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白話解》卷一·天人解·奇經部次:【原文】奇經八脈,督、任、沖、帶、十陽十蹺、十陰十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聖心源白話解》卷一·天人解·奇經部次

四聖心源白話解

卷一·天人解·奇經部次

奇經部次

【原文】

奇經八脈,督、任、沖、帶、十陽十蹺、十陰十蹺、十陽十維、十陰十維。

督脈行於身後,起於下極之腧,併入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諸十陽十之綱也。

任脈行於身前,起於中極之下,循腹裡,上關元,入目,絡舌,諸十陰十之領也。

衝脈起於氣沖,並足少十陰十,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諸經之海也。

帶脈起於季脅,回身一周,環腰如帶,諸經之約也。

十陽十蹺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於風池,主左右之十陽十也。

十陰十蹺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十十交十十貫衝脈,主左右之十陰十也。

十陽十維起於諸十陽十會,維絡於身,主一身之表也。

十陰十維起於諸十陰十十十交十十,維絡於身,主一身之裡也。

十陽十蹺、十陽十維者,足太十陽十之別,十陰十蹺、十陰十維者,足少十陰十之別。

凡此八脈者,經脈之絡也。

經脈隆盛,入於絡脈,絡脈滿溢,不拘於經,內溉藏腑,外濡腠理,別道自行,謂之奇經也。

【翻譯】奇經八脈,督脈、任脈、衝脈、帶脈、十陰十維脈、十陽十維脈、十陰十蹺脈、十陽十蹺脈的合稱。

督脈,行於背部正中,其脈多次與手足三十陽十經及十陽十維脈十十交十十會,督脈行於脊裡,上行入腦,並從脊裡分出屬腎,它與腦、脊髓、腎又有密切聯繫,能總督一身之十陽十經,故稱為"十陽十脈之海"。

任脈,行於腹面正中線,其脈多次與手足三十陰十及十陰十維脈十十交十十會,任脈起於胞中,與女子妊十娠有關,故有"任主胞胎"之說。

能總任一身之十陰十經,故稱:「十陰十脈之海」。

衝脈,上至於頭,下至於足,貫穿全身;成為氣血的要衝,能調節十二經氣血故稱「十二經脈之海」,又稱「血海」,同婦女的月十經有關。

帶脈,起於季脅,斜向下行到帶脈十穴十,繞身一周,如腰帶,能約束縱行的諸脈。

十陰十蹺脈起於內踝下照海十穴十,經過內踝後,沿下肢內側上行,經十陰十部,沿腹、胸進入缺盆,再上行,出人迎十穴十之前,經鼻旁,到目內眥,與手足太十陽十經、十陽十蹺脈會合。

主一身十體左右之十陰十。

十陽十蹺脈從外踝下申脈十穴十分出,沿外踝後上行,經腹部,沿胸部後外側,經肩部、頸外側,上挾口角,到達目內眥,與手足太十陽十經、十陰十蹺脈會合,再上行進入髮際,向下到達耳後,與足少十陽十膽經會於項後。

十陽十維脈聯絡各十陽十經,分佈於身十體,主一身的表面。

十陰十維脈起於各個十陰十脈的十十交十十匯,分佈於身十體,主一身的裡面。

十陽十蹺、十陽十維,足太十陽十的別脈,十陰十蹺、十陰十維,足少十陰十的別脈。

{解讀}

督脈便是莊子在《庖丁解牛》篇中所提及「緣督以為經」的督脈,大約相當於西醫所說的中樞神經系統的脊髓神經。

任脈則相當於西醫的自律神經系統與臟腑的關係。

帶脈相當於西醫的腎臟神經系統。

十陽十維、十陰十維則和現代醫學的大腦、小腦與間腦的神經系統有密切的關聯。

十陽十蹺、十陰十蹺相當於西醫的生十殖神經,包括攝護腺與手足等主要神經作用。

唯有衝脈很難說,擴充其量而言,它在中樞神經與自律神經之間並無固定部位和系統的範圍;它由生十殖機能與十睪十丸之間的小神經叢開始,一直經過胃與心臟部分而上衝間腦。

督脈,行於背部正中,其脈多次與手足三十陽十經及十陽十維脈十十交十十會,能總督一身之十陽十經,故稱為"十陽十脈之海"。

督脈行於脊裡,上行入腦,並從脊裡分出屬腎,它與腦、脊髓、腎又有密切聯繫。

經絡包括經脈和絡脈兩部分。

經有路徑的意思,是縱行的幹線。

絡有網絡的意思,是經脈的分支。

在經脈中又分正經和奇經兩大類,是經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經有十二條,叫十二經脈,它與臟腑直接相通。

十二經脈分別循行在體表的一定部位,又與一定的內臟密切聯繫,各條經脈之間又通過絡脈相互溝通,從而使肌體的各個部分聯繫成一個整體。

奇經有八條,它不與臟腑直接相通,是「別道奇行」的經脈。

十二經脈是以十陰十陽十來表明它的屬十性十,凡是與髒相連屬,循行在肢十體內側的經脈叫做十陰十經;凡是與腑相連屬的,循行在肢十體外側的經脈叫做十陽十經。

同時根據內臟的十性十質和循行位置,又分為手三十陰十、手三十陽十、足三十陰十、足三十陽十經。

說明:足三十陰十經的循行在內踝上八寸以下,其位置有所變化,即厥十陰十在前,太十陰十在中線。

足三十陽十經循行於軀幹的分佈部置,十陽十明行於身之前,少十陽十循行於身之側,太十陽十循行於身之後。

十二經脈走向和相互十十交十十接的規律是手的三條十陰十經都是從胸循臂內側走至手,十十交十十接於手三十陽十經,手的三條十陽十經再從手循行臂外側走至頭十十交十十接於足三十陽十經,足的三條十陽十經再從頭循胸、腹、背、脅沿下肢的外側十十交十十接於足三十陰十經,足的三條十陰十經再從足循下肢的內側經腹至胸,復十十交十十於手三十陰十經。

