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白話解》卷六·雜病解中·腹痛根原:【原文】腹痛者,土濕而木賊之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聖心源白話解》卷六·雜病解中·腹痛根原

四聖心源白話解

卷六·雜病解中·腹痛根原

卷六雜病解中腹痛根原

【原文】

腹痛者,土濕而木賊之也。

乙木升於己土,甲木降於戊土,肝脾左旋,膽胃右轉,土氣回運而木氣條達,故不痛也。

水寒土濕,脾氣陷而胃氣逆,肝膽郁遏,是以痛作。

蓋乙木上升,是為枝葉,甲木下降,是為根本。

脾陷則乙木之枝葉不能上發,橫塞地下,而克己土,故痛在少腹;胃逆則甲木之根本不能下培,盤郁地上,而克戊土,故痛在心胸。

肝膽之經,旁循脅肋,左右並行,而三十陽十之病,則外歸於經,三十陰十之病,則內歸於髒。

以十陰十盛於內而十陽十盛於外,故痛在藏腑者,厥十陰十之邪,痛在脅肋者,少十陽十之邪也。

至於中氣頹敗,木邪內侵,則不上不下,非左非右,而痛在當臍,更為劇也。

此其中間,有木郁而生風熱者。

肝以風木主令,膽從相火化氣,下痛者,風多而熱少,上痛者,熱多而風少,而究其根原,總屬濕寒。

若有水谷停瘀,當以十溫十藥下之,仲景大黃附子湯,最善之制也。

若宿物留滯,而生鬱熱,則厚樸七物湯,是良法也。

如其瘀血堙塞,氣道梗阻,而生痛者,則以破結行瘀之品利之,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湯,酌其寒熱而選用焉。

