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廣記》卷第九十四 異僧八:華嚴和尚華嚴和尚學於神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太平廣記》卷第九十四 異僧八

太平廣記

卷第九十四 異僧八

華嚴和尚 唐休璟門僧 儀光禪師 玄覽 法將

華嚴和尚

華嚴和尚學於神秀。

禪宗(宗原作師,據陳校本改)謂之北祖,常在洛都天宮寺,弟子三百餘人。

每日堂食,和尚嚴整,瓶缽必須齊集。

有弟子,夏臘道業,高出流輩,而性頗褊躁。

時因臥疾,不隨眾赴會。

一沙彌瓶缽未足,來詣此僧,頂禮云:「欲上堂,無缽如何?暫借,明日當自置之。」

僧不與曰:「吾缽已受持數十年,借汝必恐損之。」

沙彌懇告曰:「上堂食頃而歸,豈便毀損。」

至於再三,僧乃借之曰:「吾愛缽如命,必若有損,同殺我也。」

沙彌得缽,捧持兢懼。

食畢將歸,僧已催之。

沙彌持缽下堂,不意磚破蹴倒,遂碎之。

少頃,僧又催之。

既懼,遂至僧所,作禮承過,且千百拜。

僧大叫曰:「汝殺我也。」

怒罵至甚,因之病亟,一夕而卒。

爾後經時,和尚於嵩山嶽寺與弟子百餘人,方講華嚴經,沙彌亦在聽會。

忽聞寺外山谷,若風雨聲。

和尚遂招此沙彌,令於己背後立。

須臾,見一大蛇,長八九丈,大四五圍,直入寺來。

怒目張口。

左右皆欲奔走,和尚戒之不令動。

蛇漸至講堂,升階睥睨,若有所求。

和尚以錫杖止之,云:「住。」

蛇欲至坐。

,俯首閉目。

和尚誡之,以錫杖扣其首曰:「既明所業,今當回向三寶。」

令諸僧為之齊聲念佛,與受三歸五戒,此蛇宛轉而出。

時亡僧弟子已有登會者,和尚召謂曰:「此蛇汝之師也。

修行累年,合證果之位,為臨終之時,惜一缽破,怒此沙彌,遂作一蟒蛇。

適此來者,欲殺此沙彌。

更若殺之,當墮大地獄,無出期也。

賴吾止之,與受禁戒,今當捨此身矣,汝往尋之。」

弟子受命而出。

蛇行所過,草木開靡,如車路焉。

行四十五里,至深谷間,此蛇自以其首叩石而死矣。

歸白和尚曰:「此蛇今已受生,在裴郎中宅作女。

亦甚聰慧,年十八當亡。

即卻為男,然後出家修道。

裴郎中即我門徒,汝可入城,為吾省問之。

其女今已欲生,而甚艱難,汝可救之。」

時裴寬為兵部郎中,即和尚門人也。

弟子受命入城,遙指裴家,遇裴請假在宅,遂令報云:「華嚴和尚傳語。」

郎中出見,神色甚憂。

僧問其故,雲妻欲產,已六七日,燈燭相守,甚危困矣。

僧曰:「我能救之。」

遂令於堂門之外,淨設床 席。

僧入焚香擊磬,呼和尚者三,其夫人安然而產一女。

後果年十八歲而卒。

(出《原化記》)

