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白話解》卷四·勞傷解·吐血:【原文】血斂於肺而降於胃,肺氣能收,則鼻不衄,胃氣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聖心源白話解》卷四·勞傷解·吐血

四聖心源白話解

卷四·勞傷解·吐血

吐血

【原文】

血斂於肺而降於胃,肺氣能收,則鼻不衄,胃氣善降,則口不吐。

肺氣莫收,經絡之血,乃從鼻衄,胃氣莫降,藏腑之血,因自口吐。

因肺氣之斂,亦因胃氣之降,吐衄之證,總以降胃為主。

胃氣不降,原於土濕,土濕之由,原於寒水之旺。

水寒土濕,中氣堙郁,血不流行,故凝瘀而紫黑,蓄積莫容,勢必外脫。

土郁而無下行之路,是以上自口出。

凡嘔吐瘀血,紫黑成塊,皆土敗十陽十虛,中下寒濕之證。

瘀血去後,寒濕愈增,往往食減而不消,飲少而不化。

一旦土崩而十陽十絕,則十性十命傾殞,故大吐瘀血之家,多至於死。

其血色紅鮮者,則緣肺熱,然始因上熱,而究變中寒。

以血藏於肝,而肝木生火,心火之熱,即血中之十溫十氣所化,血去而血中之十溫十氣亡洩,是以大失血後,寒慄而戰搖也。

而其上熱之時,推其中下,亦是寒濕。

蓋君相之火,隨戊土下降,而歸坎水,則上清而下暖;胃土不降,則君相升洩,非戊土之逆,而火何以升!非己土之濕,而胃何以逆!非癸水之寒,而土何以濕!胃逆火洩,升炎於上,而坎十陽十絕根,其腎水必寒,寒水氾濫,其脾土必濕,理自然也。

若夫零星咯吐,見於痰唾之中者,其證稍緩。

以血去非多,則氣洩有限,雖亦中下寒濕,而一時不至困敗。

但一遭庸手,久服清潤,敗其中氣,則亦歸死亡耳。

血證是虛勞大病,半死半生,十僅救五。

而唐後醫書,皆滋十陰十瀉火,今古雷同,百不救一,實可哀也。

【翻譯】血收斂在肺而下降在胃,肺氣能收斂,則鼻不出十血,胃氣下降的好,則口不吐血。

肺氣不能收斂,經絡的血,就從鼻子裡冒出,胃氣不能下降,藏腑的血,就從口裡吐出。

因為肺氣的收斂,也因為胃氣的下降,吐血和鼻出十血的病證,總是以降胃氣為主。

胃氣不下降,原因在於土濕,土濕的原因,源於寒水的旺盛。

水寒土濕,中氣鬱結,血液循環不暢通,所以凝瘀而紫黑色,蓄積不能容納,勢必血液外脫。

土郁而沒有下行的道路,所以上從口出。

凡是嘔吐瘀血,紫黑色並且成塊,都是土敗十陽十虛,中下寒濕的病證。

瘀血下去後,寒濕越發增加,往往食量減少而且不消化,喝水減少而且也不消化。

一旦土崩而十陽十絕,則十性十命立刻沒了,所以大吐瘀血的病人,大多都到了死期。

病人的血色紅鮮的,則緣於肺熱,然而開始是因為上熱,但最後變成中寒。

因為血藏在肝,而肝木生火,心火的熱,即血中的十溫十氣所轉化,血失去並且血中的十溫十氣流失,所以大失血以後,因寒冷而戰慄。

病人在上熱的時候,推論他的中下部,也是寒濕。

君火相火,隨著戊土下降,而歸坎水,則上清而下暖;胃土不降,則君火相火上升洩熱,不是戊土的逆行,火怎麼能夠上升!不是己土的濕,胃氣怎麼能夠逆行!不是癸水的寒,土怎麼能夠濕!胃逆火洩,上升發炎在上,從而坎十陽十斷絕根本,他的腎水必然是寒,寒水氾濫,他的脾土必然濕,道理很自然。

