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白話解》卷八·七竅解·鼻口根原:【原文】鼻口者,手足太十陰十之竅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聖心源白話解》卷八·七竅解·鼻口根原

四聖心源白話解

卷八·七竅解·鼻口根原

鼻口根原

【原文】

鼻口者,手足太十陰十之竅也。

脾竅於口而司五味,肺竅於鼻而司五臭。

人身之氣,十陽十降而化濁十陰十,十陰十升而化清十陽十,清則沖虛,濁則滯塞,沖虛則生其清和,滯塞則郁為煩熱。

上竅沖虛而不滯塞,清和而不煩熱者,清氣升而濁氣降也,濁降而清升,故口知五味而鼻知五臭。

而口鼻之司臭味,非第脾肺之能也,其權實由於心。

以心竅於舌,心主臭而口主味。

鼻之知五臭者,心也;口之知五味者,舌也。

心為君火,膽與三焦為相火,三焦升則為清十陽十,膽木降則為濁十陰十,三焦陷而膽木逆,清氣降而濁氣升,則鼻口滯塞,而生煩熱,臭味不知矣。

而清氣之升,由鼻而上達,濁氣之降,由口而下行。

蓋鼻竅於喉,口通於咽,鼻者,清氣之所終,口者,濁氣之所始也。

喉通於髒,咽通於腑,喉者地氣之既升,咽者天氣之初降也。

濁氣不降而清氣下陷,則病見於口,清氣不升而濁氣上逆,則病見於鼻。

故鼻病者,升其清而並降其濁,口病者,降其濁而兼升其清。

升清之權,在於太十陰十,太十陰十陷則乙木不能升其清,降濁之機,在於十陽十明,十陽十明逆則辛金不能降其濁。

得升降之宜,則口鼻之竅和暢而清通矣。

【翻譯】鼻口,手足太十陰十經的竅。

脾開竅於口而掌管五味,肺開竅於鼻掌管五嗅。

人身的氣,十陽十降而化濁十陰十,十陰十升而化清十陽十,清則沖虛,濁則滯塞,沖虛則生其清和,滯塞則郁為煩熱。

上竅沖虛而不滯塞,清和而不煩熱的,清氣升而濁氣降,濁降而清升,所以口知五味而鼻知五嗅。

而口鼻的職能是嗅味,不但是脾肺的功能,其樞紐實際由於心。

因為心開竅於舌,心主嗅而口主味。

鼻子聞五味,因為心;口的聞五味,因為舌。

心為君火,膽與三焦為相火,三焦升則為清十陽十,膽木降則為濁十陰十,三焦陷而膽木逆,清氣降而濁氣升,則鼻口滯塞,而生煩熱,嗅味不知了。

而清氣的上升,通過鼻子而上達,濁氣的下降,由口而下行。

因為鼻子開竅在喉,口通於咽,鼻,清氣的終點,口,濁氣的開始。

喉通於髒,咽通於腑,喉是地氣的既升,咽是天氣的初降。

濁氣不降而清氣下陷,則病見於口,清氣不升而濁氣上逆,則病見於鼻。

所以鼻病的,升其清而同時降其濁,口病,降其濁而兼升其清。

升清的關鍵,在於太十陰十經,太十陰十經下陷則乙木不能升其清,降濁的關鍵,在於十陽十明經,十陽十明經逆則辛金不能降其濁。

升降適宜,則口鼻的竅和暢而清通了。

鼻病根原

【原文】

鼻病者,手太十陰十之不清也。

肺竅於鼻,司衛氣而主降斂。

宗氣在胸,衛十陽十之本,貫心肺而行呼吸,出入鼻竅者也。

肺降則宗氣清肅而鼻通,肺逆則宗氣壅阻而鼻塞。

涕者,肺氣之熏蒸也。

肺中清氣,氤氳如霧,霧氣飄灑,化為雨露,而輸膀十胱,則痰涕不生;肺金不清,霧氣瘀濁,不能化水,則凝鬱於胸膈而痰生,熏蒸於鼻竅而涕化,痰涕之作,皆由於辛金之不降也。

