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參同契
第02講
想成仙的大人物們
剛才講到王一陽一明這個理學家,他也學過佛,學過道,打坐工夫很好。
學佛走的是天台宗止觀這個路線,修道家走的是哪一派的丹法沒有資料可查。
有一點在他的傳記裡記載,當時有一個道人叫蔡蓬頭,蓬頭是外號。
因為修道的人把名利巳經看得不值錢了,所以自己姓什麼、叫什麼都沒有關係。
這人道行很高,王一陽一明曾經專門去山中的道觀拜訪他。
蔡蓬頭站在道觀的山門外面,王一陽一明老遠就跪下向他磕頭。
這個蔡蓬頭居然拂袖而去,袖子一甩進山門去了,王一陽一明趕快站起來,跟他走進道觀大殿。
道家的大殿供的是「三清」,是太上老君的一氣化三清, 據說太上老君就是老子搖身一變變出來的——這些宗教的事情,事出有因,查無實據。
這個三清是「上清、太清、玉清」,如果我們做比較宗教研究,這有可能是從佛家來的。
佛教大廟子的正殿供的三尊佛,代表了 「法、報、化」三 身;如果我們用道家的觀念來講就是「一精一、氣、神」一 「一精一」是「化身」,生生不已;「神」是「法身」;「氣」是 「報身」。
這個蔡蓬頭當時走進大殿,在「三清」前面一站,不理這個王一陽一明。
王一陽一明一上大殿,又跪下來磕頭,蔡蓬頭又拂袖而去,向後面上了一個假山上的亭子,王一陽一明跟到亭子上,又磕頭。
蔡蓬頭回頭看看他,對他說,你呀!前庭後堂拜了我三次,「禮雖隆」,你這個禮貌很隆重了,「終不離官氣」,他說你不能修道,功名還有份,將來官做得大,事業好。
我們讀書看道書,看到這個地方不要輕易放過去。
一個人的習氣是很難變的,修道的人自然有修道人的習氣。
這一點我們講兩句古人的詩,大家聽了不要灰心。
古人說「此身未有神仙骨」,這個身一體上沒有神仙的骨格,「縱遇真仙莫一浪一求」,就是看到神仙你也不必拜了,方法懂了也不能成功。
可見仙佛是生來就有種一子的。
「莫一浪一求」就是不要亂求,你求了有什麼用?王一陽一明雖前庭後堂三拜緊跟,蔡蓬頭接著掉頭又走,王一陽一明又在後面跟,但卻找不到人了。
我們再看漢武帝,這些歷史上的大人物和英雄,尤其是中國帝王、名士都喜歡學神仙,其實就是人一性一心中欲一望的擴充。
一個人到了事業地位的最高處,一切都滿足以後,唯一要求的是如何能不死。
所以秦始皇、漢武帝都求神仙之術。
漢武帝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雄才大略,這個稱譽,他當之無愧。
一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在一個政治環境很複雜的情形下,登基做了幾十年皇帝,開創了一個盛世,真不容易。
可是到了晚年就喜歡學神仙,他求神仙花的本錢太多了,甚至把自己的公主都嫁給一個騙子道士。
像這樣荒唐的事情,他都幹得出來,明知道做了錯事還不承認,後來不能自圓其說。
漢武帝旁邊有兩個大臣,一個是汲黯,一個是東方朔。
漢武帝是何等難伺候的帝王,在他左右的人講話就很難了,高明的意見很難提出來,因為他太高明了。
但是我們看歷史,漢武帝有許多次因為有人犯了大錯,就要殺人,出場擺平的都是東方朔。
此人專會說笑話,東逗西逗就把漢武帝逗笑了,然後事情就作罷了。
所以研究做人的道理,要多留意道家的一精一神。
老子的話「曲則全」,一件事情走直線有時候是不行的。
一個領導決定的事,明知他是錯的,挑明說決策有問題,那就糟了!人是有個一性一的,格老子!你說有問題,我偏要干!所以老子說「曲則全」,轉一個彎,這個事情就圓滿了。
東方朔走的是曲線的路,所以漢武帝碰上很多的問題,東方朔一來,往往就起了作用,把錯誤決定扭轉過來。
漢武帝身旁另一個重要人物是走直線的汲黯。
我們大概可以想像這個人臉應該是方方的,一天到晚不帶笑容,講話是仁義道德,連漢武帝都怕他。
漢武帝當時見那些大將軍、 「總司令」,常常很隨便,跟他的祖父漢高祖一樣,在宮女幫他洗腳時也叫大臣進來報告,很不禮貌。
但是漢武帝聽到汲黯一來,趕快更衣戴帽才敢見他。
我們現在的年輕人讀歷史要注意,一個人自己的人品、人格養成到真正高尚正直的時候,任誰都要尊敬他的。
連漢武帝這麼一個嚴君,對於大臣要殺就殺,但是卻尊敬這個部下汲黯,自己衣冠不整還不敢見他。
所以汲黯是以敢批評漢武帝出名的,換了別人講話,漢武帝非殺他不可,比如司馬遷為李陵辯護,漢武帝一氣就罰司馬遷受宮刑。
汲黯批評漢武帝很直率的,汲黯講:「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就是說你武帝內心欲一望太重,外面好像做好事,內心卻心機重重,如此怎麼能傚法遠古的聖王之治呢?這雖然是在批評武帝的政治表現,但也間接指出武帝要學仙道是不會有成就的。
一個人連人都沒有做好,還妄想做什麼神仙! 「內多欲」,是說思想裡欲一望太多了,什麼都要,錢也要,壽命也要,名利也要,兒女也要,反正好的都要。
其實每人都是這樣「內多欲而外施仁義」,所以求神仙,做得到嗎?
