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參同契》第39講:上次提到朱雲一陽一真一人的批注,就是道家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我說參同契》第39講

我說參同契

第39講

由始至終的金

上次提到朱雲一陽一真一人的批注,就是道家觀念,我們這個四大假合的身一體,道家與佛家都稱為幻軀、軀殼,就是說這是一間房子,偶然暫用一下罷了。

所謂本一性一,是佛家的用語,道家則說「太虛中一點真一性一」,形容我們真正的本一性一。

這個一性一,在一陰一陽一五行之學的代號屬於金,所以叫「金一性一」。

「落於其中,方能立命」,在這個肉一體軀殼以內立命,就是由一性一變成後天這個一性一命。

命就是生命中這個能,這個動力。

「是吾身以金為原始也」,這裡給我們解釋,金一性一是最原始的。

在後天來說,我們肉一體上的五行,肺部這個呼吸系統,都屬於金。

由生講到死,這個肉一體四大假合之軀壞了,死了,自一性一也離開了身一體,此時這個金一性一堅固不滅,所以萬劫長存,並不跟肉一體化掉。

那麼這個靈魂究竟變成了什麼呢?這個生命的旋轉,佛家稱為輪迴,分為六道。

因其個人的行為思想, 產生的因果報應,會進入一個新的軀殼,或變動物,或者變人,不一定。

這裡他不講六道輪迴,只是說明一性一命之間這個自一性一,死後離開身一體,是不生不滅的萬劫長存。

以我們身一體這個生命來講,以金一性一為開始,到了這個身一體就有一性一命;當我們的一性一命結束時,這個一性一就離開了,就是「又以金為要終也」,所以全始全終都是金。

「此無終無始之妙也」,就是佛經所講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等等的這個真如自一性一,成佛之自一性一,永遠長存的道理。

這個不生不滅是講那個自一性一,不是講這個肉一體的東西。

孔子與《易經》

接下去,「昔羲皇作易,剖開太極,劈破天心,最初落下一點,便成乾卦。

乾為天,而孔子翼之曰,萬物資始。

乾為金,而孔子翼之曰,純粹以一精一,此萬世盡一性一至命之準則也」。

我們中國文化從上古以來,至春秋戰國以前,儒家、道家、諸子百家都是不分的。

這個傳統文化,由孔子整理過,保留下來的本來有六經,有一部《樂經》失傳了,留下的就是五經,五經裡第一部經典是《易經》。

我們本來的文字是從圖畫開始的,我們老祖宗到伏羲皇帝這個階段,開始畫八卦,以圖案來表達文化一精一神,是人文的開始,這個書就是《易經》。

所以《易經》可以說是我們文化裡經典的經典,是哲學、科學一切的根源。

從我們的老祖宗開始畫八卦,才有文字的開始。

八卦這個圖案是根據宇宙原理畫的,表達宇宙的開始,生命怎麼來的。

孔子對《易經》研究幾十年的心得報告叫做《系傳》,「系」就是吊掛在上面。

他從五十歲起才開始研究易學,上古沒有紙張印刷,是用刀一個字一個字刻在竹片上,叫做竹簡。

每一片竹簡打洞,用牛筋穿起,這個牛筋線就是韋。

所謂「韋編三絕」,是翻過來翻過去研究,牛筋線都換了三次。

下面引用的話,就是孔子研究《易經》,對宇宙和生命道理的解釋。

剛才提到上古時代的字,是在竹片上刻的。

竹片就是把一毛一竹切成兩片,弄掉外面這一層青皮,然後刻字上去,再把竹片烘乾才好保存。

烘的時候,竹片的水就滴出來了,這個滴出的水,我們叫做「汗青」,這個名詞代表了歷史,歷史的本子。

你們不是都讀過文天祥的詩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就是說把我這個耿耿忠心在歷史上留名。