若無宿物,法宜培土疏木,十溫十寒去濕之劑,大建中,附子粳米,烏頭石脂三方,實諸痛證之準繩也。

【翻譯】腹痛的,土濕而木賊克土。

乙木升於己土,甲木降於戊土,肝脾左旋,膽胃右轉,土氣回運而木氣條理通達,所以不痛。

水寒土濕,脾氣下陷而胃氣上逆,肝膽郁遏,所以痛發作。

乙木上升,這是枝葉,甲木下降,這是根本。

脾下陷則乙木的枝葉不能向上生發,橫塞地下,而克己土,所以痛在小腹;胃上逆則甲木的根本不能向下培養,盤郁地上,而克戊土,所以痛在心胸。

肝膽的經,兩旁沿著脅肋,左右並行,而三十陽十經的病,則外歸於經,三十陰十經的病,則內歸於髒。

因為十陰十盛於內而十陽十盛於外,所以痛在藏腑的,厥十陰十經的邪氣,痛在脅肋的,少十陽十經的邪氣。

至於中氣頹敗,木邪內侵,則不上不下,非左非右,而痛在當中的肚十臍,更為劇烈。

這病發在身十體的中間,有木郁而生風熱的。

肝以風木主令,膽從相火化氣,下痛的,風多而熱少,上痛的,熱多而風少,而究其根原,總屬濕寒。

如果有水谷停瘀,應當用十溫十藥下之,仲景的大黃附子湯,是最好的治療法子。

如果過夜的東西留滯,而生鬱熱,則用厚樸七物湯,是良法。

如果病人瘀血堵塞,氣道梗阻,而產生痛的,則用破結行瘀的藥品利之,桂枝茯苓丸,下瘀血湯,斟酌病人的寒熱而選用。

如果沒有過夜的東西,治療方法適宜於培土疏木,十溫十寒去濕的藥物,大建中,附子粳米,烏頭石脂三個方子,實在是各種痛證的準繩。

【原文】

姜苓桂枝湯

桂枝三錢 芍葯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乾薑三錢

煎大半杯,十溫十服。

治脾肝下陷,痛在少腹者。

【原文】

柴十胡十桂枝鱉甲湯

柴十胡十三錢 鱉甲(醋炙)三錢 甘草二錢 桂枝三錢 半夏三錢 芍葯三錢 茯苓三錢

煎大半杯,十溫十服。

治胃膽上逆,痛在心胸者。

胃寒,加乾薑、川椒、附子。

【翻譯】姜苓桂枝湯

桂枝11克 芍葯11克 甘草7克 茯苓11克 乾薑11克

煎大半杯,十溫十服。

治療脾肝下陷,痛在小腹的病。

【翻譯】柴十胡十桂枝鱉甲湯

柴十胡十11克 鱉甲(醋炙)11克 甘草二錢 桂枝11克 半夏11克 芍葯11克 茯苓11克

煎大半杯,十溫十服。

治療胃膽上逆,痛在心胸的。

胃寒,加乾薑、川椒、附子。

【原文】

凡心腹疼痛,率因水寒土濕,木氣鬱沖所致。

心腹痛劇欲死,四肢冰冷,唇口指甲青白者,宜姜椒附桂,驅寒邪而達木郁,必重用苓甘,瀉濕培土,而緩其迫急,其痛自止。

肝以風木主令,膽從相火化氣,其間木郁風動,火鬱熱發,亦往往而有,而推其脾腎,無不濕寒之理,即有風熱兼作,用芍葯柴芩,以瀉肝膽,而脾腎之藥,必宜十溫十燥,此定法也。

肝主藏血,風動血耗,乙木枯槁,生意不遂,鬱怒而賊脾土,則生疼痛。

若血枯木燥,宜芍葯阿膠歸地首烏之類,以滋風木。

木榮風退,即當減去,不可肆用,以敗土氣。

血鬱痛作,或內在藏腑,或外在經絡,其證肌膚甲錯,兩目黯黑,多怒而善忘。

以肝竅於目,主藏血而華色,血瘀不能外華,故皮膚粗澀而黑黯也。

宜用丹皮桃仁,破其瘀血。

若癥結難開,加蟅蟲虻蟲之類行之。

尋常血瘀,五靈脂、山羊血,功力亦良。

飲食停滯,土困木郁,以致作痛,用仲景十溫十下之法,大黃姜附,瀉其食水。

劇者,稍加巴霜一二厘,擴清陳宿,功效最捷。

一切宿物壅阻,並宜此法。

【翻譯】凡是心腹疼痛,大都是因水寒土濕,木氣鬱沖所致。

心腹痛劇烈欲死,四肢冰冷,唇口指甲青白的,適宜用大姜、川椒、附子、桂枝,驅寒邪而通達木郁,必重用茯苓、甘草,瀉濕培土,而減緩危急,病人的痛自然止住了。

肝以風木主令,膽隨從相火化氣,其間木郁風動,火鬱熱發,也經常的有,而推論到脾腎,沒有不濕寒的道理,即有風熱同時發作,用芍葯、柴芩,以瀉肝膽,而脾腎的藥,必宜十溫十燥,這是定法。