這種話在朋友之間講都很刺耳了,對皇帝講更不得了。
歷史上記載武帝聽了當然很不高興,不答覆他,但也沒有對他不禮貌,可是汲黯的官運也就到此為止了。
有趣的是,漢武帝臨死的時候吩咐子孫,在我死了以後,為了太子的安全,還是要找汲黯這樣的人來護國才可。
我們引用王一陽一明跟漢武帝這兩段故事說明,是告訴大家我們研究神仙之道可以,卻不要輕易想當神仙。
這個神仙很不容易做的,是要放棄了一切,這個一切就包括很多了,我們放棄不了的。
換一句話,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內多欲」, 但並不見得能「外施仁義」,這樣豈能成佛成仙呢?這個話要自己提出來警告自己。
龍門派與成吉思汗
閒話少說,言歸正傳。
我們研究的這個《參同契》,是採用清代朱雲一陽一道士所注的版本,尊重他一點可以稱他為真一人。
我們認為在所有的《參同契》註解中,他的最正統。
朱道士是道家北宗龍門派的傳人。
龍門派在道教裡是元朝以後開始的,創派的祖師就是跟成吉思汗非常要好的道士丘處機,又名丘長春真一人。
丘長春真一人有一本書叫《西遊記》,不是孫悟空那個《西遊記》,這一段故事在我們歷史上也很特別。
中國文化史上有兩個特別事件,一個是在南北朝時,為了爭取一個外國學者法師鴆摩羅什到中國來,派了幾十萬大軍消滅西域兩個國家。
這個歷史是外國所沒有的。
另一個就在元朝成吉思汗西征,打到印度時,他得知中國山東有一個有道的道人丘長春,就派大使到山東把丘長春請到印度邊境上見面。
所以丘長春由山東到北京,由北京到新疆,一直到了天山南面跟成吉思汗見面。
成吉思汗要拜他為師求道,丘長春告訴他少殺人,將來自然一統天下。
丘長春早就知道,中國免不了一場災難,所以與他約定,萬一你打到中國來的時候,不要殺人。
成吉思汗答應了,所以給他銅符鐵券,就是兩個人定了契約,兩塊鐵上面蓋了印。
後來蒙古人打到中國北方的時候,每家門口只要有這個符牌一貼,元朝兵就不進來,保存了多少人的生命財產。
這個在歷史上也是一段奇跡。
現在北京的白雲觀,是有名的道教叢林,就屬北宗龍門派,這一派是出名的絕對清修派。
南宗修道的人,許多道士是有家庭、有太太有孩子的。
後世道教裡的道士,也大部分是北派丘長春的傳承。
我們手邊拿的這本《參同契》,是朱雲一陽一註解的,他就是北派的鉅子,不過他也通南派的各種修法。
他的註解實在很好,那是正統道家修煉神仙的學理,我勸大家自己多看才好。
現在我們翻開《參同契》的本文第一章,就是「乾坤門戶章第一」。
下面低一格的字就是朱雲一陽一真一人的註解,文字頂頭的就是《參同契》的原文。
乾坤門戶章第一
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
坎離匡廓,運轂正軸。
一牝一牡四卦,以為橐龠。
覆冒一陰一陽一之道,猶工御者,準繩墨,執御轡,正規矩,隨軌轍,處中以制外,數在律歷紀。
月節有五六,經緯奉曰使。
兼併為六十,剛柔有表裡。
朔旦屯直事,至暮蒙當受。
晝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
既未至晦爽,終則復更始。
曰月為期度,動靜有早晚。
春夏據內體,從子到辰巳。
秋冬當外用,自午訖戍亥。
賞罰應春秋,昏明順寒暑。
爻辭有仁義,隨時發喜怒。
如是應四時,五行得其理。
十二辟卦
《參同契》是漢代的文章,差不多都是四個字一句,很嚴謹的。
我們講到中國文學史,由東漢文體演變了二三百年,形成南北朝的文學,對仗很工整,後世一般叫做四六文體。
這第一章首先提出來「乾坤者,易之門戶」,這也是《易經》的綱要。
研究《易經》也好,修煉丹道也好,乾坤是《易經》八八六十四卦的父母卦、根本卦,就是「眾卦之父母」。
除了乾坤以外,就是坎離兩卦。
現在韓國的國旗圖案就是乾坤坎離四卦。
乾坤這兩卦代表天地,這個宇宙天地就是兩個現象。
什麼叫卦呢?古文字典上解釋,「卦者掛也」。
宇宙的現象,像畫一樣,掛在外面看得見的就是卦,八卦是個代號。
除了天地以外,其他的自然現象,日、月、風、雷、山、澤等等,都掛在那裡,統稱八卦,這就是卦的道理。
「坎離匡廓」,坎離兩卦代表兩個東西掛在那裡,一個太一陽一,一個月亮。
太一陽一月亮在天體裡頭走,「運轂正軸」,像一個車輪子在轉一樣。
這個是什麼意思呢?車輪同我們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說《參同契》是千古丹經的鼻祖?這是什麼道理?
