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卷第九十 異僧四:杯 渡杯渡者,不知姓名,常乘木杯渡水,因而為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廣記》卷第九十 異僧四

太平廣記

卷第九十 異僧四

杯渡 釋寶志

杯 渡

杯渡者,不知姓名,常乘木杯渡水,因而為號。

初在冀州,不修細行,神力卓越,世莫測其由。

嘗於北方,寄宿一家,家有一金像,渡竊而將去。

家主覺而追之,見渡徐行,走馬逐之不及。

至於孟津河,浮木杯於水,憑之渡河,不假風掉,輕疾如飛,俄而渡岸,達於京師。

見時可年四十許,帶索襤褸,殆不蔽身。

言語出沒,喜怒不均。

或剖冰扣凍而洗浴,或著履上山,或徒行於市。

唯荷一蘆圌子,更無餘物。

嘗往延賢寺法意道人處,意以別房待之。

後欲往瓜步,至(至原作一江一 ,據明抄本改)於一江一 側,就航人告渡,不肯載之。

復累足杯中,顧眄言詠,杯自然流,直渡北岸。

向廣陵,遇村舍、李家八關齋,先不相識。

乃直入齋堂而坐,置圌於中庭。

眾以其形陋,無恭敬之心。

李見蘆圌當道,欲移置牆邊。

數人舉不能動。

渡食竟,提之而去,笑曰:「四天王李家。」

於時有一豎子,窺其圌中,有四小兒,並長數寸,面目端正,衣裳鮮潔。

於是追覓,不知所在。

後三日,乃見在西界蒙龍樹下坐,李禮拜請還家,日日供養。

渡不甚持齋,飲酒噉肉,至於辛膾,與俗不殊。

百姓奉上,或受不受。

沛國劉興伯為袞州刺史,遣使要之。

負圌而來。

興伯使人舉視,十餘人不勝,伯自看,唯見一敗衲及一木杯。

後李家復得二十餘日,清旦忽云:「欲得一袈裟,中時令辦。」

李即經營,至中未成。

渡雲暫出,至暝不返。

合境聞有異香,疑之為怪。

處處覓渡,乃見在北巖下,敷敗袈裟於地,臥之而死。

頭前腳後,背生蓮華,極鮮香,一夕而萎。

邑共殯葬之。

後日有人從北來云「見渡負蘆圌,行向彭城。」

乃共開棺,唯見敗衣。

既至彭城,遇有白衣黃欣,深信佛法,見渡禮拜,請還家。

至貧,但有麥飯而已,渡食之怡然。

止得半年,忽語欣云:「可覓蘆圌三十六枚,吾須用之。」

答云:「此間止可有十枚,貧無以買,恐不盡辦。」

渡曰:「汝但檢覓,宅中應有。」

欣即窮檢。

果得三十六枚,列之庭中。

雖有其數,亦多破敗。

命欣次第孰視,皆已新完。

渡密封之,因語欣令開,乃見錢帛皆滿,可堪百許萬。

識者謂杯渡分身他土,所得親施,回以施欣。

欣受之,皆為功德。

經一年許,渡辭出,欣為辦糧食。

明晨,見糧食皆存,不知渡所在。

經一月許,復至京師。

時潮溝有朱文殊者,少奉佛法。

渡多來其家,文殊謂渡云:「弟子脫捨身沒後,願見救濟,脫在好處,願為法侶。」

渡不答。

文殊喜,佛法默默,已為許矣。

後東遊入吳郡,路見釣魚師,因就乞魚。

魚師施一餧者。

渡手弄反覆,還投水,游活而去。

又見網(網原作往,據明抄本改)師,更從乞魚。

網師瞋罵不與,渡乃拾取兩石子擲水中。

俄而有兩水牛斗其網中,網碎敗,不復見牛,渡亦已隱。

行至松一江一 ,乃仰蓋於水中,乘而渡岸。

經涉會稽剡縣,登天台山。

數月而返京師。

少時,游止無定,請召或往不往。

時南州有陳家,頗有衣食,渡往其家,甚見迎奉。

聞都下復有一杯渡,陳父子五人,鹹不信,故下都(都原作鄉,據明抄本改)看之,果於其家杯渡形相一種。

陳設一合蜜姜,及刀子陸香(高僧傳子下有薰字,香下有手中二字)等,伺渡。

渡即食蜜姜都盡,余物宛在膝前。

其父子五人,恐是其家杯渡,即留二弟停都守視,余三人還家。

見杯渡如舊,膝前亦有香刀子等,但不噉蜜姜為異爾。

乃語陳云:「刀子鈍,可為磨之。」

二弟還都,云:「杯渡已移靈鷲寺。」

其家忽求黃紙兩幅,作書不成字,合同其背。

陳問上人作何券書,渡不答,竟莫測其然。

時吳部民朱靈期使高麗還,值風,舶飄經九日,至一洲邊。

洲上有山,山甚高大,入山采薪,見有人於路,靈期乃將數人隨路告乞。

行千餘里,聞磬聲香煙,於是共稱佛禮拜。

須臾,見一寺甚光麗,多是七寶莊嚴,又見十餘石人,乃共禮拜。

還反行少許,聞唱道聲,還往更看,猶是石人。

靈期等相謂:「此是聖僧,吾等罪人,不能得見。」

