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白話解》卷五·雜病解上·消渴根原:【原文】消渴者,足厥十陰十之病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聖心源白話解》卷五·雜病解上·消渴根原

四聖心源白話解

卷五·雜病解上·消渴根原

消渴根原

【原文】

消渴者,足厥十陰十之病也。

厥十陰十風木與少十陽十相火,相為表裡,風木之十性十,專欲疏洩,土濕脾陷,乙木遏抑,疏洩不遂,而強欲疏洩,則相火失其蟄藏。

手少十陽十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十陽十膽從相火化氣,手少十陽十陷於膀十胱,故下病淋癃,足少十陽十逆於胸膈,故上病消渴,緣風火合邪,津血耗傷,是以燥渴也。

淋因肝脾之陷,消因膽胃之逆,脾陷而乙木不升,是以病淋,胃逆而甲木不降,是以病消。

脾陷胃逆,二氣不十十交十十,則消病於上而淋十病於下。

但是脾陷,則淋而不消,但是胃逆,則消而不淋。

淋而不消者,水藏而木不能洩也,消而不淋者,木洩而水不能藏也。

木不能洩,則肝氣抑鬱而生熱,膀十胱熱澀,故溲便不通,水不能藏,則腎十陽十洩露而生寒,腎臟寒滑,故水泉不止。

肝木生於腎水而胎心火,火之熱者,木之十溫十氣所化,木之十溫十者,水之十陽十根所發。

水主蟄藏,木主疏洩,木虛則遏抑子氣於母家,故疏洩不行,而病淋澀,木旺則盜洩母氣於子家,故蟄藏失政,而善溲溺。

《素問‧氣厥論》:心移熱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

此上下俱寒,上寒則少飲,下寒則多溲。

飲一溲二,是十精十溺之各半也,是以必死。

《金匱》:男子消渴,小十便反多,飲一鬥,小十便一鬥。

此下寒上熱,下寒則善溲,上熱則善飲。

飲一溲一,是溺多而十精十少也,則猶可治。

渴欲飲水,小十便不利者,是消淋之兼病者也。

【翻譯】消渴,足厥十陰十經的病。

厥十陰十風木與少十陽十相火,互相為表裡,風木的本十性十,特別想疏洩,土濕脾陷,乙木遏抑,疏洩不如意,卻強想疏洩,那麼相火失去他蟄藏的功能。

手少十陽十三焦經以相火主令,足少十陽十膽經跟從相火轉化為氣,手少十陽十下陷於膀十胱,因此下面發病淋十病,足少十陽十上逆於胸膈,所以上面發病為消渴,緣於風和火聚集邪氣,津十液、血液耗傷,所以燥渴。

淋十病是因為肝脾的下陷,消渴是因為膽胃的上逆,脾下陷而乙木不升,所以發淋十病,胃上逆而甲木不降,所以發病消渴。

脾陷胃逆,二氣不十十交十十,於是消渴病在上而淋十病在下。

只是脾下陷,則是淋十病不是消渴,只是胃逆,則是消渴而不是淋十病。

淋十病但不是消渴的,水藏但木不能洩,消渴但不是淋十病的,木能洩但水不能藏。

木不能洩,則是肝氣抑鬱而產生熱,膀十胱熱澀,所以小十便不通,水不能藏,則是腎十陽十洩露而產生寒,腎臟寒滑,所以水象泉那樣不止。

肝木生於腎水而孕育心火,火的熱,木的十溫十氣所化,木十溫十的,水的十陽十根所發。

水主蟄藏,木主疏洩,木虛則遏抑子氣於母家,所以疏洩不通,從而發病淋澀,木旺則盜洩母氣於子家,所以蟄藏失去功能,而產生多小十便的病證。

《素問‧氣厥論》說:心熱移到肺,肺消,肺消的,喝一小十便二,死亡不能治了。

這是上下都寒,上寒則是少喝水,下寒則是多小十便。

喝一小十便二,是十精十和尿各半,所以必死。

《金匱》說:男子消渴,小十便反而多,飲一鬥,小十便一鬥。

這是下寒上熱,下寒則多小十便,上熱則多飲水。

喝一小十便一,是尿多而十精十少,但還可以治。

渴欲飲水,小十便不利的,是消渴淋十病兼而有之的病人。

{解讀}消渴病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病名,是指以多飲、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為主要特徵的綜合病證。

