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白話解》卷一·天人解·形體結聚:【原文】肝主筋,其榮爪,心主脈,其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聖心源白話解》卷一·天人解·形體結聚

四聖心源白話解

卷一·天人解·形體結聚

形體結聚

【原文】

肝主筋,其榮爪,心主脈,其榮色,脾主肉,其榮唇,肺主皮,其榮十毛十,腎主骨,其榮發。

凡人之身,骨以立其體干,筋以束其關節,脈以通其榮衛,肉以培其部分,皮以固其肌膚。

【翻譯】肝主筋,他的旺盛顯示在指甲上;心氣主絡脈,他的旺盛顯示在臉色;脾主肌肉,他的旺盛顯示在嘴唇;肺主皮膚,他的旺盛顯示在十毛十;髓骨是腎氣所主,他的旺盛顯示在頭髮。

人的身十體,髓骨支撐身十體,筋膜約束關節,百脈調通營衛,肌肉增添所處之位,皮十毛十穩固肌膚。

{解讀}肝主筋,筋的活動有賴於肝血的滋養。

肝血不足,不能濡養於目,則兩目乾澀昏花,或為夜盲;若失於對筋脈的濡養,則筋脈拘急,肢十體麻木,屈伸不利等。

肝血充足,則指甲紅十潤、堅韌;肝血不足,則爪甲枯槁、軟薄,或凹陷變形。

肝主筋,我們身十體當中所有筋的方面,比如說我們的手握不起來,握力出問題了,所謂筋是指彈十性十,當人十體當中的彈十性十出問題,全是肝出問題,而肝這個筋的彈十性十沒有了,又是由誰出問題呢,是血出的問題,是血不能夠柔潤這條筋了,這樣就出問題了。

心主血,血行脈中,心與脈密切相連,脈是血液運行的通道,心有推動血液在脈管中運行以營養全身的功能。

這種功能是由心氣的作用來實現的。

心氣的盛衰,可以從血脈的改變反映出來,若心氣旺盛,血脈充盈,則脈搏和緩有力。

若心氣不足,心血虧少,則脈細弱或節律不整。

若心血瘀阻則脈澀不暢或結代等。

皮十毛十者,肺金之所生也,肺氣盛則皮十毛十緻密而潤澤。

肌肉者,脾土之所生也,脾氣盛則肌肉豐滿而充實。

脈絡者,心火之所生也,心氣盛則脈絡疏通而條達。

筋膜者,肝木之所生也,肝氣盛則筋膜滋榮而和暢。

髓骨者,腎水之所生也,腎氣盛則髓骨堅凝而輕利。

五氣皆備,身十體就形成並且功能完備了。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聖心源白話解
四聖心源自敘卷一·天人解·陰陽變化卷一·天人解·五行生剋卷一·天人解·臟腑生成卷一·天人解·氣血原本卷一·天人解·精神化生卷一·天人解·形體結聚卷一·天人解·五官開竅卷一·天人解·五氣分主卷一·天人解·五味根原卷一·天人解·五情緣起卷一·天人解·精華滋生卷一·天人解·糟粕傳導卷一·天人解·經脈起止卷一·天人解·奇經部次卷一·天人解·營氣運行卷一·天人解·衛氣出入卷二·六氣解·卷首卷二·六氣解·六氣名目卷二·六氣解·六氣從化卷二·六氣解·六氣偏見卷二·六氣解·本氣衰旺卷二·六氣解·厥陰風木卷二·六氣解·少陽相火卷二·六氣解·少陰君火卷二·六氣解·太陰濕土卷二·六氣解·陽明燥金卷二·六氣解·太陽寒水卷二·六氣解·六氣治法卷三·脈法解·卷首卷三·脈法解·寸口脈法卷三·脈法解·寸口人迎脈法卷三·脈法解·三部九候脈法卷三·脈法解·臟腑脈象卷三·脈法解·四時脈體卷三·脈法解·真髒脈義卷三·脈法解·浮沉大小卷三·脈法解·二十四脈卷四·勞傷解·卷首卷四·勞傷解·中氣卷四·勞傷解·陰陽卷四·勞傷解·陰虛卷四·勞傷解·陽虛卷四·勞傷解·陰脫卷四·勞傷解·陽脫卷四·勞傷解·精神卷四·勞傷解·神驚卷四·勞傷解·精遺卷四·勞傷解·氣血卷四·勞傷解·氣滯卷四·勞傷解·氣積卷四·勞傷解·血瘀卷四·勞傷解·血脫卷四·勞傷解·衄血卷四·勞傷解·吐血卷四·勞傷解·便血卷四·勞傷解·溺血卷五·雜病解上·卷首卷五·雜病解上·鼓脹根原卷五·雜病解上·噎膈根原卷五·雜病解上·反胃根原卷五·雜病解上·消渴根原卷五·雜病解上·癲狂根原卷五·雜病解上·痰飲根原卷五·雜病解上·咳嗽根原卷六·雜病解中·腹痛根原卷六·雜病解中·腰痛根原卷六·雜病解中·奔豚根原卷六·雜病解中·瘕疝根原卷六·雜病解中·積聚根原卷六·雜病解中·蛔蟲根原卷六·雜病解中·便堅根原卷六·雜病解中·洩利根原卷六·雜病解中·痢疾根原卷六·雜病解中·淋瀝根原卷七·雜病解下·中風根原卷七·雜病解下·歷節根原卷七·雜病解下·痙病根原卷七·雜病解下·濕病根原卷七·雜病解下·黃疸根原卷七·雜病解下·暍病根原卷七·雜病解下·霍亂根原卷七·雜病解下·痎瘧根原卷七·雜病解下·傷風根原卷七·雜病解下·齁喘根原卷八·七竅解·卷首卷八·七竅解·耳目根原卷八·七竅解·鼻口根原卷八·七竅解·舌病卷八·七竅解·牙痛卷八·七竅解·咽喉卷八·七竅解·聲音卷八·七竅解·鬚髮卷九·瘡瘍解·卷首卷九·瘡瘍解·癰疽根原卷九·瘡瘍解·瘰癘根原卷九·瘡瘍解·癩風根原卷九·瘡瘍解·痔漏根原卷十婦人解 11.1 經脈根原卷十婦人解 11.2 雜病根原卷十婦人解 11.3 產後根原卷十婦人解 11.4 產後根原後序趙克宣序趙克宜序歐陽兆熊序長沙徐樹銘序長沙黃濟序完顏崇實序吳郡顧復初序江夏彭崧毓序吳縣曹元恆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