華嚴和尚就學於神秀。

禪宗稱神秀為北派的創始人,他常常住在洛一陽一天宮寺,有弟子三百餘人。

每天在食堂集體開飯時,和尚總是非常嚴整,瓶與缽齊備。

有個弟子,道業高於同輩,而性情偏狹急躁。

當時因為有病臥在床 上,所以不能與大家一起聚會。

一個沙彌的瓶缽不全,來到此僧跟前,頂禮道:「我沒有缽,如何是好,只好向您暫借,明天我就去置辦。」

此僧不借給他,說:「我的缽子已經用幾十年了,借給你害怕打壞了。」

沙彌懇求道:「上飯堂吃飯用不多久就回來,哪能就毀壞了。」

這樣懇求了好幾遍,此僧便借給了他,但對他說:「我愛缽如命,如若真的有所損壞,就跟殺了我一樣啊!」沙彌借到了缽子,戰戰兢兢地捧在手裡。

吃完飯正要往回走,那個僧人已經在催促他了。

沙彌拿著缽子從食堂台階上往下走,不料被破磚拌倒,缽子便被摔碎了。

不一會兒,僧人又催促他,他感到恐懼,便到僧人那裡,向他行禮承認罪過,而且千拜萬拜。

僧人一大叫道:「你殺了我了!」接著是大發雷霆地叫罵。

因為這件事,他的病情極度惡化,過了一宿就死了。

這以後,經過了一段時間,華嚴和尚在嵩山嶽寺給一百多個弟子講《華嚴經》,那個沙彌也在聽講。

忽然聽到寺外山谷中傳來類似颳風下雨的聲音,和尚便召喚這個沙彌,讓他站到自己的背後。

不一會兒,見一條大蛇,八九丈長,四五圍粗,直接來到寺裡,瞪著憤怒的眼睛,張開血盆大口。

周圍的人都要逃奔,和尚禁止他們,不許亂動。

大蛇慢慢爬到講堂,爬上台階後左右環顧,好像要尋找什麼。

和尚用錫杖擋住它,說道:「停下!」蛇正要爬到座位上去,這時便低下頭閉上眼睛。

和尚要訓誡它,用錫杖敲著它的頭說:「既然明白所業,如今就該回向三寶。」

他讓眾僧為它齊聲念佛,又給它受了三歸五戒,這條蛇便彎彎曲曲地出去了。

當時那位亡僧的弟子也有前來聽講的,和尚召呼到面前,對他說道:「這條蛇就是你師父。

他修行了多年,該當證果的份兒了,因為臨終的時候痛惜一隻缽子壞了,就對這個沙彌大發怒氣,於是成了一條蟒蛇。

到這裡來的目的,是想殺死這個沙彌。

如果真把沙彌殺了,他就該墮入大地獄,永無出來的時候了。

虧我制止了,給他受了禁戒,如今他能脫去蟒蛇的身形了。

你去找找他。」

弟子接受命令出去了。

蛇所走過的地方,草本都倒在一邊,趟開一條道就像車子走過的路一樣。

蛇行了四十五里,到了深深的山谷裡,便自己往石頭上撞腦袋,直到撞死。

弟子們回來告訴了和尚,和尚說:「此蛇現在已經投生,投生到裴郎中家作他女兒。

這個女兒也十分聰慧,十八歲就該死亡。

然後又轉而投生為男的,長大之後出家修道。

裴郎中是我的門徒,你可以進城去,替我探望他。

他女兒現在正往下生,但是很難產,你可以救救她。」

這時裴寬為兵部郎中,是和尚的門生。

弟子受命入城後,遠遠地就看見了裴家,正趕上裴寬請假在家,弟子便讓人報告說:「華嚴和尚捎話來了!」郎中出門與弟子相見。

他神色非常憂慮,弟子問他什麼緣故,他說妻子要生產,已經六七天了,天天晚上點著燈守著她,看樣子非常危險。

弟子說:「我能救。」

於是令人在臥室門外,擺上潔淨的床 席。

弟子進去焚香敲磬,連呼三聲「和尚」,裴寬的夫人即安然地生下一個女孩。

這個女孩後來果然十八歲就死了。

唐休璟門僧

唐中宗時,唐公休璟為相。

嘗有一僧,發言多中,好為厭勝之術。

休璟甚敬之。

一日,僧來謂休璟曰:「相國將有大禍,且不遠數月,然可以禳去。」

休璟懼甚,即拜之。

僧曰:「某無他術,但奉一計耳,願聽之。」

休璟曰:「幸吾師教焉。」

僧曰:「且天下郡守,非相國命之乎?」

曰:「然。」

僧曰:「相國當於卑冗官中,訪一孤寒家貧有才幹者,使為曹州刺史。

其深感相國恩,而可以指蹤也。

既得之,願以報某。」

休璟且喜且謝,遂訪於親友。

張君者,家甚貧,為京卑官。

即日拜贊善大夫,又旬日,用為曹州刺史。

既而召僧謂曰:「已從師之計,得張某矣。

然則可教乎?」

僧曰:「張君赴郡之時,當令求二犬,高數尺而神俊者。」

休璟唯之。

已而張君荷唐公特達之恩,然莫喻其旨,及將赴郡,告辭於休璟,既而謝之曰:「某名跡幽昧,才識疏淺。

相國拔此沈滯,牧守大郡,由擔石之儲,獲二千石之祿。

自涸轍而泛東溟,出窮谷而陟層霄,德固厚矣,然而感恩之外,竊所憂惕者,未知相國之旨何哉?」

休璟曰:「用君之才耳,非他也。

然常聞貴郡多善犬,願得神俊非常者二焉。」

張君曰:「謹奉教。」

既至郡,數日,乃悉召郡吏,告之曰:「吾受丞相唐公深恩,拔於不次,得守大郡。

今唐公求二良犬,可致之乎?」

有一吏前曰:「某家育一犬,質狀異常,願獻之。」

張大喜,即獻焉。

既至,其犬高數尺而肥,其臆廣尺餘,神俊異常,而又馴擾。

張君曰:「相國所求者二也,如何?」

吏白曰:「郡內唯有此,他皆常也。

然郡南十里某村某民家,其亦有一焉。

民極惜之,非君侯親往,不可取之。」

張君即命駕,繼厚值而訪之,果得焉。

其狀與吏所獻者無異,而神彩過之。

張君甚喜,即召親吏,以二犬獻休璟。

休璟大悅,且奇其狀,以為未常見。

遂召僧視之,僧曰:「善育之,脫相君之禍者,二犬耳。」

後旬日,其僧又至,謂休璟曰:「事在今夕,願相君嚴為之備。」

休璟即留僧宿。

是夜,休璟坐於堂之前軒,命左右十餘人,執弧矢立於榻之隅。

其僧與休璟共處一榻。

至夜分,僧笑曰:「相君之禍免矣,可以就寢。」

休璟大喜,且謝之,遂撤左右,與僧寢焉。

迨曉,僧呼休璟曰:「可起矣。」

休璟即起,謂僧曰:「禍誠免矣,然二犬安所用乎?」

僧曰:「俱往觀焉。」

乃與休璟偕尋其跡,至後園中,見一人仆地而卒矣,視其頸有血,蓋為物噬者。

又見二犬在大木下,仰視之,見一人袒而匿其上。

休璟驚且詰曰:「汝為誰?」

其人泣而指死者曰:「某與彼,俱賊也。

昨夕偕來,且將致害相國。

蓋遇此二犬,環而且吠,彼遂為噬而死。

某懼,因匿身於此,伺其他去,將逃焉。

迨曉終不去,今即甘死於是矣。」

休璟即召左右,令縛之。

曰:「此罪固當死,然非其心也,蓋受制於人耳。

願釋之。」

休璟命解縛,其賊拜泣而去。

休璟謝其僧曰:「賴吾師,不然,死於二人之手。」

僧曰:「此蓋相國之福也,豈所能為哉?」

休璟有表弟盧軫,在荊門,有術士告之:「君將有災戾,當求一善禳厭者為,庶可矣。」

軫素知其僧,因致書於休璟,請求之。

僧即以書付休璟曰:「事在其中耳。」

及書達荊州,而軫已卒。

其家開視其書,徒見一幅之紙,並無有文字焉。

休璟益奇之。

後數年,其僧遁去,竟不知其所適。

(出《宣室記》)

