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卷第一百七十 知人二:姚元崇姚元崇與張說同為宰輔,頗懷疑阻,屢以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廣記》卷第一百七十 知人二

太平廣記

卷第一百七十 知人二

姚元崇 盧齊卿 薛季昶 元懷景 張九齡 王丘 楊穆弟兄 李丹 鄭絪 苗夫人 杜鴻漸 杜佑 梁肅 呂一溫一 顧和 劉禹錫 韓愈 顧況 於邵 李德裕 韋岫 知人僧 蔡荊 亞子

姚元崇

姚元崇與張說同為宰輔,頗懷疑阻,屢以事相侵,張銜之頗切。

姚既病,誡諸子曰:「張丞相與吾不葉,爨隙甚深。

然其人少懷奢侈,尤好服玩。

吾身歿之後,以吾嘗同僚,當來吊。

汝其盛陳吾平生服玩,寶帶重器,羅列於帳前。

若不顧,汝速計家事,舉族無類矣。

目此,吾屬無所虞。

便當錄其玩用,致於張公,仍以神道碑為請。

既獲其文,登時便寫進,仍先礱石以待之,便令鐫刻。

張丞相事遲於我,數日之後,必當悔。

若卻征碑文,以刊削為辭,當引使視其鐫刻,仍告以聞上訖。」

姚既歿,張果至,目其玩服三四。

姚氏諸孤悉如教誡。

不數日文成,敘述該詳,時為極筆。

其略曰:「八柱承天,高明之位列;四時成歲,亭毒之功存。」

後數日,果使使取文本,以為詞未周密,欲重加刪改。

姚氏諸子乃引使者示其碑,乃告以奏御。

使者覆命,悔恨拊膺曰:「死姚崇猶能算生張說。

吾今日方知才之不及也遠矣。」

(出《明皇雜錄》)

姚元崇和張說同時為皇帝的輔政大臣,他們之間的矛盾很深,多次互相傷害,張說尤其討厭姚元崇,姚元崇病重,告誡幾個兒子說:「張丞相與我不和,矛盾很深,然而這個人生活渾霍浪費,尤其喜歡服用和玩賞的東西,我死以後,他以同事的身份,必然前來弔唁,你們多拿一些我平生喜歡的東西,如飾有珍寶的帶子和各種寶器,陳列到帳前。

如果他不看這些東西,你們要迅速安排家裡的事情,全家人都會遭到他的迫害,如果他注意這些東西,你們就不用擔心了,將他喜歡的東西送給他,然後請他撰寫我墓碑的碑文。

得到他寫的碑文以後,立即就上報給皇帝,並先將石料準備好備用,盡快鐫刻,並告訴張說已經經過皇帝同意。」

姚元崇死後,張說果然來了,他非常注意姚元崇的三四件寶器,姚元崇的兒子完全按父親囑咐的做了。

幾天以後張說送來了寫好的碑文,敘述姚元崇的生平,很詳細,文章寫得非常好,大致的意思是稱讚姚元崇像撐天的八根柱子之一,應該列在高超明智的賢人行列中,雖然歲月流逝一切成為過去,但他的教化政績功勞永存。

幾天以後,張說果然又派使者來索要碑文,說是詞句沒有考慮周密,想要拿回去修改。

姚元崇的兒子引導使者去觀看已經刻制完成的石碑,並告訴已經上報給了皇帝,使者回去向張說作了報告。

張說悔恨地拍著胸說:「死了的姚元崇還能算計活著的張說,我今天才知道自己的才能同姚元崇相比,還差得遠呢!」

盧齊卿

盧齊卿開元初為幽州刺史。

時張守圭為果毅,齊卿特相禮接。

謂曰:「十年內知節度。」

果如其言。

(出《譚賓錄》)

盧齊卿開元初年為幽州刺史,張守圭來擔任果毅將軍。

盧齊卿特意去迎接他,並對他說:「你十年之內升任節度使。」

果然同他說的一樣。

薛季昶

左相陳希烈初進士及第,曾與人制碑文。

其人則天時破家,因搜家資,見其文,以為與反者通,所由便以枷杖送陳於府,見河南尹薛季昶,陳神色無懼,自辯其事百餘言。

薛尹觀而奇之,便引上廳。

謂之曰:「公當位極台鉉,老夫當以子孫見托耳。」

後陳位果至丞相。

(出《定命錄》)

左丞相陳希烈當初剛剛被錄取為進士時,曾經給別人撰寫了一篇碑文。

這個人在武則天時候獲罪被抄家,發現了那篇碑文的手稿,以為他與造反的人是同一黨一 。

辦案人員便將陳希烈抓到衙門來見河南尹薛季昶。

陳希烈絲毫也沒有害怕的神色,自己為自己辯護講了一百多句話。

薛季昶見了非常驚奇,便將他請上廳來,對他說:「你將來能當丞相,我要把子孫托付給你。」

後來陳希烈果然當上了丞相。

元懷景

燕公說之少也,元懷景知其必貴,嫁女與之。

後張至宰相,其男女數人婚姻榮盛,男尚公主,女為三品夫人。

(出《定命錄》)

燕公張九齡年少時,元懷景知道他將來必然位高顯貴,把女兒嫁給了他,後來張九齡做了宰相,幾個兒女的婚姻都很榮耀,男兒作公主的女婿,女兒為三品夫人。

張九齡

開元二十一年,安祿山自范一陽一入奏。

張九齡謂同列曰:「亂幽州者,是一胡一 也。」

其後從張守圭失利,九齡判曰:「穰苴出軍,必誅莊賈。

孫武行令,猶戮宮嬪。

守圭軍令若行,祿山不宜免死。

請斬之。」

玄宗惜其勇,令白衣效命。

九齡執諮請誅之。

玄宗曰:「豈以王夷甫識不勒也。」

後至蜀,追恨不從九齡言,命使酹於墓。

(出《感定錄》)