這是順便說明一下。

現在我們回到註解。

「昔羲皇作易」,我們的老祖宗伏羲皇帝作《易》,畫八卦,開太極。

太極是孔子在《系傳》裡 提到的名稱。

這個名稱是設定宇宙原來就是個圓的,這個生命圓圈就叫無極。

後來我們畫的太極,中間畫兩條魚的樣子,一黑一白,代表一一陰一一一陽一,是後來加上的。

這個無極,中間沒有黑白,沒有分開,是一個整體。

在佛家,得了道,就是生命的清淨那一面,用四個字形容一一清淨圓明。

我們一切眾生,生命沒有回到本來,沒有得道以前,這個圓圈不叫清淨圓明,而叫輪迴。

這個圓圈在轉,我們這個生命跳不出去,永遠受它轉,死了以後也跳不出去,因為你沒有能力跳出去。

能跳出去就迴旋,就回到太極去了,那就叫成仙成佛,返本還原!他現在就講這個道理。

伏羲一劃分天地

「剖開太極」,我們小的時候讀書,就從這裡讀起。

伏羲一劃分天地,橫的一劃。

你查古代的字,部首第一個字是「一」開始。

伏羲一劃分天地,一的上面再加一橫,下面加一個人,就叫做「天」。

所以伏羲一劃「劈破天心」。

「羲皇作易,剖開太極」是講宇宙原理,這個宇宙原理,跟我們人的生命原理一樣。

這個宇宙的生命心物是一元的,物質、一精一神是一個東西,一個範疇。

後天就分成兩個了,一個一精一神作用,一個物質作用。

這個中間的作用是空的,這個空包括物質、一精一神兩方面的功能。

這個東西在我們文化的名稱叫「天心」,在印度佛教叫「真如」、「涅槃」,是心物一元的。

順便給青年同學們介紹儒家的「仁」,人字旁邊一個二。

一種解釋是人際的關係,一愛一人,即所謂「博一愛一之謂仁」。

這個不是原來的「仁」字觀念,而是後來唐朝韓愈寫《原道》的時候提出來的。

韓愈本人真正的專長是研究墨子,他拿墨 子那個兼一愛一的一精一神思想來解釋仁學,所以他講「博一愛一之謂仁」。

孔子以及他的門人曾子、子思所解釋的「仁」字並不是如此。

韓愈的觀念,不能代表全體中國文化的一精一神。

也有解釋是仁者仁也。

古人這種解釋讓你莫名其妙,但它有個道理,仁是像仁一樣。

第二個「仁」字代表果核,像桃仁、杏仁,每個植物的核仁,就是中心那個東西。

你仔細把仁剖開了,都是兩半合一攏中間是空的。

所以一陰一陽一合一攏了,中間是空,這叫「天心』』。

佛家講空,空是本一性一的真一性一,是像植物核心的仁一樣,也等於現在科學家說電子、原子,分析到最後還是空的。

那麼這個空的東西,中國文化過去不走物理的路線,走人文一精一神的路線,叫它「天心」。

他說我們老祖宗從「羲皇作易,剖開太極,劈破天心,最初落下一點,便成乾卦」,這個《易經》的乾卦就是橫線一爻叫一陽一爻,把這一爻切斷成二,叫一陰一爻,一陰一的就是對偶的。

