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白話解》卷九·瘡瘍解·痔漏根原:【原文】痔漏者,手太十陽十之病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聖心源白話解》卷九·瘡瘍解·痔漏根原

四聖心源白話解

卷九·瘡瘍解·痔漏根原

痔漏根原

【原文】

痔漏者,手太十陽十之病也。

手之三十陽十,自手走頭,足之三十陽十,自頭走足。

手三十陽十之走頭者,清十陽十之上升也,足三十陽十之走足者,濁十陰十之下降也。

足三十陽十病則上逆而不降,手三十陽十病則下陷而不升。

《素問‧氣厥論》:小腸移熱於大腸,為必慮瘕,為沉痔。

五行之理,升極必降,降極必升,升則十陰十化為十陽十,降則十陽十化為十陰十。

水本潤下,足少十陰十以癸水而化君火者,降極則升也,火本炎上,手太十陽十以丙火而化寒水者,升極則降也。

手太十陽十病則丙火下陷,不上升而化寒水,是以小腸有熱。

五臟六腑,病則傳其所勝,以丙火而化庚金,是以移熱於大腸。

魄門處大腸之末,丙火傳金,陷於至下之地,是以痔生於十肛十也。

然病在於二腸,而究其根原,實因於脾。

《素問‧生氣通天論》: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

以過飽傷脾,脾氣困敗,不能消磨,水谷莫化,下趨二腸,而為洩利,洩則脾與二腸俱陷,丙火陷於十肛十門,此痔病所由生也。

氣統於肺,而肺氣之降者,胃土之右轉也,血藏於肝,而肝血之升者,脾土之左旋也。

凡經絡藏腑之氣,皆受於肺,凡經絡藏腑之血,皆受於肝,戊土一降,而諸氣皆降,己土一升,則諸血皆升。

脾土濕陷,則肝木下郁,而血不上行,故脫失於大便,凝則為慮瘕,流則為沉痔。

沉慮者,皆肝血之下陷,無二理也。

《靈樞‧邪氣藏腑病形》:腎脈微澀,為不月,沉痔,血流於後,則為沉痔,血凝於前,則為不月,不月即慮瘕也。

《金匱》: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痔與下重便血,皆丙火之下陷。

火衰而陷者,則下重便血而不痔,火未衰而陷者,則下重便血而痔生。

要之,痔家熱在魄門,而脾與小腸,無不寒濕。

緣丙火不虛則不陷,陷則下熱而中寒。

丙火上升而化寒水者,常也,下陷而不化寒水,是以生熱。

陷而不升,故熱在魄門而不在腸胃也。

此病一成,凡遇中氣寒郁,則火陷而痔發。

無論其平日,即其痔發十肛十熱之時,皆其寒濕內作之會,而醫工不知也。

經十血陷流,十習十為熟路,歲久年深,時常滴漏,則為漏病,譬如器漏而水洩也。

【翻譯】痔漏,手太十陽十經的病。

手的三十陽十經,從手走到頭,足的三十陽十經,從頭走到足。

手三十陽十之所以走頭,是清十陽十之氣上升,足三十陽十之所以走足,濁十陰十之氣下降。

足三十陽十病則上逆而不降,手三十陽十病則下陷而不升。

《素問‧氣厥論》說:小腸的熱轉移到大腸,必然有很多的血積,為經久不愈的痔瘡。

五行的道理,升到極限必然下降,降到極限必然上升,升則十陰十化為十陽十,降則十陽十化為十陰十。

水本潤下,足少十陰十以癸水而化君火,降極則升,火本炎上,手太十陽十以丙火而化寒水,升極則降。

手太十陽十病則丙火下陷,不上升而化寒水,所以小腸有熱。

五臟六腑,病則傳其所勝,以丙火而化庚金,所以移熱到大腸。

魄門處在大腸之末,丙火傳金,陷於至下之地,所以痔生於十肛十門。

雖然病在於大腸小腸,但探究根原,實際原因在脾。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痢疾所致的便血)為痔。