唐朝開元二十一年,安祿山從范一陽一來京城朝見皇帝,張九齡對別的官員說:「擾亂幽州的人,就是這個北方的一胡一 人。」

後來在張守圭手下打了敗仗,張九齡在送給皇帝的公文上寫到:「司馬穰苴帶兵出征,必然誅殺莊賈,孫武發佈命令,也要殺戮宮中的嬪妃。

若要使張守圭的軍令嚴明,安祿山的死罪不能免,請殺了安祿山。」

玄宗皇帝愛惜安祿山作戰勇猛,命令免去安祿山的官職,繼續留用。

張九齡堅持請求殺了安祿山,玄宗皇帝說:「怎麼能以王夷甫識別石勒的例子來看待這件事?」

後來玄宗皇帝逃到蜀郡,後悔沒有聽從張九齡的話,派人到張九齡的墓前祭奠他。

王 丘

開元八年,侍郎王丘拔山一陰一縣尉孫逖,進士王冷然,不數年皆掌綸誥。

侍郎崔琳收殘選人裴敦復、於特卿、盧愷等十數人,皆入台省。

眾以為知人。

(出《譚賓錄》)

唐朝開元八年,侍郎王丘選拔推薦了山一陰一縣尉孫逖和進士王冷然。

沒過幾年,他倆擔任了為皇帝起草文件的重要職務。

侍郎崔琳選拔推薦了裴敦復、於特卿、盧愷等十多個人,全都進入中央機關。

眾人都認為他們兩人有識別人才的能力。

楊穆弟兄

貞元中,楊氏、穆氏弟兄,人物氣概,不相上下。

或云:「楊氏弟兄。

賓客皆同;穆氏弟兄,賓客皆殊。

以此優劣。

穆氏弟兄四人,贊、質、員、賞。

時人謂贊俗而有格為酪,質美而多仁為酥,員為醍醐,賞為乳腐。

(出《國史補》)

唐朝貞元中年,楊家弟兄和穆家弟兄的人物氣質都差不多。

有人說:「楊家兄弟個個相同,穆家弟兄,每個人都不一樣。」

按照優劣的順序是:穆贊、穆質、穆員、穆賞。

人們說:「穆贊脫俗而又有風度,可以比作奶酪;穆質貌美並且仁義,可以比作酥油;穆員可以比作美酒;穆賞可以比作乳腐。」

李 丹

郎中李丹典濠州,蕭復處士寄家楚州白田。

聞丹之義,來謁之。

且無傭保,棹小舟,唯領一卯歲女僮。

時方寒,衣復單弊,女僮尤甚。

坐於客次,女僮門外求火燎手,且持其靴去。

客吏忽云:「郎中屈處士。」

復即芒爨而入,丹揖之坐,略話平素。

復忽悟足禮之闕,矍然。

乃啟(「啟」原作「起」,據陳校本改)丹曰:「某為饑凍所迫,高堂慈母處分,令入關投親知。

無一奴一僕,有一小女僮,便令將隨參謁。

朝至此,僮騃恐懼公衙,失所在。

客吏已通,取靴不得,去就脫,唯惶悚而已。」

丹曰:「靴與履,皆一時之禮。

古者解襪登席,即徒跣以為禮。

靴,一胡一 服也,始自趙武靈王,又有何典據?此不足介君子懷,但請述所求意。」

遂留從容,復頤旨趨。

乃云:「足下相才,他日必領重事。」

於是遣使於白田,饋遺復母甚厚。

又餞復以匹馬束帛,復後竟為相。

(出《乾鐉子》)

郎中李丹調到濠州當刺史,有個叫蕭復的讀書人將家遷到楚州開荒種田,他聽說李丹非常仁義,便前去拜見李丹。

他沒有雇工,自己劃著一條小船,帶著一個未成年的女僕。

天氣寒冷,衣服單薄,女僕在客廳裡等候感到非常寒冷,便到門外去找火烤手,將蕭復的靴子也帶了出去。

接待客人的官員忽然說:「郎中怠慢先生了。」

然後請他進去。

蕭復只好穿著草鞋走了進去,李丹與蕭復相互行禮以後坐下談話。

蕭復忽然想起自己光著腳有失禮節,非常驚慌尷尬,便對李丹說:「我為飢餓寒冷所逼迫,在母親的吩咐下,入關投靠親友。

我沒有一奴一僕,只有一個未成年的女僮。」

說著便叫人讓女僮來參拜李丹,沒想到女僮害怕官府,竟然自己跑了。

蕭復的靴子也不小心讓女僮帶走了,蕭復顯得非常狼狽。

李丹說:「穿靴子還是穿鞋,都只是一種禮節。

古時候脫了襪子坐在蓆子上,以光腳作為一種講禮貌的表示。

靴子是西北少數民族的服飾,據說是從趙武靈王的時代,人們才開始穿靴子,其實又有什麼根據?這一點你不必介意,請你只管說出你來的意思。」

並讓蕭復安心,遂留他住下來休息。

李丹還對蕭復說:「你有做宰相的才能,將來必然擔任重要的官職。」

然後派人到蕭復的家裡,給蕭復的母親送去很多禮物,又為蕭復設宴餞行,送給他馬匹和布匹。

後來蕭復果然當了宰相。

鄭 絪

劉瞻之先,寒士也。

十許歲,在鄭絪左右主筆硯。

十八九,絪為御史,巡荊部商山,歇馬亭,俯瞰山水。

時雨霽,巖巒奇秀,泉石甚佳。

絪坐久,起行五六里。

曰:「此勝概,不能吟詠,必晚何妨?」

卻返於亭,欲題詩。

顧見一絕,染翰尚濕。

絪大訝其佳絕。

時南北無行人。

左右曰:「但向來劉景在後行二三里。」

公戲之曰:「莫是爾否?」

景拜曰:「實見侍御吟賞起予,輒有寓題。」

引咎又拜。

公咨嗟久之而去。

比回京闕,戒子弟涵、瀚已下曰:「劉景他日有奇才,文學必超異。

自此可令與汝共處於學院,寢饌一切,無異爾輩。

吾亦不復指使。」

至三數年,所成文章,皆辭理優壯。

凡再舉成名,公召辟法寺學省清級。

乃生瞻,及第作相。

(出《芝田錄》)