一陰一爻代表實質的,一陽一爻代表空靈的。

實際上一陰一爻分兩半,中間空的,中間這個空就是「天 心」,所以一陰一中有一陽一,一陽一中有一陰一。

一個東西出來就是相對的,相對就是兩個。

我們現在畫卦是這樣一筆一筆畫,老實說這是後世人畫卦。

幾十年前,我們這裡有名的老朋友 董作賓先生,是個考古學家,他告訴我說,《易經》那個卦,在甲骨文上找不到的,沒有根據,很成問題。

我說,絕不是假造的,古入畫卦不一定像我們這樣畫。

等於現在卜卦的人,「嘩啦嘩啦」銅錢搖一搖丟下來,一陽一,他就點一點;一陰一,點兩點就算。

上古人就是這樣畫,有時候畫一條橫的直線就是一陽一,也可以豎一起來,這條直線分上下兩截代表一陰一,這在甲骨文上就有。

《易經》的「易」字也有,易字上半就是太一陽一,下半就是月亮,這就證明我們這個文化不是假造的。

朱雲一陽一真一人寫的就很高明,「最初落下一點」,連伏羲畫八卦這句話,也是表示當所謂「天心正運」,本身在不生不滅的境界時,忽然動了一念,這一念一動就掉下來,由聖人境界掉進凡夫境界,就由「一性一」變成「命」。

落下一點,這一點妙用就無窮了,這個文章包含得很深奧。

古人寫文字很慎重,譬如為什麼男一女會生人?也就是落下一點,這一點中了就有生命,開始了另一個生命。

所以他這一句話包含很多的意義,也將畫卦的開始加以說明,「最初落下一點,便成乾卦」,伏羲的八八六十四卦,是以乾卦開始的。

《易經》的三全

《易經》所有的文字,所謂「易更三聖」,三聖就是文王、周公、孔子。

第一個研究《易經》的是文王,文王囚在獄中,在獄中的人雖有憂煩,但思想就走入凝定、專一精一、修道的境界去了。

文王在牢裡著《易經》還是初步的,後來一經過他兒子周公解釋,再加上孔子的解釋,這部《易經》就經過三位大聖人整理了。

《易經》這一部著作,其實不只經過三個聖人,講起來很多了。

因為易共有三部,前面也講過,黃帝時的易叫《歸藏易》,神農氏時的易是《連山易》,我們現在流傳的《周易》,是周文王整理的。

另外那兩部大概給項羽燒掉了,我不講秦始皇燒掉,秦始皇是很暴虐,他把全國的圖書集中到中央政一府的圖書館去,其他的燒掉。

結果到了我們的項羽老兄,一進鹹一陽一,點一把火,三個月統統把它燒光了。

所以,這個罪過怎麼能算到秦始皇的頭上呢!

其實在我看來,三易都沒有丟掉,這「歸藏」和「連山」落在道家的書裡頭去了。

譬如我們現在翻開《周易》圖像一看,有太極圖,有八八六十四卦那些圖,原來的《周易》並沒有,這是宋朝以後才出現的,而且是從道家傳出來的。

所以說這個文化沒有衰,一代一代傳下來,傳到和尚道士方外去了,方外又傳到道家的祖師陳希夷手中,再傳到邵康節。

所以這個法則是從這一邊來的。

《周易》有十個部分,稱為「十翼」。

翼的意思是輔助,鳥會飛來飛去,必須靠兩個翅膀。

《易經》文化的昌盛,就 靠這些大聖人們的著作。

孔子著「十翼」,剛才講《系辭》上下傳是他的批注,《說卦傳》也是他的批注。

《易經》附了十樣東西,都是孔子的功勞。

「乾為天」,這句話是卦辭,是文王當時寫的。

這個卦代表了什麼?他先寫出來,乾卦代表天。

這個天,可以說是天文上有形象的天,也是哲學上的本體,人生命的本體,代表我們原來的那個清淨光明本一性一,形而上、形而下都在內。

那 麼,現在這裡講「孔子翼之曰,萬物資始」,就是孔子關於乾卦的研究報告。

所謂乾,孔子在《系傳》下了一個結論,「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這個乾卦,孔子的研究是代表宇宙萬有的根源,統攝包含了整個的宇宙,有形象的天體都在這個代號之中。