唐中宗在位時,唐休璟為宰相。

他有個僧人,說什麼事情多數能言中,擅長於降服鬼魔賊盜的方術。

休璟對他很敬重。

一天。

僧人來對休璟說:「相國將要遭受大災禍,而且就在不遠的數月之內。

然而可以驅除。」

休璟非常恐慌,於是求他相救。

僧人說:「我沒有別的辦法,只能獻你一條計策而已,請你按計而行。」

休璟忙道:「全仗師父教誨!」僧人說:「如今天下的郡守,不都是相國任命的嗎?」

「是的。」

「相國應當在那些小官裡面,訪求一個無依無靠、家境貧寒、又有才幹的人,讓他作曹州刺史。

他一定深感相國的恩德,於是就可以指示他辦什麼事情。

等你找到這個人後,請來告訴我。」

休璟又高興又表示感謝,於是遍訪各位親友,終於打聽到一個姓張的,家境十分貧寒,現正在京城充任小官吏。

當天就拜他為贊善大夫。

又過了十天。

便任命他為曹州刺史。

然後召見門僧對他說:「我已遵從師父之計,找到一個姓張的了。

下一步該怎麼辦,你可以教給我嗎?」

門僧說:「張君到曹州郡赴任的時候,應當叫他弄到兩隻狗,要有幾尺高而且是矯健兇猛的。」

休璟點頭應允。

事後,張君蒙受相國特意提拔之恩,卻又不明白他的用意,等到要去赴任的時候,便向休璟辭行,同時致謝道:「我的名聲和身份低微,不為人知,才識又十分粗淺。

相國把我從默默無聞中提拔起來,讓我為大郡之守,由石米之俸而得二千石之祿。

這等於涸轍之魚游進了東海,出窮谷而登雲霄,相國的恩德實在太深厚了。

然而感恩之外,我所憂慮與擔心的是,不知相國這麼做的意圖是什麼。」

休璟道:「為了發揮你的才幹而已,別無他意。

然而常常聽說貴郡有許多良犬,我想要弄到兩隻驕健兇猛不同於平常的。」

張君說:「一定遵囑照辦!」他到曹州郡後,過了幾天,便召集全郡的差吏,對他們說:「我受唐丞相深厚的恩德,從不知名的位置提拔了上來,作了大郡的太守。

如今唐相國跟我要兩隻良犬,能弄到嗎?」

有個差吏說:「我家裡養了一隻狗,品種、長相跟普通狗不同,願意獻出來。」

張君非常高興,他便把狗獻出來了。

狗被送到後,只見它有幾尺高而且很肥壯,胸脯有一尺多寬,神俊非凡,而且很有訓練。

張君說:「相國跟我要的是兩隻,那一隻怎麼辦呢?」

差吏告訴他說:「郡城裡面只有這一隻,其他的都是普通狗。

但在郡城南面十里處有個村莊的一戶人家,也有這麼一隻。

那家人特別愛惜那隻狗,除非老爺親自去,否則是要不來的。」

張君立即命令備車,帶著很多東西去訪問那戶人家,終於弄到了那隻狗。

這隻狗的形狀與差使所獻的那只沒有兩樣,但神采超過那隻。

張君非常滿意,立即派一位親近差使把兩隻狗獻給了休璟。

休璟十分高興,並且驚奇於這兩隻狗的形狀,認為是輕易看不到的,於是召來門僧觀看。

門僧說:「要好好地養著它們,能夠解救相國災禍的,只有這兩隻狗。」

過了十天,門僧又來了,對休璟說:「事情就在今夜,請相國嚴加防範。」

休璟便留下門僧住宿。

這天夜晚,休璟坐在臥室前面的窗下,命令十餘名親兵拿著弓箭侍立在臥榻四周,門僧與休璟在一張床 上。

到了半夜,門僧笑著說:「相國的災禍已經免除了,可以上床 睡覺了。

「休璟大喜,並向門僧致謝,於是撤走了親兵,與門僧上床 就寢。

到天亮時,門僧招呼休璟道:「可以起床 了!」休璟立即起了床 ,跟門僧說:「災禍確實是免除了,然而那兩隻狗有什麼用處呢?」

門僧說:「我們一起看看去。」

說完便與休璟共同去察看蹤跡。

走到後園裡,見一個人趴在地上死了,發現他的脖子上有血,可能是被什麼東西咬的。

又見那兩隻狗正在一棵大樹底下,仰著頭往上看,只見一人明晃晃地躲在樹上。

休璟驚奇地盤問道:「你是誰?」

那人哭泣著指指地上那個死了的說:「我與他都是賊,昨晚上一起到這裡來,想要殺害相國,碰上這兩隻狗,圍著我們直叫喚,結果他被咬死了,我怕也被咬死,所以躲到了這裡,本想等它們走了就逃跑,直到天亮它們也沒走,現在只好死在這裡了。」

