境界,你說下一步呢?明極就暗,轉過來一陰一境界一定會起來。
一一陰一一一陽一,一明一暗是它的過程,那個能明能暗的是道體,不在這個明暗境界上。
真正的大道成功,是在無一陰一無一陽一之地,非一陰一非一陽一,那個暫時不談。
現在講修丹道做工夫的方法,對這個境界的變化必須要認清楚。
不要怕一陰一境界
現在他說一陰一境界來了,「巽繼其統,固濟一操一持。
九四或躍,進退道危。」
「巽」是卦名,巽為風,一陽一極一一陰一來了,下面是一一陰一開始的巽卦,就是「巽卦繼其統」的意思。
修道的人工夫到這一步,注意這四個字——「固濟一操一持」,就是要好好把守住,不要被一陰一境界騙走了,不要恐懼,不要害怕,因為這是一個必然的反覆過程。
這一個程序,每一個境界每一步工夫都告訴你了,等於是乾卦九四爻的爻辭——「或躍在淵」,在深淵裡跳出來,像一條龍一樣,俗語所謂鯉魚跳龍門,跳過去就化龍了。
譬如你們青年同學們,學校剛剛畢業,年紀輕,所謂春秋方盛,前途無量的樣子,也許跳出來,也許跳不出來。
這時候價值無比的大,所以叫「或躍在淵」。
到了這個境界,由一陽一到一陰一,要特別小心,「進退道危」,或者進步或者退步,這個道不是講「大道」的「道」,是這個法則、原則。
這個境界裡究竟該進該退,是走入一陰一境界,或是保持一陽一境界,要特別小心,因為這還是不定的。
那麼到了這一步工夫怎麼辦呢?這個就要靠你的智慧了,因為這是火候的問題,有時候就趕快走入純一陰一的境界裡,大休息下來也是一件好事。
「艮主進止,不得逾時,二十三日,典守弦期」,剛才這個巽卦,第二爻又變成一陰一了,兩重一陰一爻變成了艮卦。
一陰一境界等於每月一陰一歷的二十二、二十三這兩天,成了艮卦,等於說一陽一爻光明只剩了一點,下面是暗的。
這樣就曉得自己的限度了,不能再加,只能減下來,「不得逾時」,違反這個原則是不行的。
這就是每月一陰一歷二十三的時候,典守下弦之期月亮,一半亮的一半暗的,同上半個月一樣,不過亮光是向下顛倒的次序。
「九五飛龍,天位加喜」,到這個境界等於乾卦的一陽一能快要完了,「九五飛龍」在天之相,光明到了最鼎盛的時候,下一步就是黑暗的開始,所以「飛龍在天」,所謂天位已到了最高處,再進一步就轉一陰一了。
「六五坤承,結括終始」,每月的月尾,坤卦第五爻了,月亮的光明都沒有了。
我們打坐修道到這個時候,一點念頭沒有,完全到了一個沉沒的階段,等於說無知、無喜的階段。
如果修道到這個境界,「結括終始」,要像口袋一樣封起來,什麼都不管,因為一陰一極了,下一步又轉過來到光明境界,力量更大。
所以「韞養眾子,世為類母」,這個韞養的第二度光明再來,等於這個一陰一極是一媽一媽一,再生一個兒子出來。
在密宗也講到這個道理,所以有子光、母光這個差別,一般人把「明」的先後境界的差別,比喻母子相會的道理。
這是月尾的月亮,我們的境界也是如此。
「上九亢龍」,「亢龍」就有悔,到了最高處就不行了,「戰德於野」,一陰一陽一交戰。
現在還是把所謂煉丹、氣機、生命、一精一神、健旺這些變化,用《易經》的乾、坤兩卦六個階段來說明。
群龍無首最好
「用九翩翩,為道規矩」,「用九」這個名稱很有意思。
現在留下來這一本《周易》的「乾卦用九」、「坤卦用六」這兩個名稱,只有乾、坤兩卦裡頭有。
坤卦是一陰一爻用「六」代表,乾卦是一陽一爻用「九」代表,其他卦裡頭沒有。
怎麼叫「用九」、「用六」?歷來解釋很多,我的研究告訴諸位,就是「用一陰一」、「用一陽一」。
換句話說,到了最高的境界,天地宇宙萬物同人一樣,都受一陰一陽一的法則所支配。
能夠不受一陰一陽一法則支配,善於用一陰一陽一,超越於一陰一陽一之外,就是「用九」、「用六」的道理。
所以《易經》的乾卦有一句話,「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群龍」就是指這六爻,六條龍無首,沒有頭的,這是大吉大利。
六條龍都沒有頭為什麼大吉大利呢?「用九」,從政治哲學、歷史哲學立場來講,「用九翩翩」是謙虛到極點, 自己決不做首領,也不佔任何位置。
我常說中國文化裡的隱士之道,是帝王學的領導,隱士決不佔任何位置,也不要任何權益。
所以「用九」這個群龍無首,也可以說是真正的大民一主的一精一神,平等平等。
