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參同契
第27講
君臣御政章第五
可不慎乎!御政之首,管括微密。
開舒布寶,要道魁 一柄一,統化綱紐。
爻象內動,吉凶外起。
五緯錯順,應時感 動。
四七乖戾,誃離俯仰。
文昌統錄,詰責台輔。
百官有 司,各典所部。
原始要終,存亡之緒。
或君驕佚,亢滿違道。
或臣邪 佞,行不順軌。
弦望盈縮,乖變凶咎。
執法刺譏,詰過貽 主。
辰極處正,優遊任下。
明堂布政,國無害道。
現在有些同學提一個意見,認為朱雲一陽一祖師註解的《參同契》,非常寶貴,但是文字上有些地方還不太瞭解,希望能夠連註解一起講。
不過我覺得時間會拖太長,我們只可以適當地提一下。
開始的總題目是「御政」,「御政」就是做主的意思,也就是認識正道如何修持。
要認識清楚我們修道是修什麼。
《參同契》本身是用中國古代的帝王政治制度來解說,所以這一篇的大標題是「御政」,這一章標題是「君臣御政章第五」。
朱雲一陽一註解,「此章以君臣御政之得失,喻金丹火候之得失也。」
就是用政治的得失,來比喻修道煉丹火候的老嫩、輕重。
第一句「可不慎乎」,一般的《參同契》版本,都在這裡分割內文,實際上這一句可以歸到上文去,將上文的最末一句連接為「天下然後治,可不慎乎」。
現在這裡把它分割,就是叫我們特別注意。
打坐的好處
「御政之首,管括微密」,我們修道,在開始的時候,第一要認識什麼是正道,道家丹經始終沒有提出正道是什麼,只有佛家提出一個東西就是「心」,心一性一的道理。
道家只提一個比喻,像是管理天下政治,「御政之首,管括微密」,管 理要包括得非常微妙幽秘——不是神秘。
這八個字就是講理論,實際上說,大家修道一定想到打坐,其實修道不一定打坐,而是管理自心。
但現在我們以打坐來講,打坐有個什麼好處呢?過去有許多醫生反對打坐,現在又不同了,因為在美國有很多醫生研究打坐,而且把這個拿來治病,叫做「冬眠治療」,傚法動物的冬眠,很有效果。
因為洋人高鼻子藍眼睛說的,我們也跟著說對啦。
過去西醫非常批評打坐,認為打坐兩一腿交疊,把血管壓住血液不大流通,所以發麻了。
說到血管壓住,你看那些勞力挑擔子的,兩條腿上青筋一坨一坨地鼓起來,那是因為用力過度,所以血管神經曲張受傷糾結了。
打坐不會坐出腿上的筋糾結,西醫不瞭解中國醫學乃至道家氣脈的道理,發麻不是血液流通受阻礙的關係,是因為氣血不清,濁氣沒有下降。
氣脈慢慢走通了以後,不但腿不麻,而且兩一腿舒服得很,舒服到發快一感,因此就不願意下座了。
所謂發樂,就包括快一感的意思,快一感還是粗的。
打坐為什麼對人一體有那麼多好處?先不管修道問題,只要腿一盤,手收攏來結手印,心臟的工作就減輕了。
我們這個心臟是一個幫輔,隨時收縮舒張,當兩一腿一盤兩手一收,人一體四肢向外消耗放射的功能就減少了,因此心臟工作可以緩慢,所以後世修道多半採用了打坐。
打坐有九十多種姿勢,以盤腿坐比較好,但是也要把姿勢弄清楚。
現在一般道家打坐,用得特別多的只有一個叫做手訣,道家原來叫做結太極圖,一一陰一一一陽一抱著。
一般同善社、一貫道都用這個,這是太極圖的手印,實際上也是密宗的手印。
密宗的手印很多,手印的道理就是手語,是與佛菩薩、有成就的人溝通的手語,這也是個大奧秘。
所以說打坐時手的姿勢、身一體的姿勢、腿的姿勢,雖然是一個模一式,但嚴格地研究,每人都不同,這個與自己身一體的氣脈、稟賦有關,所以要懂這個原理。