休璟立即喚來親兵把他綁了。

門僧勸道:「他的罪過自然應當處死,但這並非出自他的心願,肯定是受別人指使而干的,請把他放了吧。」

休璟命人解開了繩索,那個賊叩頭致謝,哭哭啼啼地走了。

休璟感謝門僧說:「幸虧師父相救,不然,我就死在這兩個人的手下了。」

門僧說:「這全是相國的福份呀,哪是我所能夠救得了呢。」

休璟有個表弟叫盧軫,住在荊門,有位術士告訴他:「你要有災難,應當求一位擅長禳厭之術的人給你驅除,可能會有救的。」

盧軫早就知道表哥家裡有這麼個僧人,便給休璟寫信,請他求求這個僧人。

門僧便把一封信一交一 給休璟,對他說:「你所求的事,就在這裡面。」

等這封信送到荊州時,盧軫已經死了。

他家裡的人打開這封信看時,只見有一張白紙,紙上並沒有文字。

休璟更加以為門僧是位奇人。

過了幾年,這位僧人隱遁而去,不知他究竟去了什麼地方。

儀光禪師

長安青龍寺儀光禪師,本唐室之族也。

父瑯琊王,與越王起兵,伐天後,不克而死。

天後誅其族無遺。

惟禪師方在襁褓,乳母抱而逃之。

其後數歲,天後聞瑯琊王有子在人間,購之愈急。

乳母將至岐州界中,鬻女工以自給。

時禪師年已八歲矣,聰慧出類,狀貌不凡。

乳母恐以貌取而敗,大憂之。

乃求錢為造衣服,又置錢二百於腰下,於桑野中,具告以其本末。

泣而謂曰:「吾養汝已八年矣,亡命無所不至。

今汝已長,而天後之敕訪不止,恐事洩之後,汝與吾俱死。

今汝聰穎過人,可以自立,吾亦從此逝矣。」

乳母因與流涕而決,禪師亦號慟不自勝,方知其所出。

乳母既去,師莫知其所之。

乃行至逆旅,與諸兒戲。

有郡守夫人者,之夫任處,方息於逆旅,見禪師與諸兒戲,狀貌異於人,因憐之。

召而謂曰:「郎家何在?而獨行在此耶?」

師偽答曰:「莊臨於此,有時而戲。」

夫人食之,又賜錢五百。

師雖幼而有識,恐人取其錢,乃盡解衣,置之於腰下。

時日已晚,乃尋小徑,將投村野。

遇一老僧獨行,而呼師曰:「小子,汝今一身,家已破滅,將何所適?」

禪師驚愕佇立,老僧又曰:「出家閒曠,且無憂畏,小子汝欲之乎?」

師曰:「是所願也。」

老僧因攜其手,至桑一陰一下,令禮十方諸佛已,因削其發。

又解衣裝,出袈裟,令服之。

大小稱其體,因教其披著之法。

禪師既披法服,執持收掩,有如舊僧焉。

老僧喜曰:「此一習一 性使之然。」

其僧將行,因指東北曰:「去此數里有伽藍,汝直詣彼,謁寺主雲,我使爾為其弟子也。」

言畢,老僧已亡矣。

方知是聖像也。

師如言趣寺,寺主駭其所以,因留之。

向十年,禪師已洞曉經律,定於禪寂。

遇唐室中興,求瑯琊王后,師方謂寺僧言之,寺僧大駭。

因出詣岐州李使君,師從父也,見之悲喜。

閔捨之於家,欲以狀聞,師固請不可。

使君有女,年與禪師侔,見禪師悅之,願致款曲,師不許。

月餘,會使君夫人出,女盛服多將使者來逼之。

師固拒萬端,終不肯。

師紿曰,身不潔淨,沐浴待命。

女許諾,方令沐湯。

師候女出,因之噤門。

女還排戶,不果入。

自牖窺之,師方持削髮刀,顧而言曰:「以有此根,故為欲逼,今既除此,何逼之為。」

女懼,止之不可。

遂斷其根,棄於地,而師亦氣絕。

戶既閉,不可開,女惶惑不知所出。

俄而府君夫人到,女言其情。

使君令破戶,師已復甦。

命良醫至,以火燒地既赤,苦酒沃之,坐師於燃地,傅以膏,數月疾愈。

使君奏禪師是瑯琊王子。

有敕,命驛置至京,引見慰問,賞賜優給,復以為王。

禪師曰:「父母非命,鄙身殘毀,今還俗為王,不願也。」

中宗降敕,令禪師廣領徒眾,尋山置蘭若,恣聽之。

禪師性好終南山,因居於興法寺。

又於諸谷口,造禪庵蘭若凡數處,或入山數十里。

從者僧俗常數千人,迎候瞻侍,甚於卿相。

禪師既證道果,常先言將來事,是以人益歸之。

開元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無疾而終。

先告弟子以修身護戒之事,言甚切至。

因臥,頭指北方,足指南方,以手承頭,右肋在下,遂亡。

遺命葬於少陵原之南面,鑿原為室而封之。

柩將發,異香芬馥,狀貌一如生焉。

車出城門,忽有白鶴數百,鳴舞於空中,五色彩雲,徘徊覆車,而行數十里。

所封之處,遂建天寶寺,弟子輩留而守之。

(出《紀聞》)