如果零星的咯血吐血,有痰或者唾液中見血的,病人的病證稍微的緩慢一些。

因為血失去的不多,那麼氣洩的有限,雖然也是中下寒濕,但一時不至於困乏衰敗。

但一旦遇到庸醫,長時間的服清潤的藥物,敗了他的中氣,那麼也就歸於死亡了。

吐血證是虛勞的大病,半死半生,十個僅僅可以救過來五個。

從唐朝以後的醫書,都是滋十陰十瀉火,今古雷同,一百個也救不過來一個,實在令人悲哀。

【原文】

靈雨湯

甘草二錢 人參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乾薑三錢 柏葉三錢 丹皮三錢

煎大半杯,十溫十服。

治大吐瘀血者。

吐血之證,中下寒濕,凝瘀上湧,用人參甘草,補中培土,茯苓乾薑,去濕十溫十寒,柏葉清金斂血,丹皮疏木行瘀,自是不易之法,猶當重用半夏,以降胃逆。

血本下行,肺胃既逆,血無下行之路,陳郁腐敗,勢必上湧。

舊血既去,新血又瘀,逆行上竅,遂成熟路。

再投清潤之藥,助其寒濕,中氣敗亡,速之死矣。

若十溫十中燥土,令其十陽十回濕去,復以半夏降逆,使胃氣下行,瘀血既吐,鮮血自不再來。

若下寒甚者,蜀椒附子,亦當大用。

其零星咯吐,紅鮮不凝,雖有上熱,亦非實火。

稍加麥冬貝母,略清肺熱,總以瀉濕培土為主,不可過用苦寒也。

【翻譯】靈雨湯

甘草7克 人參7克 茯苓11克 半夏11克 乾薑11克 柏葉11克 丹皮11克

煎大半杯,十溫十服。

治療大吐瘀血的。

吐血的病證,身十體中下寒濕,血凝瘀從上湧十出,用人參、甘草,補中氣培固中土,茯苓、乾薑,去濕十溫十寒,柏葉清金斂血,丹皮疏木化瘀,自然是不變的方法,還應當重用半夏,以降胃逆。