因共竭誠懺悔。

更往,乃見真一人,為期等設食,食味是菜,而香美不同。

眾食竟,共叩頭禮拜,乞速還至鄉。

有一僧云:「此間去都乃二十餘萬里,但令至心,不憂不速也。」

因問期云:「識杯渡道人不。」

答言甚識。

因指北壁,有一壺,掛錫杖及缽,云:「此是杯渡住處,今因君以缽與之。」

並作書著函中,別有一青竹杖,謂期言:「但擲此杖置舫前水中,閉目靜坐,不假勞力,必令速至。」

於是辭別,令一沙彌送至門上,語曰:「此道去,行七里至船,不須從先路去也。」

如言西轉,行七里許,至船。

即具如所示,唯聞舫從山頂樹木上過,都不見水,經三日,至石頭淮而住,亦不復見竹杖所在。

舫入淮,至朱雀,乃見杯渡騎大航蘭,以捶捶之曰:「馬何不行?」

觀者甚多。

靈期等在舫,遙禮之。

渡乃自下舫,取書並缽,開書視之,字無人識者。

渡大笑曰:「使我還耶。」

取缽擲雲中,還接之曰:「我不見此缽,四千年矣。」

渡多在延賢寺法意處,時世以此缽異物,竟往觀之。

一說云:靈期舫漂至一窮山,遇見一僧來,雲是渡弟子,昔持師缽而死冶城寺,今因君以缽還師,但令一人擎缽舫前,自安隱至也。

期如所教,果獲全濟。

至南州杯渡,期當騎蘭之日。

爾日早出,至晚不還,陳氏明但見門扇上有青書六字云:「福經門,靈人降。」

字勁可識,其家杯渡遂絕跡矣。

都下杯渡往來山邑,多行神咒。

時庾常婢偷物而叛,四追不擒,乃問渡,云:「已死,在城一江一 邊空塚中。」

往看果如所言。

孔寧子時以黃門侍郎在家患痢,遣信請渡,咒竟云:「難差,見有四鬼,皆被傷截。」

寧子泣曰:「昔孫恩作亂,家為軍人所破,二親及叔,皆被痛酷。」

寧子果死。

又有齊諧妻一胡一 母氏病,眾治不愈,被請僧設齋。

坐有僧,勸迎杯渡。

渡既至,一咒,病者即愈。

齊諧伏事為師,因為作傳,記其從來神異,不可備紀。

元嘉三年九月,辭諧入東,留一萬錢物寄諧,請為營齋,於是別去。

行至赤山湖,患痢而死。

諧即為營齋,並接一屍一還,葬建康覆舟山。

至四年,有吳(吳原作五,據明抄本改)興邵信者,甚奉法,遇傷寒病,無人敢看,乃悲注念觀音。

忽見一僧來,雲是杯渡弟子,語云:「莫憂,家師尋來相看。」

答云:「渡久已死,何容得來?」

道人云:「來復何難。」

便衣帶頭出一合許散,與服之,病即差。

又有杜僧哀者,住在南岡下,昔經伏事杯渡。

幾病甚篤,乃思念,恨不得渡與念神咒。

明日,忽見渡來,言語如常,即為咒,病者便愈。

至五年三月,渡復來齊諧家。

呂道惠、聞人(人原作而,據高僧傳改)怛之、杜天期、水丘熙等並見,皆大驚,即起禮拜。

渡語眾人,言年當大凶,可勤修福業。

法意道人甚有德,可往就之。

修立故寺,以禳災禍也。

須臾,門上有一僧喚,渡便辭去,云:「貧道當向一交一 廣之間,不復來也。」

齊諧等拜送慇勤,於是絕跡。

頃世亦言時有見者。

(出《高僧傳》)

杯渡這個人,不知他姓啥名啥,因為他常常憑借一隻大木製杯子渡河,所以都稱他為杯渡。

當初他住在冀州,行為舉止不拘細節,有著超凡的神力,誰也不知他是什麼地方來的。

他曾在北方寄宿在一戶人家,這家有座金身佛像,杯渡偷到手後要帶著出走。

主人發覺後便去追他。

見他走得很慢,但是馬跑得再快也追上他。

到了孟津河時,杯渡把木杯漂在河水上,自己就憑著杯子過河,用不著風帆與船槳之類,行駛起來卻輕快如飛,不大一會兒就到了對岸,來到了京都。

當時他有四十來歲,穿得破破爛爛,真可謂衣不蔽體。

言談舉止,喜怒無常。

有時鑿開冰凍用冰水洗澡,有時穿著草鞋爬山,或者赤著兩腳逛鬧市。

他除了帶著那個蘆草囤子外,身上別無他物。

他曾到延賢寺法意道人那裡居住過,法意把他安置在另外一間寺房內,後來他要去瓜步,到了一江一 邊,跟船夫說自己要渡一江一 ,船夫不願意讓他上船,他只好又將雙腳放在木杯裡,顧盼自如談笑風生,杯子自然地向前飄行,直到對岸。

登岸之後向廣陵走去,路上遇到姓李的村舍,李家設八關齋,杯渡過去並不認識李家,他進院之後直奔齋堂裡面坐下,把那個蘆革囤子放在院子中間。

大家都因為他形貌難看,都無恭敬之心。

李見蘆草囤子擋道,欲移到牆腳下,但是好幾個人都拿不起來,杯渡吃完飯之後,提起來就走,而且笑著說:「四天王李家!」這時有個僕人瞧見囤子裡有四個小孩,都是幾寸高,生得面目端正,衣服鮮艷潔淨。