長安青龍寺的儀光禪師,本是唐朝皇室的成員。

其父瑯琊王與越王起兵,討伐則天皇后,未能成功而死亡。

則天皇后誅滅其全家,不允許遺漏一個。

唯獨禪師當時正在襁褓之中,奶媽抱著他跑掉了。

事後幾年,則天皇后聽說瑯琊王有個兒子還活在人間,懸賞捉拿,十分緊急。

奶媽把他帶到岐州境內,靠賣女工維持生活。

當時禪師已經八歲了,天資聰明,出類拔萃,相貌也非常出眾。

奶媽深恐因為相貌特出而敗露。

非常擔憂,便弄錢給他做了套新衣服,又在他腰下放二百個錢,帶他到荒郊野外去,把事情的真實經過都告訴了他。

奶媽一面抽泣一面對他說:「我已養活你八年了,為了逃命無所不至。

如今你已長大,而則天皇后又不住地下令打聽你的下落,我怕事情洩露之後,你與我都得死。

如今你聰明過人,可以自立了,我也要從此消聲匿跡了。」

奶媽便與他流著眼淚告別了,禪師也號啕大哭悲痛不已。

剛剛知道自己的出身,奶媽就離去了,禪師不知道自己該往何處去。

他信步而行。

到了一家客店,便與小孩們一起玩了起來。

有位郡守的夫人要到丈夫任職的地方去,正在這家客店休息,看到禪師與幾個小孩玩,見他相貌不同於常人,便很喜歡他。

夫人招呼他到面前,對他說:「你家住在什麼地方?怎麼一個人走到這裡來了呢?」

禪師撒謊答道:「我們村莊離這裡很近,時常來這裡玩。」

夫人給他東西吃又送給他五百個錢。

禪師雖然年幼卻很有見識,害怕別人拿他的錢,便把衣服解開,都放在腰下了。

天已經晚了,他就沿著小路往前走,想找個村莊投宿。

走著走著,遇見一位老僧一個人趕路。

老僧招呼禪師道:「小子,你現在隻身一人,家已經破滅了,要到什麼地方去?」

禪師吃驚地站下了,老僧又說:「出家為僧悠閒自在,無憂無慮又無所畏懼。

小子,你想出家嗎?」

禪師說:「這正是我的心願。」

老僧便拉著他的手,到了一棵桑樹下面,令他向十方諸佛行完了禮,剃光了他頭髮。

老僧又解開自己的衣服包,取出一領袈裟讓他穿上,見大小正好合體,於是又教給他穿著的方法。

只見禪師執持收掩、熟練自如,有如老僧人一般。

老僧十分歡喜,說:「這是你的一習一 性使你能夠這樣的。」

老僧要走,便指著東北方向說:「離此數里有座寺院,你可直接到那裡去謁見寺主,就說我讓你給他當弟子的。」

說完,老僧已經不見了。

這才知道老僧原來是佛聖的化形。

禪師照他說的到了寺院,寺主聽了他來歷十分驚訝,於是收留了他。

不足十年,禪師便已通曉了佛教的經律,能夠定於禪寂。

李唐皇室中興後,到處尋求瑯琊的後代,禪師這才將自己的身世告訴了同寺的僧人,僧人們聽了大為震驚。

禪師離開寺院到了岐州李使君處,把他當作伯父叔父李太守見到他又悲又喜。

便讓他住在自己家裡,太守要把他的情況奏聞皇上,禪師堅決不同意。

太守有個女兒,年齡與禪師相同,見到禪師後非常喜歡他,願意向他表白心情,禪師沒有答應。

一個多月後,趕上使君夫人外出,女兒便盛妝打扮,打發許多人來逼迫禪師就範。

禪師萬般推辭,始終不肯。

後來他謊稱身上不乾淨,等沐浴完了再從命。

女兒同意了他謊言,就讓他去沐浴。

禪師等女兒出去之後,便在屋裡把門插死了。

女兒回來推門,結果沒有推開,進不去。

從窗戶上窺視時。

見禪師手裡拿著削髮刀,回頭看著她說:「只為有此禍根,招來慾火相逼,如今除掉這個禍根,還逼我作啥。」

女兒見此十分恐懼,又制止不了他。

禪師於是斷其根,棄之於地,而禪師也休克過去了。

門已關得緊緊的,打不開,女兒惶惑不知所措。

一會兒,太守夫人回來了,女兒對她講述了詳情。

太守命人搗碎了房門,禪師已經甦醒過來。

太守又命人請來了良醫。

醫生用火把地燒紅了,澆上了苦酒,把禪師坐在燃燒著的地上,然後給他敷上了藥膏。

幾個月之後痊癒了,使君便奏稟皇上禪師是瑯琊王的兒子。

皇上敕命將禪師通過驛站送到京都,到了京都即被引見慰問,賞賜給他優厚的待遇,又讓他當了王一爺 。