肺金生水而主皮十毛十,肺氣內降,則通達於膀十胱,肺氣外行,則熏澤於皮十毛十。

外感風寒而皮十毛十閉秘,臟腑郁遏,內不能降,外不能洩。

蓄積莫容,則逆行於鼻竅,鼻竅窄狹,行之不及,故沖激而為嚏噴。

肺氣熏騰,十婬十蒸鼻竅,是以清涕流十溢,涓十涓而下也。

肺氣初逆,則涕清,遲而肺氣堙郁,清化為濁,則滯塞而膠黏,遲而濁郁陳腐,白化為黃,則臭敗而穢惡,久而不愈,色味如膿,謂之鼻癰,皆肺氣逆行之所致也。

其中氣不運,肺金壅滿,即不感風寒,而濁涕時下,是謂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

《素問》語。

肺氣之郁,總由土濕而胃逆,胃逆則濁氣填塞,肺無降路故也。

【翻譯】鼻子病的,手太十陰十經的不清。

肺開竅於鼻,掌管衛氣而主降斂。

宗氣在胸,衛十陽十的根本,貫通心肺而進行呼吸,出入鼻竅。

肺降則宗氣清肅而鼻通,肺逆則宗氣堵塞而鼻塞。

鼻涕,肺氣的熏蒸。

肺中清氣,氤氳如霧,霧氣飄灑,化為雨露,而輸入膀十胱,則痰涕不生;肺金不清,霧氣瘀濁,不能化水,則凝鬱於胸膈而痰生,熏蒸於鼻竅而涕化,痰涕的發作,都是由於辛金的不降。

肺金生水而主皮十毛十,肺氣內降,則通達於膀十胱,肺氣外行,則熏澤於皮十毛十。

外感風寒而皮十毛十閉固,臟腑郁遏,內不能降,外不能洩。

蓄積不容,則逆行於鼻竅,鼻竅窄狹,通行的來不及,所以沖激而為噴嚏。

肺氣熏騰,十婬十蒸鼻竅,所以清涕流十溢,細水緩流而下。

肺氣剛開始上逆,則涕清,遲而肺氣堵塞,清化為濁,則滯塞而膠粘,遲而濁郁陳腐,白化為黃,則臭敗而污濁,久而不愈,色味如膿,叫做鼻癰,都是肺氣逆行所致。

病人中氣不運,肺金壅滿,即使不感風寒,而濁涕經常流下,叫做鼻淵,鼻淵,濁涕下不止。

《素問》說。

肺氣的鬱積,總是由於土濕而胃逆,胃逆則濁氣填塞,肺無降路的緣故。

【原文】

桔梗元參湯

桔梗三錢 元參三錢 杏仁三錢 橘皮三錢 半夏三錢 茯苓三錢 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

