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聖心源白話解》卷七·雜病解下·中風根原:【原文】中風者,土濕十陽十敗,四肢失秉,而外感風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四聖心源白話解》卷七·雜病解下·中風根原

四聖心源白話解

卷七·雜病解下·中風根原

卷七雜病解下中風根原

【原文】

中風者,土濕十陽十敗,四肢失秉,而外感風邪者也。

四肢,諸十陽十之本,營衛之所起止,而追其根原,實秉氣於脾胃。

脾土左旋,水升而化血,胃土右轉,火降而化氣。

血藏於肝,氣統於肺,而行於經絡,則曰營衛,四肢之輕健而柔和者,營衛之滋榮,而即脾胃之灌注也。

十陽十虧土濕,中氣不能四達,四肢經絡,凝澀不運,衛氣阻梗,則生麻木。

麻木者,肺氣之郁。

肺主皮十毛十,衛氣鬱遏,不能煦濡皮十毛十,故皮膚枯槁而頑廢也。

諸筋者,司於肝而會於節,土濕木郁,風動血耗,筋脈結澀,故肢節枯硬。

一日七情郁傷,八風感襲,閉其皮十毛十,而郁其經髒,經絡之燥盛,則筋脈急攣,肢節拳縮,屈而不伸,痺而不仁也。

臟腑之濕盛,則化生敗濁,堵塞清道,神迷言拙,頑昧不靈也。

人身之氣,愈郁則愈盛,皮十毛十被感,孔竅不開,郁其筋節之燥,故成癱瘓,郁其心肺之濕,故作癡喑。

藏腑者,肢節之根本,肢節者,臟腑之枝葉,根本既拔,枝葉必瘁,非盡關風邪之為害也。

風者,百病之長,變無常態,實以病家本氣之不一,因人而變,而風未嘗變。

風無刻而不揚,人有時而病作,風同而人異也。

此與外感風傷衛氣之風,原無懸殊,粗工不解,謬分西北東南,真假是非之名,以誤千古,良可傷也。

【翻譯】中風,土濕十陽十敗,四肢失去功能,是外感風邪。

四肢,諸十陽十的根本,營氣衛氣循環的開始與結束,探究其根原,實來源於脾胃的氣。

脾土左旋,水升而化血,胃土右轉,火降而化氣。

血藏於肝,氣統於肺,而運行於經絡,則叫營衛氣,四肢的輕健而柔和,營衛的滋潤興盛,就是脾胃灌注。

十陽十虧土濕,中氣不能到達四肢,四肢經絡,凝澀不暢通,衛氣阻梗,則產生麻木。

麻木病,肺氣的鬱積。

肺主皮十毛十,衛氣鬱遏,不能十溫十和皮十毛十,所以皮膚枯槁而頑廢。

各種筋病,肝掌管筋的伸縮而十十交十十會於關節,土濕木郁,風動血耗,筋脈結澀,所以肢節枯硬。

一天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變化郁傷,八方的風感傷侵襲,閉其皮十毛十,而鬱積其經髒,經絡燥盛,則筋脈急攣(指筋骨拘急攣縮,肢節屈伸不利),肢節拳縮,屈而不伸,疼痛麻木。