於是就追了出去,但不知到了何處。

第四天,見他坐在西邊的蒙龍樹下,李便客客氣氣地把他請到家裡,天天供給他好吃的,杯渡不太講究戒規,喝酒吃肉,以至於率辛辣腥葷,都跟平常人沒有什麼區別。

百姓將這些東西送給他,願意要就要,不想要就不要。

沛郡人劉興伯是袞州刺史,派人邀請杯渡,杯渡帶著蘆草囤子就來了。

劉興伯派遣的那個人仰著臉看,見杯渡比十多個人疊在一起還要高,劉興伯自己看時,則只看到一件破僧衣與一隻木杯。

後來李家又請他回去住了二十多天,一天早上他忽然說起,想要一件袈裟,並要他們中午時必須辦到。

李即令人趕緊操辦,到了中午也沒辦成。

杯渡說要暫時出去一會兒,結果到了晚上也沒回來。

到處都聞到有一股奇異的香味,人們懷疑杯渡在作怪。

四處尋找他,只見在北面山巖下面,他身上蓋著破袈裟,躺在那裡死了。

在他的頭前腳後以及背上,生著蓮花,極為鮮艷、芬芳,經過一晚上又枯萎了。

村裡的人一起把他殯葬了。

第三天,有人從北邊回來說,他看見杯渡背著蘆草囤子,正往彭城走。

大家去打開棺材一看,只見到裡面有杯渡穿的那件破衣服,杯渡到了彭城後,見到一個叫黃欣的平民百姓,黃欣虔誠地信奉佛教,他向杯渡行禮拜見,請他到了自己家裡。

他家極窮,只有餬口的米飯而已,但杯渡吃起來很坦然、很有滋味。

住了半年後,杯渡忽然對黃欣說:「你去找三十六隻蘆草囤子,我要使用。」

黃欣答道:「我家裡能有十來只,又沒錢去買,恐怕弄不到這麼多。」

杯渡說:「你只管去找一找,把家裡有的都拿出來。」

黃欣便去到處搜拾,果然找到了三十六隻,都擺在院子裡。

數量雖然不少,只是大都破敗了。

杯渡讓他挨個看一看,一個個全已變成了新的。

杯渡將囤子一個個地封閉好,然後告訴黃欣去打開,便見裡面都裝滿了錢與綢緞,能值一百來萬。

一個有見識的人說,這是杯渡使用分身法,到別地方化緣得來的,又轉手送給了黃欣。

黃欣接受了這些東西,都捐給了寺廟。

過了一年多,杯渡向黃欣辭行,黃欣便為他準備了乾糧。

第二天早晨,見乾糧都放在那裡,杯渡卻不知哪裡去了。

過了一個來月,杯渡又到了京都。

當時潮溝有個叫朱文殊的,年紀輕輕信奉佛教,杯渡經常來到他家。

文殊對杯渡說:「弟子死了之後,願您能夠救濟我的靈魂,如果脫生在好地方,來生我願成為一個僧侶。」

杯渡沒吱聲。

文殊很高興,以為佛法使其沉默,就是已經應允了。

杯渡後來東遊到了吳郡,路上遇見個釣魚的,便向他要魚。

釣魚的給了他一條臭爛魚,杯渡放在手上弄了幾下,又把它放在水裡,這條魚便搖頭擺尾地遊走了。

又看見一個用網打魚的,又去跟他要魚。

打魚的罵了一頓不給他,杯渡便撿起兩塊石子扔到河裡,立即有兩頭水牛在那個人的魚網裡頂起架來,網碎了,水牛不見了,杯渡也已經不見蹤影。

杯渡走到松一江一 ,便仰臥在水上,漂流到了對岸。

路過會稽剡縣,登上了天台山。

幾個月之後又返回了京都。

不久,他又到處雲遊,去什麼地方,住在哪裡,都不一定。

有人邀請他時,或者去或者不去,也不一定。

當時南州有一家姓陳的,衣食豐足,杯渡到了他家,很受歡迎與優待。

聽說京都城裡也有一個杯渡,陳家父子五人都不相信,便到京都去看個究竟,果然看到城裡那個與自己家裡的杯渡一模一樣。

陳家父子買了一盒蜜姜給城裡這個杯渡吃,還給他準備了刀子與陸香之類,只見他把蜜姜全吃光了,其餘的東西仍然放在面前,父子五人懷疑他就是自己家裡那個杯渡,便留下其中兄弟二人住在京都守視這個杯渡,其餘三人立即趕回了家,見家裡的杯渡還與過去一樣,並且面前也有陸香與刀子等,不同的地方只是他還沒有吃蜜姜。

他對陳氏說:「刀子太鈍了,給我磨一磨。」

留在京都的哥兒倆回來說,城裡那個杯渡已遷移到靈鷲寺去了。

家裡這個杯渡忽然要了兩張黃紙,在上面寫了些不成文字的東西,將兩張黃紙的背面合在了一起。

陳氏問他寫的是什麼文章,杯渡沒有回答,一直不知他這是什麼意思。

當時吳王的部屬朱靈期出使高麗回國,途中遇上大風,航船漂蕩了九天,到了一個島邊,島上有山,山非常高大,朱靈期等上山撿柴,見路上有人家,他便領著大家沿路乞討。

走了一千多里遠;聽到鐘磬敲的聲音,又見香煙繚繞,於是都說有佛寺在此,要去禮拜。

不一會兒,便見有座寺廟出現在眼前,寺廟輝煌壯麗,多由金銀瑪瑙等七寶鑲嵌而成,極為莊嚴,又見寺廟前面有十多個石人,他們都進行了禮拜。

往回去不多遠,聽到誦經的聲音,回去一看,誦經的好像就是那幾個石人。

朱靈期等互相說:「這一定是得道的僧人,我們是有罪的人,所以看不見他們。」

於是便竭誠地懺悔了一番。

再往前走便見到了真的人,他們為朱靈期等準備好了飯,吃起來味道就是普通的菜,但比普通的菜香美多了。

大家吃完了,都叩頭禮拜,請求幫他們盡快返回故土。

有一個僧人說:「這個地方距離京都有二十多萬里,但是只要心誠,就不愁不能迅速回去。」

他問朱靈期:「認不認識杯渡道人?」

答道:「非常熟識。」

他便指著北牆———那裡有一把壺,掛著錫杖與缽子——說:「這是杯渡住的地方,現在托你把缽子帶給他。」

他還寫了封信裝在信封裡,另外還有支青竹杖,一併一交一 給朱靈期,對他說:「只要把這支青竹杖扔進船前面的水裡,閉上眼睛靜靜地坐著,不用費力就能叫你們很快到家。」

於是辭別,叫一個小和尚送他們到門口,告訴說:「沿著這條道走七里就能到你們停船的地方,不用從原先的路回去了。」

照他的話往西轉,走了七里左右便到了船上。

又按他的要求一一照辦後,只聽到船從山頂樹上飛過的聲音,根本聽不到水的響聲,經過三天,到了石頭淮便停了下來,那支竹杖也不見了。

船入了淮河,行駛到朱雀,便見杯渡騎著大航蘭,用木棰敲著它說:「馬兒呀,你為什麼不走!」圍在岸上看熱鬧的人非常多。

朱靈期等人站在船上遠遠地向他行禮,杯渡便自行下到船舵,來拿書信和缽子。

他打開信來看,上面的字沒有人認識。

杯渡大笑道:「讓我回去呢!」他拿起缽子拋向天空,又伸手將它接住,說:「我不見此缽已有四千年了!」杯渡經常住在延賢寺法意那裡,當對人們以為這只缽子是奇異之物,都爭著去看。