現在只講「御政之首,管括微密」的道理。
我們打坐時,外形收攏起來就是管理,內心不向外面消耗了,這是打坐一姿勢身一體「微密」的作用。
打坐的姿勢包括那麼多的學問,所以是「微密」。
這還是外形,至於內心「管括微密」的管理,就更難了,雖說有很多方法,道家只列出來上品道法與普通道法的一個總綱。
道家的上品丹法,這個名稱沒有具體的東西,據說得了上品丹法,七天以內就可以成仙證 。
普通的修法,如後世伍柳派講得很清楚,要十二三年。
但是誰能做到?這是伍柳派所說的大法。
所以這個「管括微密」,就是根據後世所謂百日築基,煉己——鍛煉自己;外加十月懷胎,三年哺一乳一,九年面壁,都需要「管括微密」。
這個「管括微密」有什麼要點呢?下面有,是真正「御政」開始的要點。
身心收攏來到達「微密」,這個「微密」不是密宗這個「密」,這個時候印度的佛教佛法還沒有來,這個「密」是我們本來文化裡就有的。
上古的聖人,尤其是孔子在《易經·系傳》中說「退藏於密」,已經說清楚了。
如果以《易經》中國文化道理來講,不管佛家、儒家、道家,一切修身養一性一法門走的都是一個路子,就是「退藏於密」。
密在什麼地方?不是身上哪一個點、哪一個一穴一道,而是密到不可知處,無始無終一念不生,這個謂之密,沒有處所也沒有形象。
所以「密」字要研究也很多,唐宋以後佛學密宗進來,真正的大密也就是這個意思,並不是什麼另外一個秘密。
這裡講修道的道理,所謂「管括微密」,也就是這個道理。
「微」字是老莊的觀念,「密」字是取用《易經》的觀念,所以《參同契》把《易經》、老莊、丹道的修法合一,三樣相通。
修道的關鍵重點
能夠做到「管括微密」,修煉久了「開舒布寶,要道魁一柄一,統化綱紐」。
這個「開舒」就是開展、舒暢,就是密宗、道家所謂氣脈通了。
「布寶」,不止氣脈通了,我們生命的內部更顯現自己生命之寶。
這個生命之寶也是本有的,就是長生不死的丹藥。
不過平常不知道,當生命結束時,就默默無聞地跟著結束了。
「開舒布寶」的道理,我上次提過,最好的說明是孟子,他對這個養生養氣之道說得清清楚楚,就是《盡心篇》裡「可欲之謂善……」這一段。
孟老夫子到處提到這個修道的修養,譬如「善養吾浩然之氣」,孟子以前孔子沒有提過這個話。
所以戰國時期,我們中國修道家的人物都出籠了,也正是孟子這個時期。
他工夫做得很細密,而且程序講得最清楚。
第一句話「可欲之謂善」,一般人都喜歡修道,這是好事,有時候做做工夫,做了幾個月工夫不幹了;想想不對,又回來搞了;過幾天事情忙又耽誤了,這些都是可欲階段,是走上一個善的階段。
真要到「開舒布寶」,是要到「有諸己」工夫上身了。
過去聽到老前輩講,道要上身,這個是有效驗有徵候的。
工夫有沒有到,自己才知道,這個是正信,不是迷信。
這是個科學,不是亂講,道不是空洞的。
「有諸己」,自己的確有個東西來才有些消息。
到唐朝神仙呂純一陽一,跟孟子相距有一千多年了,他講的「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禪」,就是「開舒布寶」這個境界,也就是孟子講的「有諸己之謂信」。
後面一步一步工夫越來越高了,六個秩序清清楚楚。
孟老夫子這幾句話,無法做別的解釋,而是實際的工夫境界。
修道達到這個基本的境界是御政,等於帝王就職,他的政策對了,也就是政治領導管理的準則,我們修道也是這樣。
「要道魁一柄一」,這又是形容詞,以天體來講,魁就是北斗七星,指揮是斗一柄一。