禪師說:「父母死於非命,自己的身體已經殘毀,如今還俗為王,不合自己的心願。」

中宗皇帝於是降旨,數令禪師廣收門徒,選擇名山建造寺廟,所有這些事宜都要聽從禪師的意願。

禪師生性喜愛終南山,於是住進了興法寺。

又在各個谷口建造尼庵寺廟許多處,有的則建造在幾十里的深山裡,跟從禪師的僧人與俗眾常常多達幾千人,其迎候瞻侍之盛況,超過公卿將相。

禪師既已證果得道,常常預言未來的事情,人們因此更樂于歸順於他。

開元二十三年六月二十三日,禪師無病而死。

死前他告誡弟子們關於刻苦修身與維護戒規的事宜,言辭十分懇切。

說完之後便躺倒了,頭向北方,腳向南方,以手托著腦袋,身體右側朝下,躺好之後就死了。

他留下遺囑,讓把他安葬在少陵原的南面。

要在少陵原上挖成墓穴,將遺體封閉在裡面。

送葬的那天,靈柩要出發時,他的遺體散發出濃郁的芳香,相貌與活著的時候一模一樣。

靈車出城門後,突然有幾百隻白鶴,在空中起舞悲鳴,五顏六色的彩雲飄來飄去地遮扶著靈車,這樣走了幾十里。

就在封存禪師遺體的墓地旁邊,建造了一座天寶寺,弟子們住在那裡守護著他。

玄 覽

唐大歷末,禪師玄覽住荊州陟屺寺。

道高有風韻,人不可得而親。

張璪常畫古松於齋壁,符載贊之。

衛象詩之,亦一時三絕也。

悉加堊焉。

人問其故,曰:「無事疥吾壁也。」

僧那即其甥,為寺之患,發瓦探鷇,壞牆熏鼠。

覽未嘗責之。

有弟子義詮,布衣一食。

覽亦不稱之。

或有怪之,乃題詩於竹上曰:「欲知吾道廓,不與物情違。

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

忽一夕,有一梵僧,排戶而進曰:「和尚速作道場。」

覽言:有為之事,吾未常作。」

僧熟視而出,反手闔戶,門扃如舊。

覽笑謂左右曰:「吾將歸矣。」

遂遽浴訖,隱幾而化。

(出《酉一陽一雜俎》)

唐朝大歷末年,禪師玄覽住在荊州的陟屺寺。

道業高又有風韻,人們很難跟他親近。

為了讚揚他的道業和人品,在他住處的牆上,有張垍畫的古松,符載撰寫的贊文,還有衛象題寫的詩。

這三樣東西也算是一時的三絕。

玄覽卻把他們統統塗掉了。

別人問他為什麼要塗掉,他說:「他們這是無緣無故使我牆上生疥瘡。」

僧那是他的外甥,是寺廟裡的一個禍患,不是揭開一房瓦掏家雀,就是刨牆挖洞熏老鼠。

但是玄覽卻從不責備他。

有個弟子叫義詮,穿的是布製衣衫,一天只吃一頓飯,嚴守教規,刻苦修練。

玄覽對他從不稱讚。

有人責怪他,他便在竹竿上題詩道:「欲知吾道廓,不與物情違。

大海縱魚躍,長空任鳥飛。」

一天晚上突然來了個梵僧,推門進屋道:「和尚,速速去作道場!」玄覽說:「凡屬有所作為的事情,我是輕易不做的。」

這位僧人打量他一番就出去了,他反手帶上了房門,但門內的插關卻跟原來插的一樣。

玄覽對身邊的人說:「我要回去(死)了。」

於是急忙洗浴完畢,倚著几案死了。

法 將

長安有講涅槃經僧曰法將,聰明多識,聲名籍甚。

所在日講,僧徒歸之如市。

法將僧到襄一陽一。

襄一陽一有客僧,不持僧法,飲酒食肉,體貌至肥,所與一交一 。

不擇人。

僧徒鄙之。

見法將至,眾僧迎而重之,居處一精一華,盡心接待。

客僧忽持鬥酒及一蒸狘來造法將。

法將方與道俗正開義理,共志心聽之。

客僧逕持酒餚,謂法將曰:「講說勞苦,且止說經,與我共此酒肉。」

法將驚懼,但為推讓。

客僧因坐門下,以手擘狘襄而餐之,舉酒滿引而飲之。

斯須,酒肉皆盡,因登其床 且寢。

既夕,講經僧方誦涅經,醉僧起曰:「善哉妙誦,然我亦嘗誦之。」

因取少草,布西牆下,露坐草中,因講涅槃經,言詞明白,落落可聽。

講僧因輟誦聽之,每至義理深微,常不能解處,聞醉僧誦過經,心自開解。

比天方曙,遂終涅槃經四十卷。

法將生平所疑,一朝散釋都盡。

法將方慶希有,布座禮之,比及舉頭,醉僧已滅。

諸處尋訪,不知所之。

(出《紀聞》)