若做化驗檢查其主要特徵為高血糖及尿糖。

主要病變部位在肺、胃、腎,基本病機為十陰十津虧耗,燥十熱偏盛。

【原文】

腎氣丸

地黃二兩八錢 山萸一兩四錢 山藥一兩四錢 丹皮一兩 茯苓一兩 澤瀉一兩 桂枝三錢五分 附子三錢五分

煉蜜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不知,漸加。

【翻譯】腎氣丸

地黃10克 山萸5克 山藥5克 丹皮4克 茯苓4克 澤瀉4克 桂枝13克 附子13克

煉蜜丸梧桐子大,酒下十五丸,一日兩服。

不知,漸加。

【原文】

《金匱》:消渴,飲一鬥,小十便一鬥,上傷燥十熱,下病濕寒,燥十熱在肝肺之經,濕寒在脾腎之髒。

腎氣丸,茯苓澤瀉,瀉濕燥土,地黃丹桂,清風疏木,附子十溫十腎水之寒,薯蕷山萸,斂腎十精十之洩,消渴之神方也。

肝主疏洩,木愈郁而愈疏洩,洩而不通,則小十便不利,洩而失藏,則水泉不止。

腎氣丸能縮小十便之太過,亦利小十便之不通,《金匱》:小十便一斗者主之,小十便不利者亦主之,以其瀉濕而燥土,清風而疏木也。

【翻譯】《金匱》說:消渴,飲一鬥,小十便一鬥,上面傷在燥十熱,下面病在濕寒,燥十熱在肝肺的經上,濕寒在脾腎的髒上。

腎氣丸,茯苓、澤瀉,瀉濕燥土,地黃、丹皮、桂枝,清風疏木,附子十溫十腎水的寒,薯蕷、山萸,收斂腎十精十的洩露,治療消渴的神方。

肝主疏洩,木越鬱積而越疏洩,洩而不通,則是小十便不利,洩而失藏,則是水如泉水不止。

腎氣丸能縮小小十便的太過,也治療小十便的不通,《金匱》說:小十便一斗的起作用,小十便不利也起作用,因為他可以瀉濕而燥土,清風而疏木。

【原文】

豬苓湯

豬苓三錢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滑石(研)三錢 阿膠三錢

煎大半杯,入阿膠,消化,十溫十服。

治上消下淋者。

上渴而下淋者,土濕木郁,而生風燥。

豬茯滑澤,瀉濕燥土,阿膠滋木清風,解渴通淋之良法也。

若木郁不能疏洩,宜加桂枝,以達木氣。

若消淋兼作而發十熱脈浮者,是土濕木郁而感風邪,當以五苓發其汗也。

【翻譯】豬苓湯

豬苓11克 茯苓11克 澤瀉11克 滑石(研)11克 阿膠11克

煎大半杯,入阿膠,消化,十溫十服。

治療上消渴下淋十病的。

上消渴下淋十病的,土濕木郁,從而產生風燥。

豬苓、茯苓滑澤,瀉濕燥土,阿膠滋木清風,是解渴疏通淋十病的良法。

如果木郁不能疏洩,適宜加桂枝,以通達木氣。

如果消渴淋十病同時發作並且發十熱脈浮的,是土濕木郁而感風邪,應當用五苓散發汗。

【原文】

桂附苓烏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桂枝三錢 乾薑三錢 附子三錢 龍骨(鍛,研)三錢 牡蠣(鍛,研)三錢 首烏(蒸)三錢