劉瞻的父親,當初是個貧窮的讀書人。

十歲的時候,他就在鄭絪的身旁,管理筆墨硯台等書房用具。

十八九歲的時候,鄭絪當上了御史,前往荊部商山巡視,中途在亭子裡休息。

當時正是雨過天晴,俯瞰山水,山色非常秀美,泉水分外好看。

鄭絪坐了很久,起來走了五六里地說:「如此美景,卻沒有作詩。

就是觀賞到天黑又有什麼關係!」於是又返回亭子,想要往亭子上題一首詩。

他忽然發現亭子上已經題了一首絕句,墨跡還沒有干。

鄭絪驚奇這首詩作得非常好,而當時南北方向又都沒有行人。

隨行的人對鄭絪說:「剛才只有劉景走在後面,落後了二三里。」

鄭絪同劉景開玩笑說:「莫非是你題的嗎?」

劉景行了禮說:「實在是因為看見侍御您欣賞風景作詩所引起的,所以特意作了這首拙詩題在上面。」

說完自我檢討又行了一個禮,鄭絪讚歎很久才離開。

這次巡視回到了京城,鄭絪對自己的後輩鄭涵、鄭瀚等人說:「劉景將來是個出奇的人才,文學上必然有超人的成就,從今以後讓他和你們共同上學院讀書,住宿吃飯的標準和你們一樣。

我也再不把他當作僕人指使。」

三年以後,劉景所做的文章詞彙十分出色,經過科舉考試被錄取,鄭絪推薦他當上了辟法寺學省清級。

劉景所生的兒子就是劉瞻,長大了參加科舉考試被錄取成名,最後當了宰相。

苗夫人

張延賞累代台鉉。

母宴賓客,選子婿,莫有入意者。

其妻苗氏,太宰苗晉卿之女也。

夫人有鑒,甚別英銳,特選韋皋秀才曰:「此人之貴,無以比儔。」

既以女妻之。

不二三歲,以韋郎性度高廓,不拘小節,張公稍悔之,至不齒禮。

一門婢僕,漸見輕怠。

唯苗氏待之常厚。

其於眾,多視之(明抄本「其於眾多視之」作「其餘賤視」),悒快而不能制遏也。

張氏垂泣而言曰:「韋郎七尺之軀,學兼文武,豈有沉滯兒家,為尊卑見誚。

良時勝境,何忍虛擲乎?」

韋乃告(「告」原作「武」,據明抄本改)辭東遊。

妻罄妝奩贈送。

延賞喜其往也,贐(「贐」原作「盡」,據明抄本改)以七馱物。

每之一驛,則附遞一馱而還。

行經七驛,所送之物,盡歸之矣。

其所有者,清河氏所贈妝奩及布囊書策而已。

延賞莫之測也。

後權隴右軍事,會德宗行幸奉天,西面之功,獨居其上。

聖駕旋復之日,自金吾持節西川,以代延賞。

乃改易姓名,以書作韓,以皋作翱,莫敢言之也。

至天回驛,去府城三十里(上皇旋駕。

因以為名),有人特報延賞曰:「替相公者,金吾韋皋將軍,非韓翱也。」

苗夫人曰:「若是韋皋,必韋郎也。」

延賞笑曰:「天下同姓名者何限,彼韋生應已委棄溝壑,豈能乘吾位乎?」

婦女之言,不足云爾(初,有巫昝嫗者,每述禍崇,其言多中。

常云:相公當直之神漸減,韋郎擁從之神日增。

皆以妖妄之言,不復再召)。

苗夫人又曰:「韋郎比雖貧賤,氣凌霄漢。

每以相公所談,未嘗一言屈媚,因而見尤。

成事立功,必此人也。」

來早入州,方知不誤。

延賞憂惕,莫敢瞻視,曰:「吾不識人。」

西門而出,凡是舊時婢僕,曾無禮者,悉遭韋公棒殺。

投於蜀一江一 。

獨苗氏夫人無愧於韋郎。

賢哉乎!賢哉乎!韋公侍奉外姑,過於布素之時。

海內貴門,不敢忽於貧賤之婿。

所以郭圓詩曰:「宣父從周又適秦,昔賢誰少出風塵。

當時甚訝張延賞,不識韋皋是貴人。」

(出《雲溪友議》)