臟腑的濕盛,則化生敗濁,堵塞清道,心神迷亂不能說話,愚鈍無知。

人身的氣,越鬱積則越旺盛,皮十毛十被感傷,孔竅不開,郁其筋節的燥,所以形成癱瘓,郁其心肺的濕,所以發作呆癡不能說話。

髒和腑,肢節的根本,肢節,臟腑的枝葉,根本已經拔十出,枝葉必然憔悴,不全是關節風邪的為害。

風,風邪常為外邪致病的先導,變化沒有常態,實因為病人的本氣不一樣,因人而變,而風不曾變。

風無時無刻不播散,人有時病發作,風相同而人而異。

這與外感風傷衛氣的風,原本沒有很大的差距,粗陋的醫生不理解,錯誤的區分西北東南,真假是非的名字,誤人千古,健康的人也傷害了。

【原文】

桂枝烏苓湯

桂枝三錢 芍葯三錢 甘草二錢 首烏三錢 茯苓三錢 砂仁一錢

煎大半杯,十溫十服。

治左半偏枯者。

中下寒加乾薑附子。

黃芪苓薑湯

黃芪三錢 人參三錢 甘草二錢 茯苓三錢 半夏三錢 生薑三錢

煎大半杯,十溫十服。

治右半偏枯者。

中下寒,加乾薑附子。

病重者,黃芪生薑可用至一二兩。

【翻譯】桂枝烏苓湯

桂枝11克 芍葯11克 甘草7克 首烏11克 茯苓11克 砂仁4克

煎大半杯,十溫十服。

治療左半身偏枯的。

中下寒的加乾薑、附子。

黃芪苓薑湯

黃芪11克 人參11克 甘草7克 茯苓11克 半夏11克 生薑11克

煎大半杯,十溫十服。

治療右半身偏枯的。

中下寒的,加乾薑、附子。

病重者,黃芪、生薑可用至37—74克。

【原文】

中風之證,因於土濕,土濕之故,原於水寒。

寒水侮土,土敗不能行氣於四肢,一當七情內傷,八風外襲,則病中風。

肝藏血而左升,肺藏氣而右降,氣分偏虛,而病於右,血分偏虛,而病於左。

隨其所虛而病枯槁,故曰偏枯。

左半偏枯,應病在足大指,足厥十陰十肝經行於足大指也。

若手大指亦病拳曲,則是血中之氣滯也。

右半偏枯,應病在手大指,手太十陰十肺經行於手大指也。

若足大指亦拳曲,則是氣中之血枯也。

究之左右偏枯,足大指無不病者,以足太十陰十脾行足大指,太十陰十脾土之濕,乃左右偏枯之原也。

土濕則腎水必寒,其中亦有濕郁而生熱者,然熱在上而不在下,熱在肝膽而不在脾腎,而肝膽之燥十熱,究不及脾腎寒濕者之多,總宜十溫十燥水土,以達肝木之郁。

風襲於表,郁其肝木,木郁風生,耗傷津血,故病攣縮,木達風息,血復筋柔,則攣縮自伸。

其血枯筋燥,未嘗不宜阿膠、首烏之類,要當適可而止,過用則滋濕而敗脾十陽十,不可不慎。

風家肢節拳縮,莫妙於熨法。

右半偏枯者,用黃芪、茯苓、生薑、附子,左半偏枯者,用首烏、茯苓、桂枝、附子,研末布包,熱熨病處關節,藥氣透徹,則寒濕消散,筋脈和柔,拳曲自松。

藥用布巾縛住,外以火爐十溫十之,三四次後,氣味稍減,另易新者。

久而經絡十溫十暢,發出臭汗一身,氣息非常,膠黏如飴,則肢十體活軟,屈伸如意矣。

其神迷不清者,胃土之逆也,其舌強不語者,脾土之陷也。

以胃土上逆,濁氣鬱蒸,化生痰涎,心竅迷塞,故昏聵不知人事,脾土下陷,筋脈緊急,牽引舌本,短縮不舒,故蹇澀不能言語,此總由濕氣之盛也。

仲景《金匱》: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髒,舌即難言者,風邪外襲,郁其藏腑之氣,非風邪之內入於藏腑也。