血本來應該下行,肺、胃既然上逆,血沒有了下行的路,積累鬱積血液腐敗,勢必上湧。

舊血失去,新血又瘀積,逆行上竅,於是成了熟路。

再投入清潤的藥物,加重其寒濕,中氣敗亡,加速死亡了。

如果十溫十脾燥土,使其十陽十回濕去,又用半夏降逆,使胃氣下行,瘀血既然吐出,鮮血自然不再來。

如果下寒嚴重的,蜀椒、附子,也應當加大用量。

病人零星咯血吐血,紅色鮮艷不凝成塊的,雖然有上熱,也不是實火。

稍量的加麥冬、貝母,略微的清肺熱,總是用瀉濕培土為主,不可過用苦寒的藥物。

【原文】

白茅湯

人參二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麥冬(去心)三錢 茅根三錢 芍葯三錢 五味子一錢

煎大半杯,十溫十服。

治零星吐鮮血者。

血之零吐紅鮮者,雖緣土濕胃逆,而肺家不無上熱,瀉濕降逆之中,自宜加清肺之藥。

若相火極旺,則加黃芩而倍芍葯。

仲景三黃瀉心湯,是治相火之極旺者,但此等頗少,未易輕用。

若上熱不敵下寒之劇,當大十溫十水土,清潤諸法,切不可用也。

【翻譯】白茅湯

人參7克 甘草7克 茯苓11克 半夏11克 麥冬(去心)11克 茅根11克 芍葯11克 五味子4克

煎大半杯,十溫十服。

治療零星吐鮮血的。

零星吐血血液紅色鮮艷的,雖然緣於土濕胃逆,但肺不會沒有上熱,瀉濕降逆之中,自然適宜加清肺的藥物。

如果相火極其旺盛,則加黃芩並且加倍的用芍葯。

仲景的三黃瀉心湯,是治相火極其旺盛的,但這樣的情況很少,不可以輕易使用。

如果上熱不敵下寒的劇烈,應當加大十溫十水土的藥物,清潤的各種方法,切不可用。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聖心源白話解
四聖心源自敘卷一·天人解·陰陽變化卷一·天人解·五行生剋卷一·天人解·臟腑生成卷一·天人解·氣血原本卷一·天人解·精神化生卷一·天人解·形體結聚卷一·天人解·五官開竅卷一·天人解·五氣分主卷一·天人解·五味根原卷一·天人解·五情緣起卷一·天人解·精華滋生卷一·天人解·糟粕傳導卷一·天人解·經脈起止卷一·天人解·奇經部次卷一·天人解·營氣運行卷一·天人解·衛氣出入卷二·六氣解·卷首卷二·六氣解·六氣名目卷二·六氣解·六氣從化卷二·六氣解·六氣偏見卷二·六氣解·本氣衰旺卷二·六氣解·厥陰風木卷二·六氣解·少陽相火卷二·六氣解·少陰君火卷二·六氣解·太陰濕土卷二·六氣解·陽明燥金卷二·六氣解·太陽寒水卷二·六氣解·六氣治法卷三·脈法解·卷首卷三·脈法解·寸口脈法卷三·脈法解·寸口人迎脈法卷三·脈法解·三部九候脈法卷三·脈法解·臟腑脈象卷三·脈法解·四時脈體卷三·脈法解·真髒脈義卷三·脈法解·浮沉大小卷三·脈法解·二十四脈卷四·勞傷解·卷首卷四·勞傷解·中氣卷四·勞傷解·陰陽卷四·勞傷解·陰虛卷四·勞傷解·陽虛卷四·勞傷解·陰脫卷四·勞傷解·陽脫卷四·勞傷解·精神卷四·勞傷解·神驚卷四·勞傷解·精遺卷四·勞傷解·氣血卷四·勞傷解·氣滯卷四·勞傷解·氣積卷四·勞傷解·血瘀卷四·勞傷解·血脫卷四·勞傷解·衄血卷四·勞傷解·吐血卷四·勞傷解·便血卷四·勞傷解·溺血卷五·雜病解上·卷首卷五·雜病解上·鼓脹根原卷五·雜病解上·噎膈根原卷五·雜病解上·反胃根原卷五·雜病解上·消渴根原卷五·雜病解上·癲狂根原卷五·雜病解上·痰飲根原卷五·雜病解上·咳嗽根原卷六·雜病解中·腹痛根原卷六·雜病解中·腰痛根原卷六·雜病解中·奔豚根原卷六·雜病解中·瘕疝根原卷六·雜病解中·積聚根原卷六·雜病解中·蛔蟲根原卷六·雜病解中·便堅根原卷六·雜病解中·洩利根原卷六·雜病解中·痢疾根原卷六·雜病解中·淋瀝根原卷七·雜病解下·中風根原卷七·雜病解下·歷節根原卷七·雜病解下·痙病根原卷七·雜病解下·濕病根原卷七·雜病解下·黃疸根原卷七·雜病解下·暍病根原卷七·雜病解下·霍亂根原卷七·雜病解下·痎瘧根原卷七·雜病解下·傷風根原卷七·雜病解下·齁喘根原卷八·七竅解·卷首卷八·七竅解·耳目根原卷八·七竅解·鼻口根原卷八·七竅解·舌病卷八·七竅解·牙痛卷八·七竅解·咽喉卷八·七竅解·聲音卷八·七竅解·鬚髮卷九·瘡瘍解·卷首卷九·瘡瘍解·癰疽根原卷九·瘡瘍解·瘰癘根原卷九·瘡瘍解·癩風根原卷九·瘡瘍解·痔漏根原卷十婦人解 11.1 經脈根原卷十婦人解 11.2 雜病根原卷十婦人解 11.3 產後根原卷十婦人解 11.4 產後根原後序趙克宣序趙克宜序歐陽兆熊序長沙徐樹銘序長沙黃濟序完顏崇實序吳郡顧復初序江夏彭崧毓序吳縣曹元恆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