還有一種說法是,朱靈期的船漂到一座窮山下面,遇見一位僧人走來,自稱是杯渡的弟子,從前拿著師父的缽子死在冶城寺裡,如今托你(靈期)把缽子送還師父,只要叫一個人擎著缽子坐在船的前面,就能安安穩穩到家。

朱靈期照他說的辦,果然全船人都安全地回來了,船至南州看到杯渡時,正趕上他騎蘭的那天。

那天早上杯渡從陳家出來,直到晚上也沒回去,第二天天亮,陳氏只見門上寫著六個黑體字:「福徑門,靈人降。」

筆體蒼勁有力,可以認定是杯渡寫的。

陳家那個杯渡於是絕跡了。

京都那個杯渡往來於深山與城邑之間,經常念誦神咒。

當時庾家一個長年丫環偷了東西逃跑了,四處抓不到,便去詢問杯渡,杯渡說:「此人已經死了,在城外一江一 邊的一座空墳裡。」

到那個地方一看,果然跟他說一樣。

孔寧子當時是黃門侍郎,因患痢疾朵在家裡,他派人請杯渡治病,杯渡念完咒語後說:「很難治癒。

現在有四個鬼纏著你,都是被砍殘了的。」

孔寧子哭泣著說:「當初孫思作亂,他家被軍人攻破,父母及叔叔都被砍死。」

孔寧子果然死了。

又有個叫齊諧的,妻子一胡一 氏的母親病了,許多人治療都沒治好,他便請僧人唸經還願,其中一個僧人勸他去請杯渡,杯渡請來後,念了一遍神咒,病人立即痊癒了。

齊諧把他當師父服侍,於是為他作傳,傳記中寫他始終這麼神奇,具體事例無法一件件都寫進去。

元嘉三年九月,杯渡辭別齊諧要去一江一 東,留下一萬錢的東西放在齊諧家,請他為自己營選房子,於是就走了。

去到赤山湖時,因患痢疾而死了。

齊諧立即為他造好了齋堂,並把他的一屍一體接回來,安葬在建康覆舟山上。

到了元嘉四年,有個吳興人叫邵信的,虔誠地信奉佛教,他染上了傷寒病,沒有人敢給他看病,他便悲泣著念叨觀音菩薩。

忽然看見有個僧人走來,說是杯渡的弟子,跟他說:「不要憂慮,我師父一會兒就來給你看。」

邵信答道:「杯渡早已死了,怎麼能夠來呢!」僧人說:「他要來,又有什麼難的。」

便從衣帶的一端取出一盒左右的藥面,給他服了下去,頓時病就好了。

又有個叫杜僧哀的人,住在南崗下面,過去長經服待過杯渡。

他兒子現在病得很厲害,思念起杯渡來,遣杯渡不能來為他兒子念神咒。

第二天,突然看見杯渡來了,說話跟從前一個樣兒,當即給他念起了咒語,病重的兒子便痊癒了。

到了元嘉五年三月,杯渡又來到齊諧家,呂道惠、聞人恆之、杜天期、水丘熙等一起見到了他,都很驚訝,急忙站起來向他行禮。

杯渡告訴眾人,說年內會有大災禍,要慇勤奉佛與積功德。

法意道人很有德性,可以去找他。

修善原來的舊寺廟,以求免除災禍。

不一會兒,門口有個僧人召喚他,杯渡便告辭而去,臨行時說:「貧道將要去一交一 廣之間,不再來了。」

齊諧等人頻頻致禮,依依送別,杯渡從此絕跡。

不久,世間也有傳說時常有人看見他的。

釋寶志

釋寶志本姓朱,金城人。

少出家,止一江一 東道林寺,修一習一 禪業。

至宋大始初,忽如僻異,居止無定,飲食無時,發長數寸,常跣行街巷。

執一錫杖,杖頭掛剪刀及鏡,或掛一兩匹帛。

齊建元中,稍見異跡,數日不食。

亦無饑容;與人言,始苦難曉,後皆效驗;時或賦詩,言如讖記。

一江一 東士庶皆共事之。

齊武帝謂其惑眾,收駐建康。

既旦,人見其入市,還檢獄中,志猶在焉。

志語獄吏:「門外有兩輿食來,金缽盛飯,汝可取之。」

既而齊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並送食餉志,果如其言。

建康令呂文顯以事聞,武帝即迎入宮,居之後堂,一時屏除內宴,志亦隨眾出。

既而景一陽一山上,猶有一志,與七僧具。

帝怒,遣推檢其所。

關(明抄本關作閣)吏啟云:志久出在(在原作有,據高僧傳改)省,方以墨塗其身。」

時僧正法獻欲以一衣遺志,遣使於龍光罽賓二寺求之,並雲昨宿且去。

又至其常所造侯伯家尋之,伯云:「志昨在此行道,旦眠未覺。」

使還以告,獻方知其分身三處宿焉。

志常盛冬袒(冬袒原作束祖,據高僧傳改)行。

沙門寶亮欲以衲衣遺之,未及發言,志忽來引衲而去。

後假齊武帝神力,使見高帝於地下,常受錐刀之苦,帝自是永廢錐刀。

武帝又常於華林園召志,志忽著三重布帽以見。

俄而武帝崩,文惠太子及豫章王相繼而薨。

永明中,常住東宮後堂。

一旦平明,從門出入,忽云:「門上血污衣。」

褰衣走過。

及鬱林見害,車載出此,帝頸血流於門限。

齊衛尉一胡一 諧疾,請志,志註疏雲明日,竟不往。

是日諧亡,載一屍一還宅。

志曰:「明日一屍一出也。」

齊太尉司馬殷齊之隨陳顯達鎮一江一 州,辭志,志畫紙作樹,樹上有鳥,語云:「急時可登此。」

後顯達逆節,留齊之鎮州。

及敗,齊之叛入廬山,追騎將及。

齊之見林中有一樹,樹上有鳥,如志所畫,悟而登之,鳥竟不飛。

追者見鳥,謂無人而反。

卒以見免。