因為過飽傷脾,脾氣困敗,不能消磨,水谷不能消化,下到二腸,變為洩利,洩則脾與二腸俱陷,丙火陷於十肛十門,這是痔病所產生的原因。

氣統於肺,而肺氣是下降,胃土是右轉,血藏於肝,而肝血是上升,脾土是左旋。

凡經絡藏腑的氣,都來源於肺,凡經絡藏腑的血,都來源於肝,戊土一降,而諸氣皆降,己土一升,則諸血皆升。

脾土濕陷,則肝木下郁,而血不上行,所以脫失於大便,凝則為慮瘕(結塊),流則為沉痔。

沉慮,都是肝血的下陷,沒有別的道理。

《靈樞‧邪氣藏腑病形》說:腎脈微澀,為不月(指經閉,或月十經不按月來十潮),沉痔,血流於後,則為沉痔,血凝於前,則為不月,不月即慮瘕。

《金匱》說:小腸有寒的,其人下重便血,有熱的,必然有痔,痔與下重便血,都是丙火的下陷。

火衰而陷的,則是下重便血而不痔,火未衰而陷的,則下重便血而痔生。

總之,痔病熱在魄門,而脾與小腸,沒有不寒濕的。

緣於丙火不虛則不陷,陷則下熱而中寒。

丙火上升而化寒水的,正常的現象,下陷而不化寒水,所以生熱。

陷而不升,所以熱在魄門而不在腸胃。

此病一旦形成,凡是遇中氣寒郁,則火陷而痔發。

無論其平日,即其痔發十肛十熱之時,都是寒濕內部發作的機會,但庸醫不知道。

經十血陷流,十習十慣了成為了熟路,歲久年深,時常滴漏,則為漏病,譬如器漏而水洩。

【原文】

茯苓石脂湯

茯苓三錢 丹皮三錢 桂枝三錢 芍葯四錢 甘草二錢 乾薑(炒)二錢 赤石脂三錢 升麻一錢,煎大半杯,十溫十服。

治痔漏腫痛下血者。

十肛十熱,加黃連。

木燥,加阿膠。

【翻譯】茯苓石脂湯

茯苓11克 丹皮11克 桂枝11克 芍葯15克 甘草7克 乾薑(炒)7克 赤石脂11克 升麻4克,煎大半杯,十溫十服。

治痔漏腫痛下血的病。

十肛十熱,加黃連。

木燥,加阿膠。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聖心源白話解
四聖心源自敘卷一·天人解·陰陽變化卷一·天人解·五行生剋卷一·天人解·臟腑生成卷一·天人解·氣血原本卷一·天人解·精神化生卷一·天人解·形體結聚卷一·天人解·五官開竅卷一·天人解·五氣分主卷一·天人解·五味根原卷一·天人解·五情緣起卷一·天人解·精華滋生卷一·天人解·糟粕傳導卷一·天人解·經脈起止卷一·天人解·奇經部次卷一·天人解·營氣運行卷一·天人解·衛氣出入卷二·六氣解·卷首卷二·六氣解·六氣名目卷二·六氣解·六氣從化卷二·六氣解·六氣偏見卷二·六氣解·本氣衰旺卷二·六氣解·厥陰風木卷二·六氣解·少陽相火卷二·六氣解·少陰君火卷二·六氣解·太陰濕土卷二·六氣解·陽明燥金卷二·六氣解·太陽寒水卷二·六氣解·六氣治法卷三·脈法解·卷首卷三·脈法解·寸口脈法卷三·脈法解·寸口人迎脈法卷三·脈法解·三部九候脈法卷三·脈法解·臟腑脈象卷三·脈法解·四時脈體卷三·脈法解·真髒脈義卷三·脈法解·浮沉大小卷三·脈法解·二十四脈卷四·勞傷解·卷首卷四·勞傷解·中氣卷四·勞傷解·陰陽卷四·勞傷解·陰虛卷四·勞傷解·陽虛卷四·勞傷解·陰脫卷四·勞傷解·陽脫卷四·勞傷解·精神卷四·勞傷解·神驚卷四·勞傷解·精遺卷四·勞傷解·氣血卷四·勞傷解·氣滯卷四·勞傷解·氣積卷四·勞傷解·血瘀卷四·勞傷解·血脫卷四·勞傷解·衄血卷四·勞傷解·吐血卷四·勞傷解·便血卷四·勞傷解·溺血卷五·雜病解上·卷首卷五·雜病解上·鼓脹根原卷五·雜病解上·噎膈根原卷五·雜病解上·反胃根原卷五·雜病解上·消渴根原卷五·雜病解上·癲狂根原卷五·雜病解上·痰飲根原卷五·雜病解上·咳嗽根原卷六·雜病解中·腹痛根原卷六·雜病解中·腰痛根原卷六·雜病解中·奔豚根原卷六·雜病解中·瘕疝根原卷六·雜病解中·積聚根原卷六·雜病解中·蛔蟲根原卷六·雜病解中·便堅根原卷六·雜病解中·洩利根原卷六·雜病解中·痢疾根原卷六·雜病解中·淋瀝根原卷七·雜病解下·中風根原卷七·雜病解下·歷節根原卷七·雜病解下·痙病根原卷七·雜病解下·濕病根原卷七·雜病解下·黃疸根原卷七·雜病解下·暍病根原卷七·雜病解下·霍亂根原卷七·雜病解下·痎瘧根原卷七·雜病解下·傷風根原卷七·雜病解下·齁喘根原卷八·七竅解·卷首卷八·七竅解·耳目根原卷八·七竅解·鼻口根原卷八·七竅解·舌病卷八·七竅解·牙痛卷八·七竅解·咽喉卷八·七竅解·聲音卷八·七竅解·鬚髮卷九·瘡瘍解·卷首卷九·瘡瘍解·癰疽根原卷九·瘡瘍解·瘰癘根原卷九·瘡瘍解·癩風根原卷九·瘡瘍解·痔漏根原卷十婦人解 11.1 經脈根原卷十婦人解 11.2 雜病根原卷十婦人解 11.3 產後根原卷十婦人解 11.4 產後根原後序趙克宣序趙克宜序歐陽兆熊序長沙徐樹銘序長沙黃濟序完顏崇實序吳郡顧復初序江夏彭崧毓序吳縣曹元恆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