十二經脈的表裡關係是它與臟腑的表裡相合是一致的。

即臟腑之間一十陰十一十陽十、一表一里的關係(如肺和大腸,心和小腸等)是通過經絡來聯繫的。

六條十陰十經與六條十陽十經的表裡關係,除上述走向十十交十十接的聯繫之外,凡是表裡相合的經脈在四肢的循行線,都是在內外兩個側面相對位置。

如肺經在臂內的橈骨側,大腸經在臂外的撓骨側;心經在臂內的尺骨側,小腸經在臂外的尺骨側;心包經在臂內的中線,三焦經在臂外的中線5同時在內臟的循行中,都是互相絡屬的,十陰十經屬髒絡腑。

十陽十經屬腑絡髒。

從而使人十體臟腑、經絡、表裡上下各部,成為彼此相通、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的有機整體。

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是起於中焦,從肺開始而終於肝經,再復由肝上注於肺,如此循環往復,如下文箭頭所示:起於中焦,從手太十陰十肺-->手十陽十明大腸-->足十陽十明胃-->足太十陰十脾-->手少十陰十心-->手太十陽十小腸-->足太十陽十膀十胱-->足少十陰十腎-->手厥十陰十心包-->手少十陽十三焦-->足少十陽十膽-->足厥十陰十肝-->手太十陰十肺。

以上流注次序就是氣血運行在十二經脈中的次序,如此循環往復,周流不息。

失眠的話,則可以多按摩十陽十蹺脈。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聖心源白話解
四聖心源自敘卷一·天人解·陰陽變化卷一·天人解·五行生剋卷一·天人解·臟腑生成卷一·天人解·氣血原本卷一·天人解·精神化生卷一·天人解·形體結聚卷一·天人解·五官開竅卷一·天人解·五氣分主卷一·天人解·五味根原卷一·天人解·五情緣起卷一·天人解·精華滋生卷一·天人解·糟粕傳導卷一·天人解·經脈起止卷一·天人解·奇經部次卷一·天人解·營氣運行卷一·天人解·衛氣出入卷二·六氣解·卷首卷二·六氣解·六氣名目卷二·六氣解·六氣從化卷二·六氣解·六氣偏見卷二·六氣解·本氣衰旺卷二·六氣解·厥陰風木卷二·六氣解·少陽相火卷二·六氣解·少陰君火卷二·六氣解·太陰濕土卷二·六氣解·陽明燥金卷二·六氣解·太陽寒水卷二·六氣解·六氣治法卷三·脈法解·卷首卷三·脈法解·寸口脈法卷三·脈法解·寸口人迎脈法卷三·脈法解·三部九候脈法卷三·脈法解·臟腑脈象卷三·脈法解·四時脈體卷三·脈法解·真髒脈義卷三·脈法解·浮沉大小卷三·脈法解·二十四脈卷四·勞傷解·卷首卷四·勞傷解·中氣卷四·勞傷解·陰陽卷四·勞傷解·陰虛卷四·勞傷解·陽虛卷四·勞傷解·陰脫卷四·勞傷解·陽脫卷四·勞傷解·精神卷四·勞傷解·神驚卷四·勞傷解·精遺卷四·勞傷解·氣血卷四·勞傷解·氣滯卷四·勞傷解·氣積卷四·勞傷解·血瘀卷四·勞傷解·血脫卷四·勞傷解·衄血卷四·勞傷解·吐血卷四·勞傷解·便血卷四·勞傷解·溺血卷五·雜病解上·卷首卷五·雜病解上·鼓脹根原卷五·雜病解上·噎膈根原卷五·雜病解上·反胃根原卷五·雜病解上·消渴根原卷五·雜病解上·癲狂根原卷五·雜病解上·痰飲根原卷五·雜病解上·咳嗽根原卷六·雜病解中·腹痛根原卷六·雜病解中·腰痛根原卷六·雜病解中·奔豚根原卷六·雜病解中·瘕疝根原卷六·雜病解中·積聚根原卷六·雜病解中·蛔蟲根原卷六·雜病解中·便堅根原卷六·雜病解中·洩利根原卷六·雜病解中·痢疾根原卷六·雜病解中·淋瀝根原卷七·雜病解下·中風根原卷七·雜病解下·歷節根原卷七·雜病解下·痙病根原卷七·雜病解下·濕病根原卷七·雜病解下·黃疸根原卷七·雜病解下·暍病根原卷七·雜病解下·霍亂根原卷七·雜病解下·痎瘧根原卷七·雜病解下·傷風根原卷七·雜病解下·齁喘根原卷八·七竅解·卷首卷八·七竅解·耳目根原卷八·七竅解·鼻口根原卷八·七竅解·舌病卷八·七竅解·牙痛卷八·七竅解·咽喉卷八·七竅解·聲音卷八·七竅解·鬚髮卷九·瘡瘍解·卷首卷九·瘡瘍解·癰疽根原卷九·瘡瘍解·瘰癘根原卷九·瘡瘍解·癩風根原卷九·瘡瘍解·痔漏根原卷十婦人解 11.1 經脈根原卷十婦人解 11.2 雜病根原卷十婦人解 11.3 產後根原卷十婦人解 11.4 產後根原後序趙克宣序趙克宜序歐陽兆熊序長沙徐樹銘序長沙黃濟序完顏崇實序吳郡顧復初序江夏彭崧毓序吳縣曹元恆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