張延賞家幾輩都是做大官的,他經常舉行宴會招待客人,想要從客人中挑選一個女婿,可是沒有他滿意的。

他的妻子苗氏是太宰苗晉卿的女兒,她有識別人才的能力,挑選了秀才韋皋。

她說:「韋皋將來的尊貴,無人能比。」

於是將女兒嫁給了韋皋。

過二三年,因為韋皋性格清高,不拘小節,張延賞有點後悔,以至於對韋皋非常無禮,家中的一奴一婢們也逐漸瞧不起他。

只有苗夫人對他一直很好,其他人對他都不好,他心中的愁悶和氣憤不能控制。

妻子張氏哭著說:「韋皋是個七尺男兒,又文武全才,怎麼能長期呆在我們家中,讓家裡人和一奴一婢瞧不起。

大好年華,怎麼能夠虛度?」

韋皋向張延賞家裡的人告辭,獨自準備東遊,妻子張氏將自己的嫁妝首飾全都送給了他。

張延賞對於他的出走很是高興,送給他用七匹馬所馱的物品。

每到一個驛站,他就叫一匹馬馱著物品返回家中,經過七個驛站,所送的物品,又全回到家中,韋氏所帶的東西,只剩下妻子所送的首飾和一個口袋以及一些書籍。

這些是張延賞所不知道的。

後來韋皋代理隴右軍事,同德宗皇帝巡視奉天。

西面的功勞,以他立的最大。

皇帝回到京城以後,皋以金吾將軍的身份去鎮守西川,以接替張延賞。

這時韋皋改了姓名,將韋改作韓,皋改作翱,沒有人敢叫他原來的姓名。

他到了天回驛站,距離西川府城還有三十里。

有人特意報告張延賞說:「替換你的,是金吾將軍韋皋,而不是韓翱。」

苗夫人說:「如果是韋皋,必然是女婿韋郎。」

張延賞笑著說:「天下同名同姓的人何其多,那個韋皋早已經死在水溝裡了,怎麼會來繼承我的位置?女人說的話,不會準確。」

苗夫人又說:「韋皋雖然貧賤,但是英雄氣概沖天。

當時同你說話,從來沒有說過一句奉承話,因而可以看出,成事立功,必然是他。」

第二天早上新官入城,才知道苗夫人說的沒錯。

張延賞非常難堪,不敢抬頭觀看。

他說:「我不會識別人。」

說完從城西門走了。

凡是當初對韋皋無禮的一奴一婢,都被韋皋派人用棒子打死,扔到了蜀一江一 中。

只有苗夫人無愧於韋皋,真是有遠見!韋皋對待岳母超過了當初沒有當官的時候。

從此全國當官有錢的人家,不敢輕視貧賤女婿。

郭圓作了一首詩說:「孔子從周又適秦,古來聖賢出風塵,可笑當日張延賞,不識韋皋是貴人。」

杜鴻漸

丞相杜鴻漸,世號知人。

見馬燧、李抱貞、盧新州杞、陸相贄、張丞相弘靖、李相蕃,皆雲並為將相。

既而盡然。

許郭之徒,又何以加也。

(出《嘉話錄》)

人們都認為丞相杜鴻漸有鑒別人才的本領,他見了馬燧、李抱貞、盧新州的杞、陸贄、張弘靖、李蕃之後說:「這些人都會成為大將軍或宰相。」

後來果然同他說的一樣,許郭之輩,又怎麼比得上他?

杜 佑

太司徒杜公,見張相弘靖曰:「必為宰相。」

貴人多知人也如此。

(出《嘉話錄》)

大司徒杜佑見到宰相張弘靖說:「張弘靖將來必然成為宰相。」

貴人一大多像他這樣會識別人才。

梁 肅

唐貞元中,李元賓、韓愈、李絳、崔群同年進士。

先是,四君子之定一交一 久矣,共游梁補闕肅之門。

居二歲,肅未之面,而四賢造肅多矣,靡不偕行。

肅異之。

一旦延接,觀等俱以文學為所稱,復獎以一交一 游之道。

然肅素有人倫之鑒。

觀等既去,復止絳、群曰:「公等文行相契,他日皆振大名。

然二君子位極人臣,勉旃,勉旃。」

後二賢果如所言。

(出《摭言》)

唐朝的貞元中年,李元賓、韓愈、李絳、崔群同一年被錄取為進士。

他們四個人已經結一交一 很長時間了,有一天他們四個人共同去拜訪補闕梁肅。

二年之內他們去了很多次都沒有見到梁肅,每一次都是四個人一同去,梁肅感到很奇怪,有一天見了面,梁肅發現他們都以文學見長。

他們在一起談論結一交一 朋友的事情,梁肅素來有辨別、鑒定人的官祿命運的能力。

會見過後四個人要走,梁肅叫住李絳和崔群說:「你們四個人都很有文學才能,將來都有很大的功名,然而你們兩個能夠當上最大的官,努力,努力!」後來兩個人果然同他說的一樣。

呂一溫一

初,李紳赴薦,常以古風求知呂一溫一 。

一溫一 謂員外郎齊照及弟恭曰:「吾觀李二十秀才之文,期人必為卿相。」

果如其言。

詩曰:「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出《雲溪友議》)

當初李紳被推薦去參加選拔官員的考試,他經常拿著自己所作的古風去向呂一溫一 請教。

呂一溫一 對員外郎齊照和弟弟呂恭說:「我看了李紳的文章,此人將來必然成為九卿和宰相那樣的高官。」

後來李紳果然當了宰相。

李紳送給呂一溫一 看的兩首詩是:「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顧 和

張玄之、顧敷是顧和中外孫。

皆少而聰慧。

和並知之,而常謂顧勝,親重偏至,張頗不厭。

於時張年九歲,顧年七歲,和俱與至寺中,見佛般泥洹像,弟子有泣者,不泣者。

和以問二孫。

玄之謂:「彼親故泣,彼不親故不泣。」

敷曰:「不然,由忘情故不泣,不能忘情故泣。」

(出《世說新書》)

張玄之和顧敷是顧和的中表孫子,顧和知道兩個人從小就很聰明,然而認為顧敷勝過張玄之,對顧敷比較偏向,對張玄之差一些。

張玄之九歲,顧敷七歲這一年,顧和帶著他倆上廟裡去,觀看佛祖涅巉,也就是死亡的畫像。

學生中有哭的有不哭的,顧和問兩個孫子,這是為什麼。

張玄之說:「感情深的就哭,感情不深的就不哭。」

顧敷說:「不是這樣,修行比較深的,對於喜怒哀樂之事不動感情,淡然若忘的忘情者就不哭,不忘情者就哭。」

劉禹錫

劉禹錫曰:季龍挾彈彈人,其父怒之。

其母曰:「健犢須(「須」原作「雖」,據陳校本改)走車破轅,良馬須逸鞅泛駕,然後能負重致遠。

大言童稚,不奇不惠,必非異器定矣。」

(出《嘉話錄》)

劉禹錫說:「季龍拿彈弓射人,他的父親非常生氣。

他的母親說,強壯的牛犢會撞破車前的轅木,好馬會掙脫脖子上的皮套,然後才能負重物,行遠路,兒童如果不淘氣,沒有出格的舉動,將來必然不會成為一個傑出的人才。」

韓 愈

李賀以歌詩謁吏部韓愈。

時為國子博士分司,時送客出歸,極困。

門人呈卷,解帶旋讀之。

首篇《雁門太守行》云:「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卻插帶,急命邀之。

(出《雲溪友議》,明抄本作出《幽閒鼓吹》)