一切羌獨艽防驅風之法,皆庸工之妄作,切不可服!惟經髒十病輕,但是鼻口偏斜,可以解表,用茯苓、桂枝、甘草、生薑、浮萍,略取微汗,偏斜即止。

其大便結燥,原於風動血耗,而風動之由,則因土濕而木郁,法宜阿膠、蓯蓉,清風潤燥,以滑大腸。

結甚者,重用蓯蓉,滋其枯槁。

龜板、地黃、天冬之類,滋濕伐十陽十,慎不可用,中氣一敗,則大事去矣。

庸工至用大黃,可恨之極!其痰涎膠塞,迷惑不清者,用葶藶散下之,痰去則神清。

【翻譯】中風的病證,起因於土濕,土濕的緣故,本原於水寒。

寒水克制土,土敗不能暢通氣於四肢,一旦被七情內傷,八方的風外襲,則發病中風。

肝藏血而左升,肺藏氣而右降,氣分偏虛,而發病於身十體右側,血分偏虛,而發病於左側。

隨著所虛而病狀枯槁,所以叫偏枯。

左半偏枯,對應的病在足大指,足厥十陰十肝經行於足大指。

如果手大指也發病捲曲,則是血中的氣滯積。

右半偏枯,對應的病在手大指,手太十陰十肺經行於手大指。

如果足大指也捲曲,則是氣中的血枯。

探究身十體左右偏枯,足大指沒有不發病的,因為足太十陰十脾經過足大指,太十陰十脾土的濕,才是左右偏枯的根原。

土濕則腎水必寒,其中也有濕郁而生熱的,然而熱在上而不在下,熱在肝膽而不在脾腎,而肝膽的燥十熱,終究不如脾腎寒濕的多,總是適宜用十藥十溫十燥水土,以通達肝木的鬱積。

風襲於體表,肝木鬱積,木郁風生,耗傷津血,所以發病痙十攣,木通達風止息,血液循環恢復筋也柔軟,則捲縮自然伸開。

病人血枯筋燥,未嘗不宜使用阿膠、首烏之類,應當適可而止,過量的用則滋濕而敗脾十陽十,不可不慎。

風病肢節捲縮,沒有妙過熨法的。

右半身偏枯的,用黃芪、茯苓、生薑、附子,左半身偏枯的,用首烏、茯苓、桂枝、附子,研末布包,熱熨病處關節,藥氣透徹,則寒濕消散,筋脈和柔,捲縮自然鬆開。

藥用布巾包住,外以火爐加十溫十,三四次後,氣味稍減,另換新藥。

時間長了經絡十溫十暢,發出臭汗一身,氣息非常,膠粘如同飴糖,便肢十體活軟,屈伸如意了。

病人神迷不清的,胃土的上逆,舌硬不能說話的,是脾土的下陷。

因為胃土上逆,濁氣鬱蒸,化生痰涎,心竅迷塞,所以眼花耳聾不知人事,脾土下陷,筋脈緊急,牽引舌本(風府十穴十),縮短不伸展,所以艱澀不順不能言語,這總是因為濕氣的旺盛。

仲景《金匱》說:邪氣進入到腑,就不認識人,邪氣進入到髒,舌就難說話,風邪外襲,鬱積髒、腑的氣,不是風邪從內進入到藏腑。

一切羌活、獨活、秦艽、防風等驅風的方法,都是庸醫的任意十胡十為,切不可服用!惟有經髒十病輕,只是鼻口偏斜,可以解表,用茯苓、桂枝、甘草、生薑、浮萍,略發微汗,偏斜即止。

病人十大便結塊乾燥,本原於風動血耗,而風動的原由,則是因土濕而木郁,治療方法宜用阿膠、蓯蓉,清風潤燥,以潤十滑大腸。

結塊嚴重的,重用蓯蓉,滋潤其枯槁。

龜板、地黃、天冬之類,滋濕伐十陽十,慎重不可用,中氣一敗,則大事去了。

庸醫大量的用大黃,可恨之極!病人痰涎膠塞,迷惑不清的,用葶藶散下之,痰去則神清。

【原文】

葶藶散

葶藶三錢 白芥子三錢 甘遂一錢

研細,每服五分。

宿痰即從便下。

【翻譯】葶藶散

葶藶11克 白芥子11克 甘遂4克

研細,每次服2克。

陳痰即從大便下。

{解讀}中風也叫腦卒中。

分為兩種類型:缺血十性十腦卒中和出十血十性十腦卒中。

中風是中醫學對急十性十腦血管疾病的統稱。

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發口角歪斜、語言不利而出現半身不遂(偏癱)為主要症狀的一類疾病。

西醫學的急十性十腦血管病,如腦梗塞、腦出十血、腦栓塞、蛛網膜下腔出十血等屬本病範疇。

西醫學將本病主要化分為出十血十性十和缺血十性十兩類,高血壓、動脈硬化、腦血管畸形、腦動脈瘤常可導致出十血十性十中風;風濕十性十心臟十病、心房顫十動、細菌十性十心內膜炎等常形成缺血十性十中風。