煎半杯,熱服。

治肺氣鬱升,鼻塞涕多者。

五味石膏湯

五味一錢 石膏三錢 杏仁三錢 半夏三錢 元參三錢 茯苓三錢 桔梗三錢 生薑三錢

煎半杯,熱服。

治肺熱鼻塞,濁涕黏黃者。

胃寒,加乾薑。

黃芩貝母湯

黃芩三錢 柴十胡十三錢 芍葯三錢 元參三錢 桔梗三錢 杏仁三錢 五味一錢 貝母(去心)三錢,煎半杯,熱服。

治鼻孔發十熱生瘡者。

苓澤姜蘇湯

茯苓三錢 澤瀉三錢 生薑三錢 杏仁三錢 甘草二錢 橘皮三錢 紫蘇葉三錢

煎半杯,熱服。

治鼻塞聲重,語言不清者。

【翻譯】桔梗元參湯

桔梗11克 元參11克 杏仁11克 橘皮11克 半夏11克 茯苓11克 甘草7克 生薑11克

煎半杯,熱服。

治肺氣鬱升,鼻塞涕多者。

五味石膏湯

五味4克 石膏11克 杏仁11克 半夏11克 元參11克茯苓11克 桔梗11克 生薑11克煎半杯,熱服。

治肺熱鼻塞,濁涕黏黃者。

胃寒,加乾薑。

黃芩貝母湯

黃芩11克 柴十胡十11克 芍葯11克 元參11克 桔梗11克 杏仁11克 五味一錢 貝母(去心)11克,煎半杯,熱服。

治鼻孔發十熱生瘡者。

苓澤姜蘇湯

茯苓11克 澤瀉11克 生薑11克 杏仁11克 甘草7克 橘皮11克 紫蘇葉11克,煎半杯,熱服。

口病根原

【原文】

口病者,足十陽十明之不降也。

脾主肌肉而竅於口,口十唇者,肌肉之本也。

《素問》語。

脾胃同氣,脾主升清而胃主降濁,清升濁降,則唇口不病,病者,太十陰十己土之陷而十陽十明戊土之逆也。

十陽十明逆則甲木不降而相火上炎,於是唇口疼痛而熱腫,諸病生焉。

脾胃不病,則口中清和而無味,木郁則酸,火郁則苦,金郁則辛,水郁則鹹,自郁則甘。

口生五味者,五臟之郁,而不得土氣,則味不自生,以五味司於脾土也。

心主五臭,入腎為腐,心為火而腎為水,土者水火之中氣,水泛於土則濕生,火鬱於土則熱作,濕十熱熏蒸,則口氣腐穢而臭惡。

太十陰十以濕土主令,十陽十明從燥金化氣,脾病則陷,胃病則逆。

口十唇之病,燥十熱者多,濕寒者少,責在十陽十明,不在太十陰十。

然十陽十明上逆,而生燥十熱,半因太十陰十下陷,而病濕寒,清潤上焦之燥十熱,而不助下焦之濕寒,則得之矣。

【翻譯】口病的,足十陽十明經的不降。

脾主肌肉而開竅於口,口十唇,肌肉的根本。

《素問》語。

脾胃同氣,脾主升清而胃主降濁,清升濁降,則唇口不發病,發病的,太十陰十己土的下陷而十陽十明戊土的上逆。

十陽十明經上逆則甲木不降而相火上炎,於是唇口疼痛而熱腫,各種病生了。

脾胃不發病,則口中清和而無味,木郁則酸,火郁則苦,金郁則辛,水郁則鹹,土郁則甘。

口產生五味的,五臟的鬱積,而不得土氣,則味不自生,因為五味掌管於脾土。

心主五嗅,入腎為腐,心為火而腎為水,土是水火的中氣,水泛於土則濕生,火鬱於土則熱作,濕十熱熏蒸,則口氣腐穢而臭惡。

太十陰十以濕土主令,十陽十明隨從燥金化氣,脾病則下陷,胃病則上逆。

口十唇的病,燥十熱的多,濕寒少,責在十陽十明經,不在太十陰十經。

然十陽十明經上逆,而生燥十熱,一半因太十陰十的下陷,而發病濕寒,清潤上焦的燥十熱,而不助下焦的濕寒,則得到治療方法了。

【原文】

芩連芍葯湯

黃芩三錢 黃連一錢 甘草二錢 貝母(去心)二錢 丹皮三錢 芍葯三錢,煎半杯,熱服。

治舌瘡疼痛熱腫。

桂枝地黃湯

桂枝三錢 芍葯三錢 生地三錢 阿膠三錢 當歸三錢 甘草二錢,煎大半杯,十溫十服。

治肝燥舌卷者。