齊屯騎桑偃將欲謀反,往詣(原無詣字,據明抄本補)志。

遙見而走,大呼云:「圍台城,欲反逆,斫頭破腹。」

後有旬事發,偃叛往朱方,為人所得,果斫頭破腹。

梁鄱一陽一忠烈王,嘗屈志至第,忽令覓荊子甚急,既得,安於門上,莫測所以。

少時王出為荊州刺史。

其預鑒之明,此類非一。

志多往來興皇、淨名兩寺。

及梁武即位,下詔曰:「志公跡均塵垢,神遊冥漠,水火不能焦濡,蛇虎不能侵懼。

語其佛理,則聲聞無上;談其隱淪,則道行高著。

豈得以俗士凡情,空相拘制,何其鄙陋,一至於此。

自今行來,隨意出入,勿得復禁。」

志自是多出入禁中,長於台城。

對梁武帝吃鱠,昭明諸王子皆侍側,食訖,武帝曰:「朕不知味二十餘年矣。

師何謂爾?」

志公乃吐出小魚,依依鱗尾,武帝深異之。

如今秣陵尚有膾殘魚也。

天監五年冬旱,雩祭備至,而未降雨。

忽上啟云:「志病不差,就官乞活,若不啟白官,應得鞭杖。

願於華光殿講勝鬢經請雨。」

梁武即使沙門法雲講勝鬘竟,夜更大雨。

志又云:「須一盆水,加刀其上。」

俄而天雨大降,高下皆足。

梁武嘗問志云:「弟子煩惑未除,何以治之?」

答云:「十二。」

識(識原作讖,據明抄本改)者以為十二因緣,治惑藥也。

又問十二之(文原作之,據明抄本改)旨?答云:「在書字時節刻漏中。」

識者以為書之在十二時中。

又問弟子何時得靜心修一習一 ?答云:「安樂(樂原作藥,據明抄本改)禁。」

識者以為禁者止也,至安樂(樂原作藥,據明抄本改),時乃止(原無止字,據高僧傳補)耳。

後法雲於華林講法華經,至假使黑風,(假使黑風原作假使風墨,據法華經改)志忽問之有無。

答云:「世諦(諦原作帝,據明抄本改)故有,第一義則無也。」

志往復三四番,便笑云:「若體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難可解。」

其辭旨隱沒,類皆如此,有陳征虜者,舉家事志甚篤。

志嘗為其見真形,光相如菩薩像焉。

志知名顯奇,四十餘載,士女供事者,不可勝數。

然好用小便濯發,俗僧暗有譏笑者。

志亦知眾僧多不斷酒肉。

譏之者飲酒食豬肚,志勃然謂曰:「汝笑我以溺洗頭,汝何為食盛糞袋?」

譏者懼而慚服。

晉安王蕭綱初生日,梁武遣使問志,志合掌云:「皇子誕育幸甚,然冤家亦生。」

於後推尋歷數。

與侯景同年月日而生也。

會稽臨海寺有大德,常聞揚州都下有志公,語言顛狂,放縱自在。

僧云:「必是狐狸之魅也。

願向都下,覓獵犬以逐之。」

於是輕船入海,趨浦口。

欲西上,忽大風所飄,意謂東南,六七日始到一島中。

望見金裝浮圖,干雲秀出,遂尋徑而往。

至一寺,院宇一精一麗,花卉芳菲,有五六僧,皆可年三十,美容色,並著員緋袈裟,倚仗於門樹下言語。

僧云:「欲向都下,為風飄蕩,不知上人此處何州國?今四望環海,恐本鄉不可復見。」

答曰:「必欲向揚州,即時便到。

今附書到鍾山寺西行南頭第二房,覓黃頭付之。」

僧因閉目坐船,風聲定開眼,如言奄至西岸。

入數十里,至都。

徑往鍾山寺訪問,都無有黃頭者。

僧具說委曲,報云:「西行南頭第二房,乃風病道人志公。

雖言配在此寺,在都下聚樂(樂原作藥,據明抄本改)處,百日不一度來。

房空無人也。」

問答之間,不覺志公已在寺廚上,乘醉索食。

人以齋過日晚,未與間。

便奮身惡罵。

寺僧試遣沙彌繞廚側,漫叫黃頭。

志公忽云:「阿誰喚我。」

即逐沙彌來到僧處。

謂曰:汝許將獵狗捉我,何為空來?」

僧知是非常人,頂禮懺悔,授書與之。

志公看書云:「方丈道人喚我,不久亦當自還。」

志公遂屈指云:「某月日去。」

便不復共此僧語。

眾但記某月日。

至天監十三年冬,於台城後堂謂人曰:「菩薩將去。」

未及旬日,無疾而終。

一屍一體香軟,形貌熙悅。

臨亡,燃一燭以付後閣金人吳慶。

慶即啟聞,梁武歎曰:「大師不復留。

以燭者,將以後事屬我乎?」

因厚加殯送,葬於鍾山獨龍之阜。

仍於墓所立開善寺,敕陸倕制銘於塚內,王筠勒碑文於寺門。

傳其遺像,處處存焉。

初志顯跡之始,年可無五六十許,而終亦不老,人誠莫測其年。

有餘捷道者,居於京師九日台北,自言是志外舅弟,小志四年。

計志亡時,應年九十七矣。

又後魏有沙門寶公者,不知何處人也,形貌寢陋,心識通達,過去未來,預睹三世。

發言似讖,不可得解。

事過之後,始驗其實,一胡一 太后問以世事,寶公把粟與雞,喚朱朱,時人莫解。

建義元年,後為爾朱榮所害,始驗其言。

時有洛一陽一人趙法和,請占早晚當有爵,寶公曰:「大竹箭,不須羽。

東廂屋,急手作。」

時人不曉其意。

經月餘,法和父亡。

大竹箭者,苴杖;東廂屋者,倚廬。

初造十二辰歌,終其言也。

此寶公與一江一 南者,未委是一人也兩人也。

(出《高僧傳》及《洛一陽一伽藍記》)