在我們人心來說,「魁秉」就是上一次提到過的「天心不動」,也就是這個心不動。
心念不動最重要,孟子也提到不動心,這裡告訴我們修道最重要的是煉心,重點在於魁一柄一。
北斗七星這個魁一柄一一轉動的話,統率了整個天上的星座,所以是「統化綱紐」,這個是它的綱要。
我們修道也就是心念,我們常說「天心泰然」,這是我們的綱要,天心要怎麼樣泰然呢?這又要引用《易經》上孔子很簡單的兩句話,將哲學、宗教、修道都講完了。
他講道這個東西「寂然不動,感而遂通」。
真正要做硬工夫修煉氣脈,我很公平地講,密宗不及正統道家。
當然旁門左道的道家,煉氣脈就不及密宗,這個裡頭各家各有一個層次的差別。
正統的道家不煉氣脈,而走上品丹法,同佛法的上品禪法是一樣的。
只要心君泰然,涵養久了——這個涵養就是靜極靜久了,氣機自然「開舒布寶」,自然打通了。
所以要心君泰然,寂然不動。
「爻象內動」,這又是《易經》了。
為什麼講交呢?後天用卦只有六爻,我們的老祖宗真了不起!科學進步到現在不管哪一門科學,應用方面沒有到第七位的,都是講到六位,聲學、光學、電學、化學、物理等等,也是一樣。
佛也一樣 只講到六根,動的就是六根,我們人一體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外境,養成心君泰然,寂然不動。
這一步是「御政」的要點,是入手的工夫,自己可以生生不已孕育新生命。
這一步做不好,想氣脈通,修成身外有身的神仙是做不到的。
「爻象內動」就是我們聽到聲音看到光,或是打起坐來,看到前面亮光,引動色一陰一境界,自己心動了以為得道。
「吉凶外起」,是好是壞關鍵很大,必須要自知,必須要有智慧。
所以在修道來講,你本來寂然不動,很進步,但是心裡一動念,身上氣脈也動了,然後就跟著氣脈在轉,這樣就完了!
不受感動
跟著「吉凶外起」就「五緯錯順」了。
「五諱」就是金木水火土,內臟心肝脾肺腎也跟著變化綜錯了,「錯」就是綜錯,複雜得很。
所謂「錯順」,不是對錯的意思,是相錯,互相插一進來為之錯。
這個五行就插一進來搗亂了,內外的境象都變了。
「應時感動」,念一動氣就動了,身心都變了。
所以先要做到寂然不動,等於《大學》說要「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寂然不動,無為之道很難啦!只要你一動就「應時感動」。
「應時感動」以後呢?「四七乖戾,誃離俯仰」。
「四七」 二十八,我們中國的天文同西方不同,把天上無數星座變成一個政治的組織體系。
換一句話說,我們中國的政治哲學思想和政治體制,是根據天文來的。
所以我們把滿天的星斗劃成三垣二十八宿,中央皇帝住的「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外面有二十八宿的諸侯之象都分類好。
西洋天文也是劃成二十幾個星座,獅子星座、天女星座、白羊星座、寶瓶星座等等,兩樣觀念完全不同。
所以我們中國文化講天人合一,是另有一番道理。
這個中間就麻煩了,要瞭解中國文化,先要從天文開始,勉強說先要從司馬遷的《天官書》讀起,要把星座的劃分搞清楚。
這種天文的學問同我們人一體、醫藥、修道、政治都相關的。
我們老祖宗的天文科學本來世界第一,現在是最落後的。
講到「爻象內動」,念頭動了以後,身一體的氣脈變化也動了。
「四七乖戾」,四七二十八宿也就動了,整個的氣脈就亂了。