長安有個講《涅槃經》的僧人叫法將,天資聰明,學識廣博,名聲很大。

他每天講經的時候,僧徒們紛紛前來聽講,就像趕集那樣人多。

法將到了襄一陽一。

襄一陽一有一個客僧,不守佛教的戒規,又喝酒又吃肉,身體很肥胖,與人一交一 際也不選擇對象,什麼人都跟他來往。

僧徒們都很鄙視他。

法將到來時,眾僧隆重歡迎,安排給他最好的住處,熱誠地接待他。

有一天,客僧拿著一鬥酒與一隻蒸熟的小豬,突然闖到法將面前。

法將正在給僧人及幾個沒有出家的教徒講解佛教義理,大家在專心致志地聽講。

客僧明晃晃的舉著酒與菜餚,對法將說:「講說得太勞累了,暫且停止說經。

與我來共同飲酒吃肉。」

法將又驚又怕,一個勁兒地往外推。

客僧便坐在門外台階下面,用手撕開小豬吃了起來,舉起滿滿的酒杯就喝。

不大一會兒,酒與肉全部干進去了。

然後爬上他的床 就睡著了。

到了晚上,法將正在念誦《涅槃經》,喝醉了的客僧起床 說:「善哉善哉!實在是美妙的念誦!然而當年我也曾這麼念誦過。」

他拿一把乾草,鋪在西面牆根下,露天坐在乾草上,也講說起《涅槃經》來,言詞流暢明白,聽得清清楚楚。

法將於是停止了念誦,用心聽他講說,每到義理深奧微妙、自己過去不能理解的地方,聽了他的講說之後,心中頓然領悟。

到天剛亮的時候,客僧講誦完了《涅槃經》四十卷。

法將平時感到疑難的地方,一下子都解釋清楚了。

法將正要讓座行禮,祝賀他稀世少有的本領,但等他抬起頭來時,客僧已經無影無蹤了。

他四處尋訪,不知道他去了什麼地方。

分類:未分類項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太平廣記
卷第一 神仙一卷第二 神仙二卷第三 神仙三卷第四 神仙四卷第五 神仙五卷第六 神仙六卷第七 神仙七卷第八 神仙八卷第九 神仙九卷第十 神仙十卷第十一 神仙十一卷第十二 神仙十二卷第十三 神仙十三卷第十四 神仙十四卷第十五 神仙十五卷第十六 神仙十六卷第十七 神仙十七卷第十八 神仙十八卷第十九 神仙十九卷第二十 神仙二十卷第二十一 神仙二十一卷第二十二 神仙二十二卷第二十三 神仙二十三卷第二十四 神仙二十四卷第二十五 神仙二十五卷第二十六 神仙二十六卷第二十七 神仙二十七卷第二十八 神仙二十八卷第二十九 神仙二十九卷第三十 神仙三十卷第三十一 神仙三十一卷第三十二 神仙三十二卷第三十四 神仙三十四卷第三十五 神仙三十五卷第三十六 神仙三十六卷第三十七 神仙三十七卷第三十八 神仙三十八卷第三十九 神仙三十九卷第四十 神仙四十卷第四十一 神仙四十一卷第四十二 神仙四十二卷第四十三 神仙四十三卷第四十四 神仙四十四卷第四十五 神仙四十五卷第四十六 神仙四十六卷第四十七 神仙四十七卷第四十八 神仙四十八卷第四十九 神仙四十九卷第五十 神仙五十卷第五十一 神仙五十一卷第五十二 神仙五十二卷第五十三 神仙五十三卷第五十四 神仙五十四卷第五十五 神仙五十五卷第五十六 女仙一卷第五十七 女仙二卷第五十八 女仙三卷第五十九 女仙四卷第六十 女仙五卷第六十一 女仙六卷第六十二 女仙七卷第六十三 女仙八卷第六十四 女仙九卷第六十五 女仙十卷第六十六 女仙十一卷第六十七 女仙十二卷第六十八 女仙十三卷第六十九 女仙十四卷第七十 女仙十五卷第七十一 道術一卷第七十二 道術二卷第七十三 道術三卷第七十四 道術四卷第七十五 道術五卷第七十六 方士一卷第七十七 方士二卷第七十八 方士三卷第七十九 方士四卷第八十 方士五卷第八十一 異人一卷第八十二 異人二卷第八十三 異人三卷第八十四 異人四卷第八十五 異人五卷第八十六 異人六卷第八十七 異僧一卷第八十八 異僧二卷第八十九 異僧三卷第九十 異僧四卷第九十一 異僧五卷第九十二 異僧六卷第九十三 異僧七卷第九十四 異僧八卷第九十五 異僧九卷第九十六 異僧十卷第九十七 異僧十一卷第九十八 異僧十二卷第九十九 釋證一卷第一百 釋證二卷第一百一 釋證三卷第一百二 報應一(金剛經)卷第一百三 報應二(金剛經)卷第一百四 報應三(金剛經)卷第一百五 報應四(金剛經)卷第一百六 報應五(金剛經)卷第一百七 報應六(金剛經)卷第一百八 報應七(金剛經)卷第一百九 報應八(法華經)卷第一百一十 報應九(觀音經)卷第一百一十一 報應十(觀音經)卷第一百一十二 報應十一(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三 報應十二(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四 報應十三(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五 報應十四(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六 報應十五(崇經像)卷第一百一十七 