釋寶志俗姓朱,金城人。

少年出家。

住一江一 東道林寺,修一習一 禪學。

到了南朝宋太始初年,忽然像入了魔一樣,居止無定處,飲食無定時,蓄起頭髮長有幾寸,常常赤著腳在大街小巷裡走路。

拿著一根錫杖,杖頭上掛著剪刀與鏡子,或者掛著一兩片絲布。

南齊建元年間,逐漸顯示出奇異之處。

一連幾天不吃飯,也沒飢餓的表情;跟別人說的話,人們開始很難理解其含義,後來則都被事實所驗證;時常作詩,但語言像讖言咒語一樣。

一江一 東的人士與俗民百姓都對他禮敬。

齊武帝說他迷惑群眾,將他收監於建康。

第二天,有人見他在市區內遊逛,回到監獄裡一看,寶志卻仍然在牢房裡,寶志對獄卒說:「門外有兩駕車子給我送飯來了,用金缽子裝著飯,你可去給我拿來。」

說完,只見齊王的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一塊兒來給寶志送飯,果然像他所說的,建康縣令呂文顯將此事奏聞武帝,武帝便把寶志接到了宮裡,讓他住在皇宮後院的廳房裡,這裡暫時停止了內部宴樂活動,寶志也可以像別人一樣隨意出入。

後來,景一陽一山上還有個寶志,與七個僧人在一起。

武帝大怒,派人去檢查寶志的住處,守門人報告說,寶志出門好長時間了,在省,正以黑墨塗抹他的身上。

當時僧正法獻打算贈給寶志一件衣服,便派人到龍光寺和罽賓寺找他,兩個寺廟的人都說他昨晚上住宿在寺裡,剛剛走了。

又到他常去的侯伯家尋找,侯伯說:「寶志昨天在這裡行道,早上睡眠還沒醒呢。」

此人回去把打聽到的情況告訴了法獻,法獻才知道寶志昨晚上分身在三處住宿。

寶志常常在隆冬數九光著身子走路,出家道人寶亮想要送給他一件和尚穿的衣服,沒等開口,寶志突然到來,伸手拿過那件衣服就走了。

後來,寶志假齊武帝以神力,讓他在地下見到了父王齊高帝,讓他在地下備嘗錐扎刀割之苦,漢帝從此永遠廢除了錐刀之苦刑。

武帝又常在華林園召寶志,寶志帶著三層布帽來見。

不久武帝死,文惠太子及豫章王相繼死去。

永明年間,寶志經常住在東宮的後廳。

一天黎明,他從大門出入時,忽然說道:「門檻上的血能弄髒衣服。」

於是提著衣服跨了過去。

等到鬱林事變皇帝被害時,車駕載著人從這裡出去,皇帝脖子上的血流到門檻上許多。

南齊衛尉一胡一 諧患了病,派人請寶志,寶志解釋說:「明天」,結果沒有去。

這天一胡一 諧死了,用車載著一屍一體回了家,寶志說:「我說的明天,是指明天一屍一體被載著出去。」

南齊太尉司馬殷齊之跟隨陳顯達去鎮守一江一 州,臨行前向寶志辭別,寶志在紙上畫了棵樹,樹上有鳥,告訴他說:「急難之時可以登上這棵樹。」

後來顯達背叛朝廷,留下齊之鎮守一江一 州,叛亂失敗後,齊之叛逃進了廬山。

有人騎馬追了上來,眼看就要追到跟前了,齊之見林中有一棵樹,樹上有鳥,跟寶志所畫的一樣。

他頓時省悟過來,急忙爬到了樹上,樹上的鳥一直沒有飛走。

追的人看到樹上有鳥,便以為樹上不會有人,於是回去了。

結果,齊之就這樣逃脫了。

南文屯騎桑偃想要謀反朝廷,他去看望寶志,寶志遠遠地看見他就跑了,邊跑邊大喊道:「要圍台城,想反叛,砍頭破肚。」

過了十來天叛亂終於發生,桑偃叛逃去了朱方,被人捉住,果然被砍頭破肚。

南梁鄱一陽一忠烈王曾經硬把寶志弄到自己的府第,寶志突然急急忙忙地讓人尋找荊子,找到之後,他放在了門上,誰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