所以有些人走旁門左道的,乃至於修採補之術,所謂 「倒轉河車」,是在出一精一的時候忍一精一不放,把它硬從督脈轉上 來。
小心啊!大小一便中毒不得了啊!這個時候就很危險,小說上寫的走火入魔,就是「誃離俯仰」。
所以他說,我們打坐走正統的道,身上氣脈動了,或者一個境界來,我們心念偶然錯了,就跟著這個境界跑了。
那怎麼辦呢?「文昌統錄,詰責台輔」。
這是中國政治哲學、天文哲學與人文哲學合起來,萬一走錯了,這個心君,這個皇 帝變成昏君,我們的心迷惑了,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文昌帝君。
這不是後世講的文昌帝君,真正的文昌帝君是什麼呢?就是南極星!管智慧也管長生祿位的。
北斗七星是管死的,因此你看小說就知道,諸葛亮曉得自己要死了,只好拜北斗。
嘿!這個方法是道家來的,密宗也有這個方法,不是藏密,是東密,唐代開始的。
其實諸葛亮那個時候有沒有拜北斗,不知道,因為《三國演義》是元末明初寫的。
我們小的時候都曉得,北斗七星出來要趕快拜,因為我們的生死簿掌握在他手裡。
南極仙翁管長生,如果他老人家肯在生死簿上勾一筆,你的名字沒有了,就通知北斗那一邊,你就不死了。
南極仙翁也管智慧,他的畫像是有道理的,智慧越好,腦就越高。
腦為什麼高呢?還一精一補腦,長生不老,所以修道到後來,腦越修越充沛。
那麼佛呢?頭上一塊紅紅的,這是修成功,一精一氣神所化的!所以這些畫像都有道理。
你看中國有些神仙畫像,一個神仙站在海上,腳上踏一個鰲,一個法螺,一隻眼睛那麼看,那就是道家修法的工夫,叫做「只眼看乾坤」。
打起坐來瞇一隻眼睛,把宇宙的光都吸到自己身上,是長壽法的另外一種修法。
那很厲害,懂了這個法的話,身一體的虧損可以補回來。
傳說道教人物劉海蟾,用三個銅錢釣海裡的蟾蜍,也就是代表一種修法。
這裡講到「文昌統錄」,心君昏迷就要靠智慧,靠南極星君的文昌來「詰責台輔」,重新把它修回來。
「百官有司,各典所部」,他拿天文政治的道理說「御政」之道。
我們入手的第一步先要正心誠意。
心怎麼正?意怎麼誠?《參同契》只提原則沒有講方法,所以要研究禪、道、老莊、儒家,綜合起來才是個完整的東西。
現在為了應年輕同學們的要求,我們把下面註解文字要點提一下。
天心為主的金丹
「此節以御政喻火候」,以御政的觀念比喻火候,「戒當慎其初基也」,修道的時候,下手就要小心這個正心誠意之學。
「火候之要,徹首徹尾」,從開始到最後就是四個字「防危慮險」。
我們做人也要記住這四個字,現在講憂患意識就是「防危慮險」,所以「無一刻不宜慎」,隨時要謹慎。
「若人君御政然」,像當皇帝管理政治一樣的心理。
「而尤當致謹其初基」,下手做工夫要注意開始這一步。
「蓋金丹大道以天心為主」,這個天心是什麼?心裡沒有雜念,清靜心謂之天心。
道家有一本經典寫得非常好,將近四百個字,叫做《清靜經》,你們不管學佛修道的找來唸唸看。
《清靜經》可以同佛家的《心經》媲美,但是如果講學術,對不起,那是仿照佛家《心經》來的。
《清靜經》上說「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一個人能夠常清靜,天地的力量會回到你生命上來。
所以一念清靜有如此之重要,比佛家講的功利一點。
佛家講了半天空啊,好像我們做生意一樣,誰願意抓空的!道家很會誘一惑人,他不做蝕本的生意,「天地悉皆歸」,一投資就一本萬利,這還不幹嗎?!