煎大半杯,十溫十服。

治飲一溲二者。

【翻譯】桂附苓烏湯

茯苓11克 澤瀉11克 桂枝11克 乾薑11克 附子11克 龍骨(鍛,研)11克 牡蠣(鍛,研)11克 首烏(蒸)11克

煎大半杯,十溫十服。

治療飲一便二的。

【原文】

《素問》飲一溲二,水寒土濕,木氣疏洩,宜苓澤,瀉濕燥土,姜附,暖水十溫十中,桂枝首烏,達木榮肝,龍骨牡蠣,斂十精十攝溺。

病之初起,可以救藥,久則不治。

【翻譯】《素問》說飲一小十便二,水寒土濕,木氣疏洩,宜用茯苓、澤瀉,瀉濕燥土,乾薑、附子,暖水十溫十中,桂枝、首烏,通達木強肝,龍骨、牡蠣,收斂十精十和尿。

病剛得的時候,可以救藥,時間長了不能治。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聖心源白話解
四聖心源自敘卷一·天人解·陰陽變化卷一·天人解·五行生剋卷一·天人解·臟腑生成卷一·天人解·氣血原本卷一·天人解·精神化生卷一·天人解·形體結聚卷一·天人解·五官開竅卷一·天人解·五氣分主卷一·天人解·五味根原卷一·天人解·五情緣起卷一·天人解·精華滋生卷一·天人解·糟粕傳導卷一·天人解·經脈起止卷一·天人解·奇經部次卷一·天人解·營氣運行卷一·天人解·衛氣出入卷二·六氣解·卷首卷二·六氣解·六氣名目卷二·六氣解·六氣從化卷二·六氣解·六氣偏見卷二·六氣解·本氣衰旺卷二·六氣解·厥陰風木卷二·六氣解·少陽相火卷二·六氣解·少陰君火卷二·六氣解·太陰濕土卷二·六氣解·陽明燥金卷二·六氣解·太陽寒水卷二·六氣解·六氣治法卷三·脈法解·卷首卷三·脈法解·寸口脈法卷三·脈法解·寸口人迎脈法卷三·脈法解·三部九候脈法卷三·脈法解·臟腑脈象卷三·脈法解·四時脈體卷三·脈法解·真髒脈義卷三·脈法解·浮沉大小卷三·脈法解·二十四脈卷四·勞傷解·卷首卷四·勞傷解·中氣卷四·勞傷解·陰陽卷四·勞傷解·陰虛卷四·勞傷解·陽虛卷四·勞傷解·陰脫卷四·勞傷解·陽脫卷四·勞傷解·精神卷四·勞傷解·神驚卷四·勞傷解·精遺卷四·勞傷解·氣血卷四·勞傷解·氣滯卷四·勞傷解·氣積卷四·勞傷解·血瘀卷四·勞傷解·血脫卷四·勞傷解·衄血卷四·勞傷解·吐血卷四·勞傷解·便血卷四·勞傷解·溺血卷五·雜病解上·卷首卷五·雜病解上·鼓脹根原卷五·雜病解上·噎膈根原卷五·雜病解上·反胃根原卷五·雜病解上·消渴根原卷五·雜病解上·癲狂根原卷五·雜病解上·痰飲根原卷五·雜病解上·咳嗽根原卷六·雜病解中·腹痛根原卷六·雜病解中·腰痛根原卷六·雜病解中·奔豚根原卷六·雜病解中·瘕疝根原卷六·雜病解中·積聚根原卷六·雜病解中·蛔蟲根原卷六·雜病解中·便堅根原卷六·雜病解中·洩利根原卷六·雜病解中·痢疾根原卷六·雜病解中·淋瀝根原卷七·雜病解下·中風根原卷七·雜病解下·歷節根原卷七·雜病解下·痙病根原卷七·雜病解下·濕病根原卷七·雜病解下·黃疸根原卷七·雜病解下·暍病根原卷七·雜病解下·霍亂根原卷七·雜病解下·痎瘧根原卷七·雜病解下·傷風根原卷七·雜病解下·齁喘根原卷八·七竅解·卷首卷八·七竅解·耳目根原卷八·七竅解·鼻口根原卷八·七竅解·舌病卷八·七竅解·牙痛卷八·七竅解·咽喉卷八·七竅解·聲音卷八·七竅解·鬚髮卷九·瘡瘍解·卷首卷九·瘡瘍解·癰疽根原卷九·瘡瘍解·瘰癘根原卷九·瘡瘍解·癩風根原卷九·瘡瘍解·痔漏根原卷十婦人解 11.1 經脈根原卷十婦人解 11.2 雜病根原卷十婦人解 11.3 產後根原卷十婦人解 11.4 產後根原後序趙克宣序趙克宜序歐陽兆熊序長沙徐樹銘序長沙黃濟序完顏崇實序吳郡顧復初序江夏彭崧毓序吳縣曹元恆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