不久,忠烈王出任為荊州刺史。

寶志的先見之明,像這次一樣的,並非一次兩次。

寶志平常大都住在興皇與淨名這兩座寺院裡,梁武帝即位後頒下詔書說:「寶志公雖然身處世俗凡塵之中,卻能神遊於幽遠無極之境,水火不能使其焦濕,蛇虎不能使其懼怕。

論其佛理造詣則聲譽無比,論其隱居韜晦之志則道行高絕。

豈得以對待俗士凡情之舉,白白將他拘束限制,愚蠢鄙陋,竟至如此!從今以後,准其自一由 出入,不得再行限制。」

寶志自此常常出入於皇宮,經常出現在台城裡。

他與梁武帝對面坐在一起吃魚肉,昭明等各位王子都侍立在旁邊。

吃完之後,武帝說:「我有二十多年吃不出魚的味道來了。

師父有何高見?」

寶志便從嘴裡吐出一條小魚,魚鱗魚尾都完好清晰,武帝見了深感驚異。

如今在秣陵仍有一條切剩的魚。

天監五年冬,天大旱,各種祀祭方式都用到了,也沒求下雨來。

寶志忽然啟奏皇帝道:「我現在患病未癒。

我來告訴官府求雨活命的辦法。

如果不來告訴官府,就應受到懲罰。

希望在華光殿宣講《勝鬢經》求雨。」

梁武帝立即讓僧人法雲宣講了《勝鬢經》,夜間便下起了大雨。

寶志又說:「須用一盆水,上面放一把刀。」

一會兒大雨普降,高處與低窪處都澆得透透的窈武帝曾經詢問寶志道:「弟子的煩憂困惑尚未解除,用什麼辦法根治呢?」

答道:「十二。」

明白人以為他說的是「十二因緣」是根治困惑的良藥。

又問他「十二」的含義是什麼,答道:「在書字時節刻漏中。」

明白人以為他說的是「寫在十二個時辰之中」。

又問他「弟子什麼時候能夠靜心修一習一 」,他答道:「安樂禁。」

明白人以為,「禁」者「止」也,到了「安樂」的時候,就可以停止了。

後來,法雲在華林寺講說《法華經》,講到「假使黑風」處,寶志突然問他「有」與「無」的問題。

法雲答道:「世俗之諦自然是『有』(即存在),第一義的真諦則為『無』(即一切皆空)。」

寶志與他往復幾次進行辯難,然後笑道:「若說體相是假有,這也不可解悟,很難解悟。

所謂『假使黑風』,辭旨實屬隱晦。

其他地方也都與此類似。」

有個叫陳征虜的,全家人都對寶志十分熱情,寶志曾為他顯示過自己的真面目,形相光澤像菩薩的塑像一樣。

寶志在世上出名顯奇共四十多年,崇敬信奉他的男男女女不計其數,但他喜歡用小便洗濯頭髮,俗眾與僧人暗中都有譏笑他的。

寶志也知道許多僧人仍然喝酒吃肉,當譏笑他的人自己卻喝酒吃豬肚時,寶志憤怒地質問他們道:「你們譏笑我用尿洗頭,那你們為什麼吃裝豬糞的袋子呢?」

譏笑他的人懼怕他,並且自感慚愧而佩服他了。

晉安王蕭綱剛出生的時候,梁武帝(蕭衍)派人詢問寶志,寶志合起兩隻手掌來說:「皇子誕生了,好得很!然而冤家也出世了。」

後來推算年月日,蕭綱與侯景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

會稽臨海寺有個高僧,常常聽人說揚州城裡有個寶志,語言顛狂,放縱自在,這位高僧說:「一定是狐狸的鬼魅。

我要到揚州都城去,找一隻獵狗把他趕跑。」

他乘上快船下海,直奔浦口。

正要沿著長一江一 往西行駛時,小船忽然被大風鼓蕩起來,他心裡知道是在往東南方向漂蕩,過了六七天才漂到一座海島上。

遠遠望見前面有一座用金箔裝飾的寺塔,高聳入雲,他便順著跑去。

走到寺廟前一看,只見庭院與廟宇一精一美壯麗,到處是芳香的鮮花,有五六個僧人,都有三十來歲,個個容貌秀美,都穿著圓領喬色袈裟,正依在門前樹枝下談話。

高僧說:「我要到揚州都城去,被大風飄蕩到此處,不知你們這裡是什麼州什麼國。

如今四面環海,恐怕再也見不到自己的故鄉了。」

那幾個答道:「真要去揚州,即刻便能到。

現在有封信託你捎到鍾山寺西排南頭第二間僧房,送給一個黃頭髮的人。」

高僧便閉上兩眼坐在船上,等風聲休止時睜開眼一看,果然像那幾個僧人所說的,不知不覺間便到了西海岸。

往裡行駛幾十里,來到揚州。

他徑直去鍾山寺訪向,都說沒有黃頭髮的。

他把事情的原委說了一遍,有人報告說:「西排南頭第二間房子,住的是瘋子道人寶志。

他雖說分配在這座寺院,但總在都城的熱鬧地方,一百天也不回來一趟。

那間房子空無一人。」

正在他問答的時候,誰也沒發覺寶志已經來到寺廟的廚房裡。

他在外面喝醉了,回來要飯吃。

別人因為已經開過飯,太晚了,沒有給他,他就跳起來惡罵。

這邊的僧人聽說後,打發小和尚繞到廚房旁邊,隨便地喊著「黃頭髮」。

寶志聽到後忽然說:「誰在叫我?」

即追小和尚來到僧人跟前,對他說:「你發誓要找獵狗捉我,為什麼空手來了?」

高僧知道他不是尋常人對他行禮表示懺悔,把書信一交一 給了他。

寶志看完書信說:「方丈道人召喚我,不用多久我也該自行回去。」

寶志屈指一算,又說某月某日就去,便不再與這位高僧說話。

眾人只記得他說的某月某日。

天監十三年冬天,寶志在台城後面堂裡對別人說:「菩薩要走了。」

不到十天,他就無病而死。

一屍一體柔軟兼有香味,容貌自然和悅。

臨死前,他點上一支蠟燭,一交一 給了後屋的守門人吳慶,吳慶立即奏稟了皇帝,梁武帝歎道:「大師不再留在人間了。

給你『燭』的用意,是要你把後事『囑』與我啊!」於是厚加殯葬。

遺體安葬在鍾山獨龍崗上,仍在墓地建立開善寺,敕令陸倕在墳前製作墓誌銘,王筠在寺門內刻寫碑文,並在各處傳佈其遺像。

寶志開始顯露神奇形跡時,約有五六十歲,直到臨終也不見衰老,實在看不出究竟有多大年紀。

有個叫余捷的道人,住在京都九日台的北面,自稱是寶志的姑舅表弟,比寶志小四歲,推算起來。

寶志死時該有九十七歲了。

後魏也有個稱作寶公的僧人,不知老家是什麼地方的,相貌很醜陋,知識極通達,能通曉過去和預見未來三代的事。

說的話像讖言符咒,無法理解,事後則被證明句句屬實。

一胡一 太后問他世事的結局怎樣,寶公抓一把米給雞,嘴裡發出「朱朱」的喚雞聲,當時人們都不解其意。

到了建義元年(公元528年),一胡一 太后被爾朱榮殺害,這才驗證了「朱朱」是有所指的。

當時有個洛一陽一人叫趙法和,請寶公占卜什麼時候能有爵位,寶公說:「大竹箭,不用羽,東廂屋,急手作。」

當時誰也不懂是什麼意思。

過了一個多月,趙法和的父親死了,所謂「大竹箭」者,是指服父喪所用的粗竹杖,「東廂屋」者,是在中門東側搭制的守喪的房子。

當初寶公所作的十二字歌訣,都被說中了。

這個寶公與一江一 南那個寶志公,尚未查明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廣記
卷第一 神仙一卷第二 神仙二卷第三 神仙三卷第四 神仙四卷第五 神仙五卷第六 神仙六卷第七 神仙七卷第八 神仙八卷第九 神仙九卷第十 神仙十卷第十一 神仙十一卷第十二 神仙十二卷第十三 神仙十三卷第十四 神仙十四卷第十五 神仙十五卷第十六 神仙十六卷第十七 神仙十七卷第十八 神仙十八卷第十九 神仙十九卷第二十 神仙二十卷第二十一 神仙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神仙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神仙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神仙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神仙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神仙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神仙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神仙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神仙二十九卷第三十 神仙三十卷第三十一 神仙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神仙三十二卷第三十四 神仙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神仙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神仙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神仙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神仙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神仙三十九卷第四十 神仙四十卷第四十一 神仙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神仙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神仙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神仙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神仙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神仙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神仙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神仙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神仙四十九卷第五十 