注意哦,這個註解很重要,「以天心為主」,修心養一性一為主;「一精一氣為用」,什麼修氣修脈,那不是道,只是助道品;「正猶人主之統御其臣下也,故曰御政」。
所以這一篇題目叫「御政」。
「學人入室之始」,當你開始修道,道家叫「人室」,就是閉關專修。
道家、禪宗閉關時房間裡頭沒有書本的,什麼都沒有,也不拜佛唸經也不敲木魚,就只在那裡修道打坐。
如果閉關還拜佛唸經讀書,那就不叫閉關了。
「一一陽一初動謂之首經」,一一陽一初動處,萬物未生時,一念不生這一步,是修煉的第一步。
「首經」是第一個道理。
「譬若人君即位之初,更改正朔謂之元年上章,元年乃芽滋,即其義也,故仙翁喟然發端曰」,這個作者火龍真一人魏伯一陽一,喟然感歎說: 「可不慎乎!」
「御政之首,管括微密者,即靜而內守,環匝關閉之意」,六根跟外界斷了,等於禪宗達摩祖師所傳的心法,內外隔開了,無論外境界如何,都不動念,就是「環匝關閉之意」。
「開舒布寶,即動而應機」,氣脈發動了。
「發號順應之意」,這個時候心裡知道,如同佛家《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
只照到它,不要動,不增不減,你要是幫助一下,那氣脈就完了;也不要減少它,就是「發號順應之意」。
「魁一柄一即是斗杓,斗為天之喉舌,斟酌元化」,北斗七星那個斗一柄一,它是發號施令的。
「統攝周天,若網之有綱,衣之有紐,是為要道,喻吾身天心,實為萬化之綱領。」
這是比喻,修道就是修能夠起心動念的這個心,那是道的根本、綱要,先要把心清靜下來。
「丹道作用全仗天心斡運,斗一柄一推遷,故曰要道魁一柄一。
統化綱紐,天心既為萬化綱紐,動而正則罔不吉,動而邪則罔不凶。」
起心動念如果是正的,則「罔不吉」,就是無不吉,反之就是無不凶。
因此他也引用孔子在《系辭》說的 「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即其義也」。
在《易經》叫做爻象,「在易為爻象」,在中國天文就是星象,「在天即為星象」。
「天有三垣」,中國天文分成三垣。
「紫微垣為北極之所居,最處乎內,太微垣次之,天市垣又次之」,這叫三垣。
「由是金木水火土之五緯,並二十八宿之經星,環佈於垣外」。
他為什麼把這些引述得那麼清楚呢?這有個道理了,因為我們中國的醫學講針灸、點一穴一、按摩,與氣脈都有關係。
正統的十二經脈以外,還有奇經八脈同天上的星座對應。
所以點一穴一就是由這個學問來的。
人一體上的氣血,子丑寅卯,每一天什麼時辰,在哪個經脈哪個一穴一道,只要一碰這個一穴一道人就完了。
真的,要你死就死,要你病就病,這一套學理就是根據這個來的。
現在點一穴一失傳了,古代學點一穴一的人先學咒語,可以把人點壞轉不回來。
我們在座也有人看見過,這個人無聲無息在人身上那麼一摸,那人就站在那裡不會講話,永遠站住了。
我常說中國有許多老祖宗的學問沒留下來,太可惜了。
點一穴一的道理翻過來用就可以救人,那樣治病就不要針灸,指頭一摸就行了。
因為人一體氣血流行,同這個天文完全一樣,所以中醫要先從天文學起。
現在聽到中醫隨便看看書就考取了,會醫了,哎呀!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說,只有希望文昌帝君的智慧幫忙你們了!
分類:易經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