李賀給吏部韓愈拿出自己所作的詩歌,向韓愈請教,並以此作為結一交一 韓愈的手段。

當時韓愈分管國子博士,他將客人送走以後感到非常睏倦,這時看門的人送來了李賀的詩歌。

韓愈一邊解帶一邊漫不經心地閱讀,第一首詩《雁門太守行》寫道:「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韓愈急忙又把帶子繫上,命令立即將李賀請來。

顧 況

尚書白居易應舉,初至京,以詩謁著作顧況。

況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

乃披卷,首篇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卻嗟賞曰:「道得個語,居即易矣。」

因為之延譽,聲名大振。

(出《幽閒鼓吹》)

尚書白居易當初去參加科舉考試,剛到京城,便拿著自己所寫的詩歌去拜見著作佐郎顧況。

顧況看到白居易詩稿上的名字,凝視著白居易說:「長安米價很貴,居住並不容易。」

然後打開詩稿,看到第一首詩是:「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不由得讚歎著說:「能寫出這樣的詩句,居住下來就容易了。」

由此顧況開始向別人推薦宣揚白居易的才學,使白居易的名聲傳播開來。

於 邵

於邵性孝悌,內行修潔,老而彌篤。

初,樊澤嘗舉賢良方正,一見於京師,曰:「將相之材也。」

不五年,澤為節度使,崔元翰近五十,始舉進士。

邵異其文,擢首甲科。

且曰:「不十年司誥命。」

竟如其言。

獨孤綬舉博學宏詞,吏部考為第一,在中書,升甲科,人稱允當。

(出《譚賓錄》)