若中風舌強語拙,或雜證舌萎言遲,皆脾腎濕寒,不宜清涼滋潤,勿服此方。

【翻譯】芩連芍葯湯

黃芩11克 黃連4克 甘草7克 貝母(去心)7克 丹皮11克 芍葯11克,煎半杯,熱服。

治舌瘡疼痛熱腫。

桂枝地黃湯

桂枝11克 芍葯11克 生地11克 阿膠11克 當歸11克 甘草7克,煎大半杯,十溫十服。

治肝燥舌卷者。

若中風舌硬語拙,或雜證舌萎言遲,皆脾腎濕寒,不宜清涼滋潤,勿服此方。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聖心源白話解
四聖心源自敘卷一·天人解·陰陽變化卷一·天人解·五行生剋卷一·天人解·臟腑生成卷一·天人解·氣血原本卷一·天人解·精神化生卷一·天人解·形體結聚卷一·天人解·五官開竅卷一·天人解·五氣分主卷一·天人解·五味根原卷一·天人解·五情緣起卷一·天人解·精華滋生卷一·天人解·糟粕傳導卷一·天人解·經脈起止卷一·天人解·奇經部次卷一·天人解·營氣運行卷一·天人解·衛氣出入卷二·六氣解·卷首卷二·六氣解·六氣名目卷二·六氣解·六氣從化卷二·六氣解·六氣偏見卷二·六氣解·本氣衰旺卷二·六氣解·厥陰風木卷二·六氣解·少陽相火卷二·六氣解·少陰君火卷二·六氣解·太陰濕土卷二·六氣解·陽明燥金卷二·六氣解·太陽寒水卷二·六氣解·六氣治法卷三·脈法解·卷首卷三·脈法解·寸口脈法卷三·脈法解·寸口人迎脈法卷三·脈法解·三部九候脈法卷三·脈法解·臟腑脈象卷三·脈法解·四時脈體卷三·脈法解·真髒脈義卷三·脈法解·浮沉大小卷三·脈法解·二十四脈卷四·勞傷解·卷首卷四·勞傷解·中氣卷四·勞傷解·陰陽卷四·勞傷解·陰虛卷四·勞傷解·陽虛卷四·勞傷解·陰脫卷四·勞傷解·陽脫卷四·勞傷解·精神卷四·勞傷解·神驚卷四·勞傷解·精遺卷四·勞傷解·氣血卷四·勞傷解·氣滯卷四·勞傷解·氣積卷四·勞傷解·血瘀卷四·勞傷解·血脫卷四·勞傷解·衄血卷四·勞傷解·吐血卷四·勞傷解·便血卷四·勞傷解·溺血卷五·雜病解上·卷首卷五·雜病解上·鼓脹根原卷五·雜病解上·噎膈根原卷五·雜病解上·反胃根原卷五·雜病解上·消渴根原卷五·雜病解上·癲狂根原卷五·雜病解上·痰飲根原卷五·雜病解上·咳嗽根原卷六·雜病解中·腹痛根原卷六·雜病解中·腰痛根原卷六·雜病解中·奔豚根原卷六·雜病解中·瘕疝根原卷六·雜病解中·積聚根原卷六·雜病解中·蛔蟲根原卷六·雜病解中·便堅根原卷六·雜病解中·洩利根原卷六·雜病解中·痢疾根原卷六·雜病解中·淋瀝根原卷七·雜病解下·中風根原卷七·雜病解下·歷節根原卷七·雜病解下·痙病根原卷七·雜病解下·濕病根原卷七·雜病解下·黃疸根原卷七·雜病解下·暍病根原卷七·雜病解下·霍亂根原卷七·雜病解下·痎瘧根原卷七·雜病解下·傷風根原卷七·雜病解下·齁喘根原卷八·七竅解·卷首卷八·七竅解·耳目根原卷八·七竅解·鼻口根原卷八·七竅解·舌病卷八·七竅解·牙痛卷八·七竅解·咽喉卷八·七竅解·聲音卷八·七竅解·鬚髮卷九·瘡瘍解·卷首卷九·瘡瘍解·癰疽根原卷九·瘡瘍解·瘰癘根原卷九·瘡瘍解·癩風根原卷九·瘡瘍解·痔漏根原卷十婦人解 11.1 經脈根原卷十婦人解 11.2 雜病根原卷十婦人解 11.3 產後根原卷十婦人解 11.4 產後根原後序趙克宣序趙克宜序歐陽兆熊序長沙徐樹銘序長沙黃濟序完顏崇實序吳郡顧復初序江夏彭崧毓序吳縣曹元恆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