肝主藏血,風動血耗,乙木枯槁,生長意願不旺盛,鬱怒而賊克脾土,則產生疼痛。

如果血枯木燥,宜用芍葯、阿膠、當歸、熟地、首烏之類,以滋養風木。

木榮風退,應當立即減去,不可任意使用,以免衰敗土氣。

血鬱痛發作,或內在藏腑,或外在經絡,其病證皮膚枯燥如鱗甲十十交十十錯之狀,兩目黯黑,多怒而善忘。

因為肝開竅於目,主藏血而華色,血瘀不能外華,所以皮膚粗澀而黑黯。

宜用丹皮、桃仁,破其瘀血。

如果癥結難破開,加蟅蟲、虻蟲之類行之。

尋常的血瘀,五靈脂、山羊血,功力也很好。

飲食停滯,土困木郁,以致發作疼痛,用仲景十溫十下的方法,大黃、大姜、附子,瀉其食水。

嚴重的,稍加巴豆霜一二厘,擴清陳宿,功效最快捷。

一切宿物堵塞,一併適宜這個方法。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聖心源白話解
四聖心源自敘卷一·天人解·陰陽變化卷一·天人解·五行生剋卷一·天人解·臟腑生成卷一·天人解·氣血原本卷一·天人解·精神化生卷一·天人解·形體結聚卷一·天人解·五官開竅卷一·天人解·五氣分主卷一·天人解·五味根原卷一·天人解·五情緣起卷一·天人解·精華滋生卷一·天人解·糟粕傳導卷一·天人解·經脈起止卷一·天人解·奇經部次卷一·天人解·營氣運行卷一·天人解·衛氣出入卷二·六氣解·卷首卷二·六氣解·六氣名目卷二·六氣解·六氣從化卷二·六氣解·六氣偏見卷二·六氣解·本氣衰旺卷二·六氣解·厥陰風木卷二·六氣解·少陽相火卷二·六氣解·少陰君火卷二·六氣解·太陰濕土卷二·六氣解·陽明燥金卷二·六氣解·太陽寒水卷二·六氣解·六氣治法卷三·脈法解·卷首卷三·脈法解·寸口脈法卷三·脈法解·寸口人迎脈法卷三·脈法解·三部九候脈法卷三·脈法解·臟腑脈象卷三·脈法解·四時脈體卷三·脈法解·真髒脈義卷三·脈法解·浮沉大小卷三·脈法解·二十四脈卷四·勞傷解·卷首卷四·勞傷解·中氣卷四·勞傷解·陰陽卷四·勞傷解·陰虛卷四·勞傷解·陽虛卷四·勞傷解·陰脫卷四·勞傷解·陽脫卷四·勞傷解·精神卷四·勞傷解·神驚卷四·勞傷解·精遺卷四·勞傷解·氣血卷四·勞傷解·氣滯卷四·勞傷解·氣積卷四·勞傷解·血瘀卷四·勞傷解·血脫卷四·勞傷解·衄血卷四·勞傷解·吐血卷四·勞傷解·便血卷四·勞傷解·溺血卷五·雜病解上·卷首卷五·雜病解上·鼓脹根原卷五·雜病解上·噎膈根原卷五·雜病解上·反胃根原卷五·雜病解上·消渴根原卷五·雜病解上·癲狂根原卷五·雜病解上·痰飲根原卷五·雜病解上·咳嗽根原卷六·雜病解中·腹痛根原卷六·雜病解中·腰痛根原卷六·雜病解中·奔豚根原卷六·雜病解中·瘕疝根原卷六·雜病解中·積聚根原卷六·雜病解中·蛔蟲根原卷六·雜病解中·便堅根原卷六·雜病解中·洩利根原卷六·雜病解中·痢疾根原卷六·雜病解中·淋瀝根原卷七·雜病解下·中風根原卷七·雜病解下·歷節根原卷七·雜病解下·痙病根原卷七·雜病解下·濕病根原卷七·雜病解下·黃疸根原卷七·雜病解下·暍病根原卷七·雜病解下·霍亂根原卷七·雜病解下·痎瘧根原卷七·雜病解下·傷風根原卷七·雜病解下·齁喘根原卷八·七竅解·卷首卷八·七竅解·耳目根原卷八·七竅解·鼻口根原卷八·七竅解·舌病卷八·七竅解·牙痛卷八·七竅解·咽喉卷八·七竅解·聲音卷八·七竅解·鬚髮卷九·瘡瘍解·卷首卷九·瘡瘍解·癰疽根原卷九·瘡瘍解·瘰癘根原卷九·瘡瘍解·癩風根原卷九·瘡瘍解·痔漏根原卷十婦人解 11.1 經脈根原卷十婦人解 11.2 雜病根原卷十婦人解 11.3 產後根原卷十婦人解 11.4 產後根原後序趙克宣序趙克宜序歐陽兆熊序長沙徐樹銘序長沙黃濟序完顏崇實序吳郡顧復初序江夏彭崧毓序吳縣曹元恆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