自己不在其位,一概不用,當然大吉大利。
一個人幫助一團一體得益很多,他自己什麼都不要,飄然而去,這個人就是「用九」。
「用九」當然「見群龍無首」,所以大吉大利。
按部就班 九轉還丹
「用六」也是一樣,有吉有凶就是人有所求,到了無所求的境界,也是與「用九」一樣。
所以《參同契》「用九翩翩,為道規矩」,是說做工夫一步有一步的境界,一步有一步的道理,「用九」、「用六」而不被一陰一陽一所用,是跳出了一陰一陽一之外。
我們沒有跳出以前仍要知道「用九」,每一個境界來都曉得是過程,不是永恆。
就算神通廣大,能翻天覆地,還是道的「用」,不是道的「體」。
如果被自己的這些境界騙住了,修道永遠不會成功!所以,每一個境界都不能執著,因為下一步還要變化。
所謂「用九翩翩」,那是形容超越的意思,「為道規矩」,是要曉得那是修道的這個道理。
到了「一陽一數已訖」,乾卦用完了,一陽一數「九」沒有用了,「訖則復起」,一陽一極就一陰一生。
「推情合一性一,轉而相與」,拿人的生命來講,一陰一陽一是一性一情,這是中國文化《禮記》的根本。
一性一包括心理的,情包括生理的,懂了這個法則來「推情合一性一」, 把生理與心理的境界合一,這也是一一陰一陽一。
也就是把心理的一念不生的清淨,與生理上氣住脈停相結合,則一步一步自然會起變化。
所謂「九轉還丹」,像一個圈子一樣在旋動,「九轉」並不是氣在身上打轉九次,「九」是一陽一數,是說一陽一氣極而轉一陰一、一陰一氣極而轉一陽一這樣的過程階段。
「循環璇璣」,這個流動互相反覆,「璇璣」是古代天文儀器中心在轉動的那個東西。
「升降上下」,一陰一陽一到了 一升一降,一上一下。
「周流六爻」,從《易經》來講六爻,六個位置。
「難以察睹。
故無常位,為易宗祖」,每個境界的變化,如佛經所說「不可思議」,不要去想,難以推想觀察,因為我們生命的功能都是自然變出來的。
但是每步工夫不一定呆定的,依個人的體能、年齡、心理等的關係而有異。
活子時也不是呆定的,可是這個法則、道理、規矩,等於科學的公式,它是呆板的。
所以必須要把這公式把握住了,才能修道。
道家有各種各樣的怪工夫,從丹田從海底提氣上來,再從背上轉,到前面下去叫做轉河車等等,這些都不是正統道家的路線。
你不能說他錯,但是正統道家走的路不是這個樣子,只要是後天有意去做的,縱然成功也不是正道。
因為做得成的就壞得了,不做就沒有,所以不是正道。
丹道先養一性一
現在我們翻到中篇,正統道家的神仙丹道之術,下手的工夫先從養一性一開始。
中國文化三家,佛家講明心見一性一,道家講存心煉一性一,儒家講修心養一性一。
《參同契闡幽》這本書上,註解的朱雲一陽一真一人,不用道家名稱,倒用了儒家的養一性一說法,道理都是一樣。
「此卷,專言養一性一,而御政伏食,已寓其中。」
養一性一同佛家明心見一性一不一樣,不是用禪宗所謂參話頭的方法,他不要你參,因為人一性一本來就是道,人一性一本來就是佛,你只要培養就出來了。
這一篇專講養一性一下手的工夫,與道家的修持之路,以及得到金丹吃下去長生不老的道理、程序,「已寓其中」,都包含在內了。
一性一命歸元章第二十
將欲養一性一,延命卻期。
審思後末,當慮其先。
人所稟軀,體本一無。
元一精一雲布,因氣托初。
一陰一陽一為度,魂魄所居。
一陽一神日魂,一陰一神月魄。
魂之與魄,互為室宅。
一性一主處內,立置鄞鄂。
情主處外,築為城郭。
城郭完全,人民乃安。
爰斯之時,情合乾坤。
乾動而直,氣布一精一流。
坤靜而翕,為道捨廬。
剛施而退,柔化以滋。
九還七返,八歸六居。
男白女赤,金火相拘。
則水定火,五行之初。
上善若水,清而無瑕。
道之形象,真一難圖。
變而分佈,各自獨居。
類如雞子,白黑相符。
縱橫一寸,以為始初。
四肢五臟,筋骨乃俱。
彌歷十月,脫出其胞。
骨弱可卷,肉滑若飴。
千古丹經《參同契》,內容歸納成三大綱要:御政、養一性一、伏食。
本章叫做「一性一命歸元章」,是後人所加,指一性一與命兩個合一。
在別的道書上,一性一跟命叫做神與氣兩種,神是一性一的現象,氣是命的現象,所以神氣是講它的現象,一性一命是講它的根本。
現在修道成功變成神仙就是一性一命歸元這個作用,返本還元了,得了道長生不死了。
所以「此章,言一性一命同出一源,立命,正所以養一性一也」。