報應十六(陰德)卷第一百一十八 報應十七(異類)卷第一百一十九 報應十八(冤報)卷第一百二十 報應十九(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一 報應二十(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二 報應二十一(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三 報應二十二(冤報)卷第一百二十四 報應二十三(冤報)卷第一百二十五 報應二十四(冤報)卷第一百二十六 報應二十五卷第一百二十七 報應二十六卷第一百二十八 報應二十七卷第一百二十九 報應二十八(婢妾)卷第一百三十 報應二十九(婢妾)卷第一百三十一 報應三十(殺生)卷第一百三十二 報應三十一(殺生)卷第一百三十三 報應三十二(殺生)卷第一百三十四 報應三十三(宿業畜生)卷第一百三十五 征應一(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六 征應二(帝王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七 征應三(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八 征應四(人臣休征)卷第一百三十九 征應五(邦國咎徵)卷第一百四十 征應六(邦國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一 征應七(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二 征應八(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三 征應九(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四 征應十(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五 征應十一(人臣咎徵)卷第一百四十六 定數一卷第一百四十七 定數二卷第一百四十八 定數三卷第一百四十九 定數四卷第一百五十 定數五卷第一百五十一 定數六卷第一百五十二 定數七卷第一百五十三 定數八卷第一百五十四 定數九卷第一百五十五 定數十卷第一百五十六 定數十一卷第一百五十七 定數十二卷第一百五十八 定數十三卷第一百五十九 定數十四(婚姻)卷第一百六十 定數十五(婚姻)卷第一百六十一 感應一卷第一百六十二 感應二卷第一百六十三 讖應卷第一百六十四 名賢(諷諫附)卷第一百六十五 廉儉(吝嗇附)卷第一百六十六 氣義一卷第一百六十七 氣義二卷第一百六十八 氣義三卷第一百六十九 知人一卷第一百七十 知人二卷第一百七十一 精察一卷第一百七十二 精察二卷第一百七十三 俊辯一卷第一百七十四 俊辯二(幼敏附)卷第一百七十五 幼敏卷第一百七十六 器量一卷第一百七十七 器量二卷第一百七十八 貢舉一卷第一百七十九 貢舉二卷第一百八十 貢舉三卷第一百八十一 貢舉四卷第一百八十二 貢舉五卷第一百八十三 貢舉六卷第一百八十四 貢舉七(代族附)卷第一百八十五 銓選一卷第一百八十六 銓選二卷第一百八十七 職官卷第一百八十八 權倖卷第一百八十九 將帥一卷第一百九十 將帥二(雜譎智附)卷第一百九十一 驍勇一卷第一百九十二 驍勇二卷第一百九十三 豪俠一卷第一百九十四 豪俠二卷第一百九十五 豪俠三卷第一百九十六 豪俠四卷第一百九十七 博物卷第一百九十八 文章一卷第一百九十九 文章二卷第二百一 才名(好尚附)卷第二百二 儒行(憐才 高逸)卷第二百三 樂一卷第二百四 樂二卷第二百五 樂三卷第二百六 書一卷第二百七 書二卷第二百八 書三卷第二百九 書四卷第二百一十 畫一卷第二百一十一 畫二卷第二百一十二 畫三卷第二百一十三 畫四卷第二百一十四 畫五卷第二百一十五 算術卷第二百一十六 卜筮一卷第二百一十七 卜筮二卷第二百一十八 醫一卷第二百一十九 醫二卷第二百二十 醫三卷第二百二十一 相一卷第二百二十二 相二卷第二百二十三 相三卷第二百二十四 相四卷第二百二十五 伎巧一卷第二百二十六 伎巧二卷第二百二十七 伎巧三(絕藝附)卷第二百二十八 博戲卷第二百二十九 器玩一卷第二百三十 器玩二卷第二百三十一 器玩三卷第二百三十二 器玩四卷第二百三十三 酒(酒量、嗜酒附)卷第二百三十四 食(能食、菲食附)卷第二百三十五 交友卷第二百三十六 奢侈一卷第二百三十七 奢侈二卷第二百三十八 詭詐卷第二百三十九 諂佞一卷第二百四十 諂佞二卷第二百四十一 諂佞三卷第二百四十二 謬誤(遺忘附)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