卦就是代號,換句話說,卦也就是漫畫。

孔子玩卦

孔子讀書都很認真,只有研究《易經》是用玩的。

他並不叫我們讀《易經》,他說「玩索而有得」,索就是探討。

我當年研究《易經》,就找了一副麻將牌來,把八卦貼在牌上在那裡玩,隨便翻過來翻過去,又是一個道理,重重無盡。

所以他「玩索而有得」,要是死死去讀,那會把人讀死了。

研究道家文化,常常搞不清楚,覺得有些亂講一套。

司馬遷的《史記》就批評研究道家的人,言語文字太偏僻,沒有文化水平,所以知識分子看不起。

因為大家不肯用心,只曉得修道,以為在身上修煉就會成仙成道,結果沒有用,所以一定要把學理搞清楚。

修道是一個科學,把原理公式弄清楚,再進到實驗室去實驗,大概就有十分之八九了。

有些修飛.道人說,我不要理論,我只要做功課,做做自己自然會懂了。

哎喲!我的一媽一呀!你不去研究化學理論,隨便抓些油在那裡倒來倒去,當然你也可能發明一樣東西,有時候連人都燒爛了。

這又何苦!古人有五千年經驗,我們不去學那個經驗,偏要相信自己亂搞。

孔子關於乾卦的研究報告說,「萬物資始」,他說乾卦所代表的,是宇宙萬物的根根。

在宗教家叫做上帝、主宰、神,這是給它一個宗教的模一式。

《易經》文化以及道家,從來不穿宗教的衣服。

大家要搞清楚,道教是後來才起來的。

我們舊的文化,有宗教的情一操一,哲學的一精一神,科學的方法,但是從來不把這個宇宙萬有的主宰套一上什麼三頭六臂,都是從人文這裡而來。

所以孔子在這裡,沒有把它叫做主宰。

「乾」是「萬物資始」,宇宙萬物必須靠它,由它開始這個生 命,這是本一性一,這是第一,所以「乾為天」。

第二,孔子在《說卦傳》解釋「乾,為金」。

什麼叫說卦呢?卦拿來用的,也是卜卦用的,萬一卜卦卜到乾卦,乾卦在物質代表黃金,在人文可以代表男一性一。

人去算命時,算命先生問,是乾命還是坤命呀?坤命就是女的,乾命就是男的,現在都不懂了。

所謂「乾」,在《說卦傳》裡就代表金、金一性一,因此後世正統的道家,講一性一命之學,就用「金」字代表這個本一性一。

「乾為金,而孔子翼之曰,純粹以一精一」,乾卦就是金,孔子在這裡講的就不是黃金了,他用哲學觀念解釋什麼叫做金,那不是有形的黃金,是自一性一。

「純」字所指是像佛家的詩「萬里無雲萬里天」,是明心見一性一,純到了極點;「粹」是

一精一致到極點。

這個「一精一」就很難解釋了,勉強解釋要看這個中文字,米字旁邊一個青,米殼裡提煉出來最一精一華的、最純青的東西。

譬如我們講「爐火純青」,當火力最強的時候,那個火光不是紅的,不是黃的,而是青的。

所以金一性一,就是剛才我們提過佛學所講的圓明清淨,純粹到極點。

上面我們交代了孔子對這個乾卦的註解。

朱雲一陽一真一人說由孔子的解釋,依《易經》的道理,「此萬世盡一性一至命之準則也」。

你修道要一性一命雙修,必須把這個學理弄通。

這兩重解釋有兩重意義:孔子第一個解釋,「乾為天」,萬物靠它來的,就是講形而上;第二個解釋,「乾為金」,純粹之金,有了它,形而下變成後天生命以後,要再回到先天去,恢復它的金一性一,這是修道的工夫。