因此,為了研究《參同契》,第一步必須要瞭解《易經》 的「八卦」。
講到八卦又是個專題,現在各位手中這一張圖表〔見下頁〉,希望諸位每一次要帶來,至少在講「御政」 一篇隨時會提到;要瞭解中國文化的基本,也是要提到的。
這一張表上面寫的一歲,就是一年十二個月,分為六一陰一六一陽一,這是說明天體形象,包括的內容非常多。
我們看一層一層的圈圈,共有六層,中間是空的,這個空的外面第一層是十二個卦,專門名詞叫做十二辟卦,辟卦也叫做侯卦。
中國上古的政治,中央政一府的皇帝稱為天子,天子只有一個;地方的領袖是王,叫諸侯,侯卦的意思就是臣卦。
在時間上說,一年是個主體,分十二個月,十二個卦名分別代表十二個月,叫十二辟卦。
再外一圈是卦象,這個卦一筆一筆怎麼畫法?我們慢慢也要解釋一下。
第四圈是中國一陰一歷十二個月份,每一個月另有一個代號,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當然還沒有加上亥是豬,戌是狗……這十二生肖的來源,據我的研究是東漢以後,隨印度文化過來的天文觀念。
所以一直到今日,從印度北部到西藏地區,你問現在是幾月啊?他說狗月,我們就曉得他講的是九月;他講羊月,就知道是一陰一歷的六月了。
為什麼選這些動物代表六一陰一六一陽一?比如子月是老鼠,同老鼠有什麼關係呢?老鼠是五個腳趾,五是單數屬一陽一;雙數屬一陰一。
我們形容一個人膽子小叫「首鼠兩端」,剛爬出洞的老鼠,習慣走兩步,看一看前面,咚吟,又鑽進去了,再跑出來多走三四步又鑽進去了。
首鼠膽子小,瞻前顧後就是「首鼠兩端」,兩頭它都要看清楚。
丑月屬牛,牛的蹄是兩瓣屬一陰一的,所以一一陰一一一陽一這樣分開。
龍啊、蛇啊等都有些道理,這是一種解釋,我們將來提到時再說,這是第四圈。
天文、歷律、氣節
這個第五圈麻煩了。
這是中國文化音樂的樂律,與古代的天文也有關。
中國文化以天上的星象變化判斷人事,非常準確。
諸位同學要研究這個問題,順便告訴在大學研究所的同學們注意,先要讀《史記》的《天官書》,其次讀《漢書》的《五行志》。
我們現在讀歷史都是通史,其實不大合理,因為歷史上重要的東西,真正的歷史哲學,現在的歷史書上都漏掉了。
譬如《史記》中重要在《禮》、《樂》、《律》、《歷》、《天官》、《封禪》、《河渠》、《平准》八書。
歷代史書都有《天文志》,不叫《天官書》,司馬遷的《史記》才有《天官書》。
我們每一代的歷史還有一個《樂律志》,在唐史、宋史,一直到明史,乃至現在出來的《清史稿》都有的。
中國在科學上比任何一個民族國家發展都早,因為很早就有了天文科學,天文科學又是以數學為基礎的。
不過很抱歉,那是祖宗的文化!你看故宮博物院,那是我們祖宗的,你的在哪裡?沒有呀,拿不出來,這不行啊!現在我們連天文、歷律這些都搞不清楚了。
這個圖外面一圈是二十四個氣節。
一年有十二個月,一個月有三十天,五天叫「一候」,三候叫「一氣」,六候就是 「一節」。
一年有七十二候,每個月有一個節,一個氣,一年十二個氣十二個節,合起來共二十四個氣節。
現在有一個問題,民國以來用一陽一歷,老百姓是一陽一歷跟一陰一歷並用,這個習慣很難改,八九十年來,大家還是願意過一陰一歷年。
民國初年湖南那個大名士葉德輝先生,做了一副對子:
男一女平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陰一陽一合歷你過你的年我過我的年
我經常很感歎,這副對子說的現象九十年來沒有變。