於邵非常尊敬他的哥哥,在家中的言行很檢點注意,並且歲數越大越堅定。

當初,樊澤被推薦為參加賢良方正科目的考試。

於邵在京城一見到他便說:「樊澤是擔任大將和宰相的人才啊!」沒有超過五年,樊澤就當上了節度使。

崔元翰快到五十歲,才被推薦參加考取進士,於邵很欣賞他的文章,錄取他為甲科進士第一名,並說:「不出十年,崔元翰會掌管起草皇帝發佈的公文。」

結果同他說的一樣。

獨孤綬被推薦參加博學宏詞科舉科目的考試,被吏部錄取為第一名,並推薦他參加中書省主持的科舉考試,人們認為錄取得公正準確。

李德裕

中令白敏中方居郎署,未有知者。

唯朱崖相李德裕特以國器重之,於是縉紳間多所延譽。

然而資用不充,無以祗奉僚友。

一旦,相國遺錢十萬,俾為酒餚之備。

約省閣名士數人,剋日同過其第。

時秋暮沉一陰一,涉旬霖瀝。

賀跋任(《劇談錄》「任」作「惎」)員外府罷,求官未遂,將欲出薄游。

與白公同年登第,羸駒就門告別。

閽者以俟朝客,乃以他去對之。

賀跋駐車留書,備述羈游之意。

白覽書曰:「丈夫處窮達,當有時命。

苟不才者,以僥倖取容,未足為發身之道,豈得家畜飲饌,止邀當路豪貴。

曩時登第貧一交一 ,今日閉門不接,縱使便居榮顯,又安得不愧於懷?」

遽令僕者命賀跋回車,遂以杯盤同費。

俄而所約朝客,聯騎而至,閽(「閽」原作「間」,據明抄本改)者具陳與賀跋從容,無不惋愕而去(「去」原作「不」,據明抄本、許刻本改)。

翌日,於私第謁見。

相國詢朝士來者為誰?白公對以賓客未至。

適有同年出京訪別,憫其龍鍾委困,不忍棄之,留飲數杯,遂闕祗接。

既負吹噓之意,甘從譴斥之罪。

相國稱歡逾時云:「此事真古人之道。

由茲貴達,可以激勸澆薄。」

不旬日,賀跋自使下評事,先授美官。

白公以庫部郎中入為翰林學士。

未窬三載,便秉鈞衡。

其後五鎮藩方,再居廊廟。

蹈義懷仁,始終一致。

流芳傳素,士林美之。

大初中(明抄本「初中」作「中初」),邊鄙不寧,吐蕃尤恣屈強。

宣宗皇帝決於致討,延英先問宰臣。

公首奏興師,遂為統帥,率沿邊藩鎮兵士數萬,鼓行而前。

時犬戎列陣於(明抄本作「平」)川,以生騎馬數千匹,伏藏山谷。

既而得於牒者,遂設奇兵待之。

有蕃中酋帥,衣緋茸裘,系寶裝帶。

所乘白馬,駿異無比。

鋒鏑未一交一 ,揚鞭出於陣面者數四,頻召漢軍鬥將。

白公誡兵士無得而應之。

俄而駐軍指揮,背(「背」原作「皆」,據明抄本、許本改)我師百餘步而立。

有潞州小將驍勇善射,馳馬彎弧而出,連發兩箭,皆中項。

躍馬而前,抽短劍,踣於鞍上,以手扶挾,如斗歐之狀。

蕃軍但呼噪助之,於鞍脫緋裘,解金帶,奪馬而還。

師旅(「旅」原作「旋」,據明抄本改)無不奮勇。

既而大戰沙漠,虜陣瓦解,乘勝追奔,幾及黑山之下。

所獲駝馬輜重,不可勝計。

束手而降四三萬人。

先是河湟郡界在匈一奴一者,自此悉為唐土。

宣宗初覽捷書云:「我知敏中必殄凶丑。」

白公凱旋,與同列宰輔(「輔」字原空闕,據明抄本補)進詩云:「一詔皇城四海頒,丑戎無數束身還。

戍樓吹笛人休戰,牧野嘶風馬自閒。

河水九盤收數曲,隴山千里諸關。

西邊北塞今無事,為報東南夷與蠻。」

馬相植詩云:「舜德堯仁化犬戎,許提河隴款皇風。

指揮文武皆神算,恢拓乾坤是聖功。

四帥有征無汗馬,七關雖戍已韜弓。

天留此事還英主,不在他年在大中。」

魏相扶詩云:「蕭關新復舊山川,古戍秦原景象鮮。

戎虜乞降歸惠化,皇威漸被懾腥膻。

穹廬遠戍煙塵滅,神武光揚竹帛傳。

左衽盡知歌帝澤,從茲不更備三邊。」

崔相鉉詩云:「邊陲萬里注恩波,宇宙群方洽凱歌。

有地名王爭解辮,遠方戎壘盡投戈。

煙塵永息三秋戍,瑞氣遙清九折河。

共偶聖明千載運,更觀俗阜與時和。」

(出《劇談錄》)

白敏中剛剛擔任中令,人們都不熟悉他,沒有知名度,只有宰相李德裕將他當作國家的棟樑之材。

十分器重,於是官員們也都開始為他宣揚傳播聲名。

然而白敏中沒有錢,無法宴請同事和朋友。

一天宰相給了他十萬文錢,作為置辦酒菜的費用,邀請了一部分中書省的官員和知名人士在約定的日期到他的家中作客。

當時正是晚秋,連續下了一個多月的雨。

賀跋被免去了員外職務,還沒有謀求到新的官職,準備出外遊玩。

他與白敏中是同一年考中的進士,臨行前牽著馬到白敏中的門前告辭。

看門人正等著接待宴請的客人,同賀跋對話,賀跋停下車馬留下一封書信,信中敘述了要遠遊他鄉的意思。

白敏中看了信說:「大丈夫身處逆境或者順利發達,都是命運的安排。

沒有本事的人想要靠僥倖陞官,不是求得進取的正道。

怎麼能用給牲畜吃的草料來招待英雄豪傑呢!從前考取進士的時候是好朋友,今日閉門不見,縱然就是當了大官,內心又怎能不感到羞愧。」

立刻命令僕人去把賀跋追回來,兩個人在家中喝酒,不一會兒,白敏中所邀請的客人一同騎著馬來了,看門人告訴他們白敏中正在招待賀跋,這些人又是驚奇,又是惋惜地走了。

第二天白敏中去宰相的家中拜見宰相,宰相詢問昨天都有哪些官員前去作客。

白敏中回答說客人沒有去,有同年考中進士的朋友離開京城之前去告別,因為同情他的境遇,不忍拋棄,留下他喝了幾杯酒,所以沒有迎接招待前去作客的官員,辜負了宰相抬舉自己的美意,甘願受到宰相的責備。