所以朱雲一陽一祖師說,你看孔子、文王告訴我們研究這個,是千秋萬代的「盡一性一至命之準則也」。

想把人一性一和明心見一性一,以及如何修到金剛不壞之身的大原則弄清楚,必須先要搞懂這個學理。

三教 三身 三清

「釋迦得此,以證丈六之身,故尊之曰金仙」,佛教的釋迦牟尼佛證到了。

佛有丈六金身,十六兩為一斤,所以丈六金身是我們普通人兩個身高。

這是什麼道理?你看每一個宗教,連耶穌的畫像也是一樣,頭頂有圓光,人一體有七種光, 現在科學已經證明,都可以照相照出來了。

我們兩手伸開,這樣叫一尋,是依個人的尺寸為標準。

佛經上常說,圓光一尋,這一圈之內都是我們的生命功能。

所以打坐真正得到某一種定境的人,離身一體七八尺之外已經感覺到了,就是這個功能的原故。

我們這個生命,實際上外面還有一層保護體,等於地球外面有一層有粒電子包圍,這一層很難衝破。

所以火箭的力量要很大才衝得過。

我們人一體外面這個功能也是這麼大,有些人可以練到使這個東西起作用。

這個東西,釋迦得此,明心見一性一了,「故尊之曰金仙」。

有些學佛人反對,認為佛教裡佛不叫金仙。

事實上,佛教的大經《華嚴經》,就稱佛為金仙,這都是有根據的。

修道人裡,佛家罵道家,道家罵佛家,罵來罵去,給讀書人笑話罷了。

清朝有個才子叫鄭板橋,跟袁子才兩個齊名的,他就講過一句話,諷刺互罵,鄭板橋說:「和尚,釋迦之罪人;道士,老子之罪人;秀才,孔子之罪人也。」

其實教主們都沒有錯,絕對是這些門徒不行!三教的門徒他一概罵光。

這個話,煩的時候看到很痛快!我常常告訴大家,做學問這些要搞清楚,不要有宗教觀念,天地間真理只有一個,每個地方表達得不同,每個人瞭解程度不同。

那個東西等於鈔票,不過你賺多一點,我賺少一點而已,用處都一樣,都可以買東西。

「元始得此,以結一黍之珠,故寶之曰金丹」,道家的元始天尊就是把這個「萬物資始」宗教化、人格化,像西方天主教、基督教一樣,把那個主宰人格化。

這個元始天尊是誰呢?就是老子,元始天尊一氣化三清。

這個一氣化三清怎麼來的?到大一陸佛教的大廟一看,大殿上三尊佛一個模樣,代表了法身、報身、化身。

一個人得道成功了,一定具備有三個身。

法身,清淨無為是法身;報身,相貌莊嚴圓滿由內體現出來;化身,有百千萬億。

佛家有三身,道家怎麼辦呢?道家變成宗教後,就把老子變成元始天尊,一氣化三清,就是倣傚佛家的三身。

三清就是上清、太清、玉清,也就是佛家法、報、化三身。

所以我們到道觀一看,上面三個老頭子都是老子,白鬍子、白眉一毛一、白頭髮的一模一樣,坐在那兒拿個如意,下面騎著青牛,這是在道家經典上的。

佛家的三身下面坐著蓮花。

我常說笑,萬一他們碰面,那頭牛要吃掉蓮花的話,他們兩家的主人怎麼辦?

「元始得此,以結一黍之珠」,所以他稱元始天尊——等於神、主宰、上帝——像米一樣的這一點靈光從頭頂進去,結成丹了,「故寶之曰金丹」。

這是道家的話,你們不要搞錯了,看我那麼一指,好像傳了道,就是一點靈光進去了,那 麼想就完了,這只是個比喻。

道家說這一點叫做「金丹」, 實際上你看下面講得很清楚,「金丹」並不是有形的東西。

「三教根源,同一金一性一」,都是講明心見一性一,見道以後修道,把他凝固起來,同一個原理。

「外此」,超過這個以外,「即墮旁蹊曲徑矣」,都是旁門左道。

這可不是我說的,這是朱雲一陽一說的,我只是照本宣科而已,「此學道者,所當細參也」。

這一段非常重要!我們修道的人要仔細研究,所以多費一點時間。

不過下面也都是要費時間的東西,我們多參考一下一註解會有好處的。

分類:易經書籍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我說參同契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
語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