那麼你說是一陽一歷好、一陰一歷好呢?這個問題是科學問題,其實中國幾千年來已經一陰一陽一合歷在用了。
我們算八字是以二十四氣節為標準,二十四氣節是以太一陽一為標準,我們的一陰一歷以月亮出沒同潮水漲落為標準。
所以由廣東到東北的海岸,海邊人就曉得,我們小的時候就會念 「寅申漲,卯酉平」。
潮水漲落都在腦子裡,老祖宗就告訴我們,初一十五出門坐船,「哎呀!船開了沒有?」 一算,「寅申漲,卯酉平」,沒有沒有,趕快跑去還趕得及,潮水還沒有退,可以上船。
這個科學常識已經變成民間的習慣了,後人不用腦筋已經都統計好了。
所以二十四氣節是一個天體太一陽一系統裡月亮系統的統計。
這一個圖表裡頭東西多得很,我們中國文化大部分生活習慣的原理,都在這張圖裡。
「卦者掛也」,就是掛在這裡給我們看的。
《易經》的八卦與文字
要瞭解《易經》的乾坤這兩卦,我們先要瞭解,什麼叫八卦?什麼叫八八六十四卦?你不要把它看成死的,它是活的,是個代號。
大家說研究了《易經》以後就發覺,我們祖先的文化思想、哲學科學,為什麼在上古時期就到達這樣高的程度?我的看法是,上一個冰河時期之前,人類文化已經發展到最高處了。
一個學問越高明就越簡化,開始發明都很複雜,到了最高一峰反而簡單而明瞭,複雜的不算真學問。
古人歸納一切法則畫成這個代號八卦,很容易懂。
冰河時期,人類整個毀滅了,好在這個「卦者掛也」留了下來,就靠這一點卦,告訴我們宇宙天地的一些訊息。
這些符號所表達的內容太多了,這是第一點我們需要瞭解的。
第二點講到《易經》的八卦,也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人類最初都沒有文字,文字是人為製造的。
中國的文字是由象形文字開始,象形就是圖畫、漫畫,八卦也是漫畫開始的。
所謂「伏羲畫八卦」,古人的卦是怎麼樣畫的?是不是我們現在這樣畫的?八卦是否就是中國先古文字的開始?過去幾十年來有些考古學家不大承認卦是文字的開始。
我卻認為八卦是中國文字的源頭,而《易經》是中國文化根源的根源,哲學裡的哲學,經典裡的經典,文化中心的中心。
但是,你在考古文獻上找不出有關八卦的東西。
譬如過去那位董作賓先生,我們的老朋友,他是甲骨文學者。
我對他說要靈活來看,在甲骨上看到一條線的,幾條線的,幾個點的,那個就是卦。
古人畫卦或橫畫,或直畫,或點一下,反正是代號。
三直是乾卦〔〉,或者打三點也是乾卦〔│〉,都是代號。
所以我們看到最古老的一本《易經》叫《易緯》,裡頭畫的卦不是橫的,而是三條直的。
慢慢在甲骨上也找到了這些東西,可見我們中國文字文化來源很早。
《易經》為什麼叫「易」呢?這個「易」字為什麼這樣寫呢?上面一個圓圈加一點代表太一陽一,下面這個圓圈有個缺口代表月亮。
甲骨文上有沒有這個「易」呢?是有的。
換一句話,什麼叫《易經》? 「日月之謂易」,就是太一陽一、月亮天體系統之下的學問法則。
所以八卦從乾坤兩卦開始。
可是還有一些基本的常識要向諸位介紹,現在我們這一本《易經》叫《周易》,是由伏羲氏畫八卦、周文王演繹、孔子傳述的,是經過這三位整理過的。
所謂「易更三聖」,實際上《周易》只是《易經》學 問的一部分。
易學有三種,稱為「三易」:《連山易》、《歸藏易》、《周易》,現在流傳下來的是《周易》。
《周易》是以乾坤兩卦為開頭的,《參同契》用的就是《周易》的道理。
分類:易經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