神仙五十卷第五十一 神仙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神仙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神仙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神仙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神仙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女仙一卷第五十七 女仙二卷第五十八 女仙三卷第五十九 女仙四卷第六十 女仙五卷第六十一 女仙六卷第六十二 女仙七卷第六十三 女仙八卷第六十四 女仙九卷第六十五 女仙十卷第六十六 女仙十一卷第六十七 女仙十二卷第六十八 女仙十三卷第六十九 女仙十四卷第七十 女仙十五卷第七十一 道術一卷第七十二 道術二卷第七十三 道術三卷第七十四 道術四卷第七十五 道術五卷第七十六 方士一卷第七十七 方士二卷第七十八 方士三卷第七十九 方士四卷第八十 方士五卷第八十一 異人一卷第八十二 異人二卷第八十三 異人三卷第八十四 異人四卷第八十五 異人五卷第八十六 異人六卷第八十七 異僧一卷第八十八 異僧二卷第八十九 異僧三卷第九十 異僧四卷第九十一 異僧五卷第九十二 異僧六卷第九十三 異僧七卷第九十四 異僧八卷第九十五 異僧九卷第九十六 異僧十卷第九十七 異僧十一卷第九十八 異僧十二卷第九十九 釋證一卷第一百 釋證二卷第一百一 釋證三卷第一百二 報應一(金剛經)卷第一百三 報應二(金剛經)卷第一百四 報應三(金剛經)卷第一百五 報應四(金剛經)卷第一百六 報應五(金剛經)卷第一百七 報應六(金剛經)卷第一百八 報應七(金剛經)卷第一百九 報應八(法華經)卷第一百一十 報應九(觀音經)卷第一百一十一 報應十(觀音經)卷第一百一十二 報應十一(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三 報應十二(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四 報應十三(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五 報應十四(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六 報應十五(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七 報應十六(陰德)卷第一百一十八 報應十七(異類)卷第一百一十九 報應十八(冤報)卷第一百二十 報應十九(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一 報應二十(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二 報應二十一(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三 報應二十二(冤報)卷第一百二十四 報應二十三(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五 報應二十四(冤報)卷第一百二十六 報應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七 報應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八 報應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九 報應二十八(婢妾)卷第一百三十 報應二十九(婢妾)卷第一百三十一 報應三十(殺生)卷第一百三十二 報應三十一(殺生)卷第一百三十三 報應三十二(殺生)卷第一百三十四 報應三十三(宿業畜生)卷第一百三十五 征應一(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六 征應二(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七 征應三(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八 征應四(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九 征應五(邦國咎徵)卷第一百四十 征應六(邦國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一 征應七(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二 征應八(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三 征應九(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四 征應十(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五 征應十一(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六 定數一卷第一百四十七 定數二卷第一百四十八 定數三卷第一百四十九 定數四卷第一百五十 定數五卷第一百五十一 定數六卷第一百五十二 定數七卷第一百五十三 定數八卷第一百五十四 定數九卷第一百五十五 定數十卷第一百五十六 定數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七 定數十二卷第一百五十八 定數十三卷第一百五十九 定數十四(婚姻)卷第一百六十 定數十五(婚姻)卷第一百六十一 感應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感應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讖應卷第一百六十四 名賢(諷諫附)卷第一百六十五 廉儉(吝嗇附)卷第一百六十六 氣義一卷第一百六十七 氣義二卷第一百六十八 氣義三卷第一百六十九 知人一卷第一百七十 知人二卷第一百七十一 精察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精察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俊辯一卷第一百七十四 俊辯二(幼敏附)卷第一百七十五 幼敏卷第一百七十六 器量一卷第一百七十七 器量二卷第一百七十八 貢舉一卷第一百七十九 貢舉二卷第一百八十 貢舉三卷第一百八十一 貢舉四卷第一百八十二 貢舉五卷第一百八十三 貢舉六卷第一百八十四 貢舉七(代族附)卷第一百八十五 銓選一卷第一百八十六 銓選二卷第一百八十七 職官卷第一百八十八 權倖卷第一百八十九 將帥一卷第一百九十 將帥二(雜譎智附)卷第一百九十一 驍勇一卷第一百九十二 驍勇二卷第一百九十三 豪俠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豪俠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豪俠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豪俠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博物卷第一百九十八 文章一卷第一百九十九 文章二卷第二百一 才名(好尚附)卷第二百二 儒行(憐才 高逸)卷第二百三 樂一卷第二百四 樂二卷第二百五 樂三卷第二百六 書一卷第二百七 書二卷第二百八 書三卷第二百九 書四卷第二百一十 畫一卷第二百一十一 畫二卷第二百一十二 畫三卷第二百一十三 畫四卷第二百一十四 畫五卷第二百一十五 算術卷第二百一十六 卜筮一卷第二百一十七 卜筮二卷第二百一十八 醫一卷第二百一十九 醫二卷第二百二十 醫三卷第二百二十一 相一卷第二百二十二 相二卷第二百二十三 相三卷第二百二十四 相四卷第二百二十五 伎巧一卷第二百二十六 伎巧二卷第二百二十七 伎巧三(絕藝附)卷第二百二十八 博戲卷第二百二十九 器玩一卷第二百三十 器玩二卷第二百三十一 器玩三卷第二百三十二 器玩四卷第二百三十三 酒(酒量、嗜酒附)卷第二百三十四 食(能食、菲食附)卷第二百三十五 交友卷第二百三十六 奢侈一卷第二百三十七 奢侈二卷第二百三十八 詭詐卷第二百三十九 諂佞一卷第二百四十 諂佞二卷第二百四十一 諂佞三卷第二百四十二 謬誤(遺忘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