宰相李敏求稱讚他說:「這件事做得真有古人的風格,由此而提拔你們,可以改造浮薄的社會風氣。」

沒過十天,賀跋從使下評事被任命為美官,白敏中由庫部郎中改任翰林學士,又過了不到三年,白敏中便擔負了評價選拔官員的重要職責,後來又五次出任鎮守邊關的重要官職。

之後回到中央,始終按照仁義的標準行事,美好的聲名四處傳頌,贏得了上流知識界的讚譽。

大初中年,邊關很不安寧,藏族的首領不歸順朝廷,宣宗皇帝決定進行討伐。

皇帝詢問宰相,得知是白敏中首先建議出兵的,便任命白敏中為征討部隊的統帥,率領邊關各郡的兵馬數萬人,擊鼓進軍。

敵人的首領率隊在開闊的平地擺開陣勢,白敏中派出騎兵幾千人,埋伏在山谷中,抓到了敵人送信的士兵,於是又增派奇兵等敵人進入圈套。

敵人的陣營中有一個頭目,穿著紅色的衣服,披著毛皮大衣,紮著鑲著珠寶的腰帶,騎著一匹神駿無比的白馬。

沒等開戰,他便四次騎馬衝出陣前,向朝廷的軍隊挑釁,白敏中命令兵將不許隨便應戰。

不一會兒,敵人指揮隊伍距離白敏中的部隊只有一百多步遠。

潞州兵馬中有一員小將勇猛善於射箭,他騎馬衝出隊伍,彎弓連射兩箭,全都射中敵人那個首領的脖子,小將躍馬上前,抽出短劍將敵人首領刺死在馬上。

然後用手扶持著,廝打著,敵人仍然吶喊著為自己的首領助威。

小將在馬上將敵人的大衣和戰袍脫下來,解下鑲了珠寶的帶子,奪了白馬回歸自己的隊伍。

兵將們受到鼓舞,全都奮勇向前。

接著又和敵軍在沙漠中展開大戰,敵人被打敗,朝廷的軍隊乘勝追擊,隊伍一直追到黑山腳下,所繳獲的馬匹和軍用物資,多得無法統計。

敵人被迫投降的有三四萬人,過去被敵人侵佔的地區,全都收復為大唐的國土。

宣宗皇帝剛剛看到報捷的公文便說:「我知道白敏中必然能消滅兇惡的敵人。」

白敏中凱旋以後和共同為輔政大臣的幾位官員給皇帝獻詞,白敏中所作的詩是:「一詔皇城四海頒,丑戎無數束身還。

戍樓吹笛人休戰。

牧野嘶風馬自閒。

河水九盤收數曲,隴山千里諸關。

西邊北塞今無事,為報東南夷與蠻。」

宰相馬植獻詩說:「舜德堯仁化犬戎,許提河隴款皇風,指揮文武皆神算,恢拓乾坤是聖功。

四帥有征無汗馬,七關雖戍已韜弓。

天留此事還英主,不在他年在大中。」

宰相魏扶獻的詩是:「蕭關新復舊山川,古戍秦原景象鮮。

戎虜乞降歸惠化,皇威漸被懾腥膻。

穹廬遠戍煙塵滅,神武光揚竹帛傳。

左衽盡知歌帝澤,從茲不更備三邊。」

宰相崔鉉的詩是:「邊陲萬里注恩波,宇宙群方洽凱歌,有地名王爭解辮,遠方戎壘盡投戈。

煙塵永息三秋戍,瑞氣遙清九折河。

共偶聖明千載運,更觀俗阜與時和。」

韋 岫

唐丞相盧攜,大中初,舉進士。

風貌不揚,語亦不正,呼「攜」為「慧」。

蓋舌短也。

韋氏昆弟皆輕侮之,獨尚書岫加敬,謂昆弟曰:「盧雖人物甚陋,觀其文章有首尾。

斯人也,以此卜之,他日必為大用乎?」

爾後盧果策名,竟登廊廟,獎拔岫至福建觀察使。

向時輕薄諸弟,率不展分。

所謂以貌失人者,其韋諸季乎?」

(出《北夢瑣言》)

唐朝丞相盧攜在大中初年剛剛中進士的時候,因為相貌和風度都不出眾,說話又吐字不清,將「攜」讀成「慧」,是因為舌頭短的原因。

韋家兄弟都輕視和侮辱他,只有尚書韋岫對他很尊重,他對兄弟說:「盧攜雖然人長得醜但是他的文章寫的好。

這個人如果按照他的文章來推測,將來必然有大的作為。」

後來盧攜果然通過考問政事和經義的測試,竟然進入中央擔任重要職務,他獎勵提拔韋岫為福建觀察使。

當初輕視侮辱盧攜的韋家兄弟,都沒有什麼出息,所以說以貌取人的是韋家兄弟。

知人僧

唐令公韋昭度少貧窶,常依左街僧錄淨光太師,隨僧齋粥。

淨光有人倫之鑒,恆器重之。

(出《摭言》)

唐朝的中書令韋昭度年輕的時候很貧窮,經常依賴去左街僧錄向淨光和尚求助,同和尚在一起吃齋粥。

淨光和尚有識別人才的本領,一直對他非常器重。

蔡 荊

唐蔡荊尚書為天德軍使,衙前有小將顧(「顧」原作「顏」,據明抄本改)彥朗、彥暉,知使院宅市買。

荊有知人之鑒。

或一日,俾其子叔向以下,備酒饌於山亭,召二顧賜宴。

荊俄亦即席,約令勿起。

二顧惶惑,莫諭其意。

荊勉之曰:「公弟兄俱有封侯之相,善自保愛。

他年願以子孫相依。」

因增其職級。

洎黃寇犯闕,顧彥朗領本軍,同立收復功,除東川,加使相。

蔡叔向兄弟往依之,請叔向為節度副使,仍以丈人行拜之。

軍府大事,皆諮謀焉。

大顧薨(「薨」原作「夢」,據明抄本、陳校本、許刻本改),其弟彥暉嗣之,亦使相。

(出《北夢瑣言》)

唐朝的尚書蔡荊擔任天德軍使,他手下有兩員小將顧彥朗和顧彥暉。

蔡荊有辨別人才的能力,有一天,他讓兒子蔡叔向在山上的亭子裡擺上酒席,請兩員小將來喝酒。

過了一會兒,蔡荊親自趕來入座喝酒,並且不讓兩員小將站起來,顧彥朗和顧彥暉非常惶恐和疑惑,不知道蔡荊是什麼意思。

蔡荊勉勵他們兩人說:「你們弟兄都有封侯的相貌,要注意愛護自己,將來我要把子孫托付給你們。」

過後蔡荊提升了他們的職務和級別。

等到黃寇侵犯邊關的時候,顧彥朗率領本部人馬收復失地立了功,被任命為東川節度使。

蔡叔向兄弟去投靠顧彥朗。

顧彥朗聘任蔡叔向為節度副使,並且以對待長輩的禮節來對待他,軍中和府裡的大事,都徵求他的意見。

顧彥朗死了以後,他的弟弟顧彥暉繼承了哥哥的職位,仍然像哥哥一樣對待蔡叔向。

亞 子

後唐莊宗年十一從晉王討王行瑜。

初令入覲獻捷,昭宗一見,駭異之曰:「此子有奇表。」

乃撫其背曰:「兒將來之國棟,勿忘忠孝於吾家。」

乃賜鸂鶒酒卮、翡翠盤。

十三讀春秋,略知大義。

騎射絕倫。

其心豁如,采錄善言,聽納容物,殆劉聰之比也。

又雲,昭宗曰:「此子可亞其父。」

時人號曰「亞子」。

(出《北夢瑣言》)