另外高血糖、高血脂、血液流變學異常及情緒的異常波動與本病發生密切相關。

頭顱CT、核磁共振檢查可確診。

分類:古代醫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四聖心源白話解
四聖心源自敘卷一·天人解·陰陽變化卷一·天人解·五行生剋卷一·天人解·臟腑生成卷一·天人解·氣血原本卷一·天人解·精神化生卷一·天人解·形體結聚卷一·天人解·五官開竅卷一·天人解·五氣分主卷一·天人解·五味根原卷一·天人解·五情緣起卷一·天人解·精華滋生卷一·天人解·糟粕傳導卷一·天人解·經脈起止卷一·天人解·奇經部次卷一·天人解·營氣運行卷一·天人解·衛氣出入卷二·六氣解·卷首卷二·六氣解·六氣名目卷二·六氣解·六氣從化卷二·六氣解·六氣偏見卷二·六氣解·本氣衰旺卷二·六氣解·厥陰風木卷二·六氣解·少陽相火卷二·六氣解·少陰君火卷二·六氣解·太陰濕土卷二·六氣解·陽明燥金卷二·六氣解·太陽寒水卷二·六氣解·六氣治法卷三·脈法解·卷首卷三·脈法解·寸口脈法卷三·脈法解·寸口人迎脈法卷三·脈法解·三部九候脈法卷三·脈法解·臟腑脈象卷三·脈法解·四時脈體卷三·脈法解·真髒脈義卷三·脈法解·浮沉大小卷三·脈法解·二十四脈卷四·勞傷解·卷首卷四·勞傷解·中氣卷四·勞傷解·陰陽卷四·勞傷解·陰虛卷四·勞傷解·陽虛卷四·勞傷解·陰脫卷四·勞傷解·陽脫卷四·勞傷解·精神卷四·勞傷解·神驚卷四·勞傷解·精遺卷四·勞傷解·氣血卷四·勞傷解·氣滯卷四·勞傷解·氣積卷四·勞傷解·血瘀卷四·勞傷解·血脫卷四·勞傷解·衄血卷四·勞傷解·吐血卷四·勞傷解·便血卷四·勞傷解·溺血卷五·雜病解上·卷首卷五·雜病解上·鼓脹根原卷五·雜病解上·噎膈根原卷五·雜病解上·反胃根原卷五·雜病解上·消渴根原卷五·雜病解上·癲狂根原卷五·雜病解上·痰飲根原卷五·雜病解上·咳嗽根原卷六·雜病解中·腹痛根原卷六·雜病解中·腰痛根原卷六·雜病解中·奔豚根原卷六·雜病解中·瘕疝根原卷六·雜病解中·積聚根原卷六·雜病解中·蛔蟲根原卷六·雜病解中·便堅根原卷六·雜病解中·洩利根原卷六·雜病解中·痢疾根原卷六·雜病解中·淋瀝根原卷七·雜病解下·中風根原卷七·雜病解下·歷節根原卷七·雜病解下·痙病根原卷七·雜病解下·濕病根原卷七·雜病解下·黃疸根原卷七·雜病解下·暍病根原卷七·雜病解下·霍亂根原卷七·雜病解下·痎瘧根原卷七·雜病解下·傷風根原卷七·雜病解下·齁喘根原卷八·七竅解·卷首卷八·七竅解·耳目根原卷八·七竅解·鼻口根原卷八·七竅解·舌病卷八·七竅解·牙痛卷八·七竅解·咽喉卷八·七竅解·聲音卷八·七竅解·鬚髮卷九·瘡瘍解·卷首卷九·瘡瘍解·癰疽根原卷九·瘡瘍解·瘰癘根原卷九·瘡瘍解·癩風根原卷九·瘡瘍解·痔漏根原卷十婦人解 11.1 經脈根原卷十婦人解 11.2 雜病根原卷十婦人解 11.3 產後根原卷十婦人解 11.4 產後根原後序趙克宣序趙克宜序歐陽兆熊序長沙徐樹銘序長沙黃濟序完顏崇實序吳郡顧復初序江夏彭崧毓序吳縣曹元恆序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