道家的書都是講先修身, 把身一體修好,因為我們這個肉一體是生命的一個傑作,一個果實。
譬如蘋果是蘋果樹結出來的果,等於我們這個身一體一樣,但是蘋果的生命是蘋果樹上來的,蘋果樹是命一根。
這個命一根在蘋果裡也有,再把蘋果籽種下去,好好培養,它又長一棵蘋果樹出來。
所以我們這個肉一體不是本命,可是本命也在這個肉一體。
真正把命功修好了,「明心見一性一」,見道自然很容易,所以立命正是養一性一,就是這個道理。
「將欲養一性一,延命卻期」,你想修道,成了道就明心見一性一了,佛家叫明心見一性一為生命的本來。
我們想長生不老,「延命」就是長生,就是「卻期」。
到一百歲乃至二百歲不死,就是支票不兌現,兌現了就叫做死。
延命不去死,就是卻期支票。
想達到延命不死,下手工夫先從養佳開始。
怎麼養一性一?道家講一性一就是命,命就是一性一,要在理論上先瞭解;理論不通,修道都是白修。
所以,「審思後末,當慮其先」,要瞭解一個東西的末端地方,先要瞭解它的根本,也就是要先瞭解一性一命從哪裡來。
養一性一即修命
「人所稟軀,體本一無」,父母沒有生我們以前,沒有這個生命,當然沒有生死。
「元一精一雲布」,等到父母的一精一血交一配了,像雲飄上天一樣,上去後雨就下來。
「因氣托初」,父母一精一血凝結氣化,我們生命投入而形成了胎兒。
「一陰一陽一為度,魂魄所居」,這個成長的過程,一陰一陽一有它一定的境界,一定的度數。
釋逝牟尼佛幾千年前講的生理學,跟現在一樣,而且更清楚。
一娘一胎裡頭七天一個變化,三十八個七天共九個多月,生長成為一個有魂有魄的人而出生。
朱雲一陽一祖師的註解非常好,「此節,言養一性一之功,當徹究一性一命一根源也。」
養一性一的工夫就是修命的工夫,必須要先瞭解一性一命的根本。
「何謂一性一? 一靈廓徹,圓同太虛,即資始之乾元也。」
一性一是什麼?因為這位朱雲一陽一真一人是清朝的,距離我們只有三百多年,算是近代文化,他把儒、釋、道三家合起來講,「一靈廓徹,圓同太虛」,圓滿光明,清淨無念像太虛一樣。
假使無念是糊里糊塗的,什麼都不知道叫無念,那叫做糊塗!不叫無念。
無念等於天氣好的時候,萬里無雲,青天中間一靈不昧,靈覺之一性一萬法皆知。
「一靈廓徹」,「廓」就是空空洞一洞,無量無邊,徹東徹西,天上天下,無事不包。
這是圓滿,同虛空一樣,虛空有多大這個靈一性一就有多大。
在《易經》來說,就是
「萬物資始」,宇宙萬物都靠這個功能生出來,這個叫一性一。
「即資始之乾元也」,叫做乾卦,萬物的根源是一性一。
我們修道,道的根源在哪裡找?在一性一中找。
命是它變出來的,所謂心物一元,都是它變的。
「何謂命」,現在講我們的命在哪裡。
你看在座的有年輕有年老,老的不是這條命老了,是形體老。
什麼是命?「一氣絪媼,主持萬化,即資生之坤元也。」
真正生命是這個「氣」,這個「氣」不是呼吸之氣,現在的語言講就是生命有個能量。
這個「一氣絪媼」,「絪媼」就是悶住了,一陰一陽一混合悶住。
「絪媼」兩個字很難解釋,譬如有時候氣候悶起來一點風都沒有,很悶很難過,知道快要下雨了,這個大氣在醞釀,尤其是在春天。
所以青春這個階段,最麻煩,這就叫做「春困」。
《紅樓夢》中林黛玉春困發幽情,這是春天絪媼的境界,就是悶,頭腦都不清,身一體都懶,像老母雞抱蛋也是這樣,悶悶的。
「主持萬化」,萬化之物,像發豆芽,黃豆泡水,上面蓋起來,那個水蒸氣悶住它才發芽,那個境界就是「絪媼」。
萬物都靠這個境界,在《易經》的道理是坤卦的境界,坤屬一陰一。
如果你們修道打坐,能夠坐到忽然之間忘掉身一體,忽然 之間什麼都不知道——說不知道嘛又知道,說知道嘛又不知道,像老母雞抱蛋一樣一身都軟一了,很舒服不想動,念頭思想都沒有。
這樣子悶住久了,可以返老還童了。
隨時都悶住更好,越悶越熟,一精一、氣、神都發展了。
可是修道的人多半不是如此,而是用腦筋、用方法、用意識搞來搞去,並沒有靜下來。
所以一定要靜到極點,就是老子所講「歸根曰靜,靜曰覆命」,才是命功的境界。
「絪媼」是《易經》上的,悶悶的但也不是悶,這個身一體永遠在春天,所以叫「長春」,永遠在那個春困的階段,也就是命功的境界。
分類:易經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