後唐的莊宗十一歲時跟隨晉王討伐王行瑜,每次命令他入關報捷。

昭宗皇帝見了他驚奇地說:「這個孩子的相貌奇特。」

因此而拍著他的脊背說:「你將來成為國家的棟樑,不要忘了忠於我們李家。」

並且賞賜給他鸂鶒酒杯和翡翠盤。

莊宗十三歲讀《春秋》,就知道大概意思,他騎馬射箭的技藝非常高超,並且心胸開闊,善於聽從正確的意見,有度量,能容人,趕上十六國時的劉聰了。

昭宗皇帝說:「這個孩子可以僅次於他的父親。」

所以當時的人們都稱他為亞子。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廣記
卷第一 神仙一卷第二 神仙二卷第三 神仙三卷第四 神仙四卷第五 神仙五卷第六 神仙六卷第七 神仙七卷第八 神仙八卷第九 神仙九卷第十 神仙十卷第十一 神仙十一卷第十二 神仙十二卷第十三 神仙十三卷第十四 神仙十四卷第十五 神仙十五卷第十六 神仙十六卷第十七 神仙十七卷第十八 神仙十八卷第十九 神仙十九卷第二十 神仙二十卷第二十一 神仙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神仙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神仙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神仙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神仙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神仙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神仙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神仙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神仙二十九卷第三十 神仙三十卷第三十一 神仙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神仙三十二卷第三十四 神仙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神仙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神仙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神仙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神仙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神仙三十九卷第四十 神仙四十卷第四十一 神仙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神仙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神仙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神仙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神仙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神仙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神仙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神仙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神仙四十九卷第五十 神仙五十卷第五十一 神仙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神仙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神仙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神仙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神仙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女仙一卷第五十七 女仙二卷第五十八 女仙三卷第五十九 女仙四卷第六十 女仙五卷第六十一 女仙六卷第六十二 女仙七卷第六十三 女仙八卷第六十四 女仙九卷第六十五 女仙十卷第六十六 女仙十一卷第六十七 女仙十二卷第六十八 女仙十三卷第六十九 女仙十四卷第七十 女仙十五卷第七十一 道術一卷第七十二 道術二卷第七十三 道術三卷第七十四 道術四卷第七十五 道術五卷第七十六 方士一卷第七十七 方士二卷第七十八 方士三卷第七十九 方士四卷第八十 方士五卷第八十一 異人一卷第八十二 異人二卷第八十三 異人三卷第八十四 異人四卷第八十五 異人五卷第八十六 異人六卷第八十七 異僧一卷第八十八 異僧二卷第八十九 異僧三卷第九十 異僧四卷第九十一 異僧五卷第九十二 異僧六卷第九十三 異僧七卷第九十四 異僧八卷第九十五 異僧九卷第九十六 異僧十卷第九十七 異僧十一卷第九十八 異僧十二卷第九十九 釋證一卷第一百 釋證二卷第一百一 釋證三卷第一百二 報應一(金剛經)卷第一百三 報應二(金剛經)卷第一百四 報應三(金剛經)卷第一百五 報應四(金剛經)卷第一百六 報應五(金剛經)卷第一百七 報應六(金剛經)卷第一百八 報應七(金剛經)卷第一百九 報應八(法華經)卷第一百一十 報應九(觀音經)卷第一百一十一 報應十(觀音經)卷第一百一十二 報應十一(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三 報應十二(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四 報應十三(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五 報應十四(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六 報應十五(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七 報應十六(陰德)卷第一百一十八 報應十七(異類)卷第一百一十九 報應十八(冤報)卷第一百二十 報應十九(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一 報應二十(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二 報應二十一(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三 報應二十二(冤報)卷第一百二十四 報應二十三(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五 報應二十四(冤報)卷第一百二十六 報應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七 報應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八 報應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九 報應二十八(婢妾)卷第一百三十 報應二十九(婢妾)卷第一百三十一 報應三十(殺生)卷第一百三十二 報應三十一(殺生)卷第一百三十三 報應三十二(殺生)卷第一百三十四 報應三十三(宿業畜生)卷第一百三十五 征應一(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六 征應二(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七 征應三(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八 征應四(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九 征應五(邦國咎徵)卷第一百四十 征應六(邦國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一 征應七(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二 征應八(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三 征應九(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四 征應十(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五 征應十一(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六 定數一卷第一百四十七 定數二卷第一百四十八 定數三卷第一百四十九 定數四卷第一百五十 定數五卷第一百五十一 定數六卷第一百五十二 定數七卷第一百五十三 定數八卷第一百五十四 定數九卷第一百五十五 定數十卷第一百五十六 定數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七 定數十二卷第一百五十八 定數十三卷第一百五十九 定數十四(婚姻)卷第一百六十 定數十五(婚姻)卷第一百六十一 感應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感應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讖應卷第一百六十四 名賢(諷諫附)卷第一百六十五 廉儉(吝嗇附)卷第一百六十六 氣義一卷第一百六十七 氣義二卷第一百六十八 氣義三卷第一百六十九 知人一卷第一百七十 知人二卷第一百七十一 精察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精察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俊辯一卷第一百七十四 俊辯二(幼敏附)卷第一百七十五 幼敏卷第一百七十六 器量一卷第一百七十七 器量二卷第一百七十八 貢舉一卷第一百七十九 貢舉二卷第一百八十 貢舉三卷第一百八十一 貢舉四卷第一百八十二 貢舉五卷第一百八十三 貢舉六卷第一百八十四 貢舉七(代族附)卷第一百八十五 銓選一卷第一百八十六 銓選二卷第一百八十七 職官卷第一百八十八 權倖卷第一百八十九 將帥一卷第一百九十 將帥二(雜譎智附)卷第一百九十一 驍勇一卷第一百九十二 驍勇二卷第一百九十三 豪俠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豪俠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豪俠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豪俠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博物卷第一百九十八 文章一卷第一百九十九 文章二卷第二百一 才名(好尚附)卷第二百二 儒行(憐才 高逸)卷第二百三 樂一卷第二百四 樂二卷第二百五 樂三卷第二百六 書一卷第二百七 書二卷第二百八 書三卷第二百九 書四卷第二百一十 畫一卷第二百一十一 畫二卷第二百一十二 畫三卷第二百一十三 畫四卷第二百一十四 畫五卷第二百一十五 算術卷第二百一十六 卜筮一卷第二百一十七 卜筮二卷第二百一十八 醫一卷第二百一十九 醫二卷第二百二十 醫三卷第二百二十一 相一卷第二百二十二 相二卷第二百二十三 相三卷第二百二十四 相四卷第二百二十五 伎巧一卷第二百二十六 伎巧二卷第二百二十七 伎巧三(絕藝附)卷第二百二十八 博戲卷第二百二十九 器玩一卷第二百三十 器玩二卷第二百三十一 器玩三卷第二百三十二 器玩四卷第二百三十三 酒(酒量、嗜酒附)卷第二百三十四 食(能食、菲食附)卷第二百三十五 交友卷第二百三十六 奢侈一卷第二百三十七 奢侈二卷第二百三十八 詭詐卷第二百三十九 諂佞一卷第二百四十 諂佞二卷第二百四十一 諂佞三卷第二百四十二 謬誤(遺忘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