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趙國雙傑(2):藺相如估計這是秦王的假姿態,只是為了暫時穩住自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趙國雙傑(2)

史記新讀

趙國雙傑(2)

秦王害怕他撞碎和氏璧,便連忙道歉,再三請求藺相如不要這麼做,還急忙命令掌管圖籍的官員拿來地圖,為藺相如指示出那些作為交換條件的城池。

藺相如估計這是秦王的假姿態,只是為了暫時穩住自己,如果自己相信了秦王,交出和氏璧,秦王還是不會履行自己的諾言,到時候趙國還是得不到城池,和氏璧也收不回來,辜負了趙王的重托。

於是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貝!趙王將它交給我的時候,曾經虔誠地齋戒了五天。

如今,大王要是想得到它,也應該齋戒五天,在朝堂上用隆重的九賓大禮接見在下,如此,在下才敢把和氏璧獻上。」

秦王估計和氏璧終究不能用武力強行去奪取,便答應了藺相如的要求,將他安置在廣成賓館。

藺相如預料秦王最終還是會違背當初的諾言,不肯給趙國城池,偷偷地讓他的隨從化了裝,打扮成窮人的模樣,懷裡揣著和氏璧,從小路逃回了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以後,在朝堂上設置了九賓大禮,派人去請趙國使臣藺相如。

藺相如上殿後,對秦王說:「貴國從秦穆公以來,二十幾位國君卻沒有一位以信守盟約而得信於天下的。

在下實在是擔心被大王欺騙而辜負了趙王,所以,已經派人帶著和氏璧回國了,按時間來推算此人現在已經到達趙國,您追是追不到了。

秦強而趙弱,如果,秦國先割給趙國十五座城池,然後派遣使臣到趙國取和氏璧,難道趙國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大王嗎?在下深知欺騙大王罪該處死,所以,願意接受大王烹煮的刑罰。

只是希望大王與群臣對此事再仔細斟酌斟酌。」

秦王與大臣們面面相覷,大呼意外,不知所措。

此時有侍從準備把藺相如拉下去行刑,秦王阻止說:「如今,即使殺死了藺相如,寡人也終究得不到和氏璧,反而還會破壞秦、趙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

所以還不如好好款待藺相如,然後護送他回國。

趙王哪裡會因為一塊玉的緣故而欺騙秦國呢?」

最終,秦王還是在朝堂上會見了藺相如,完成了典禮,然後送他回國。

澠池會盟

藺相如不但成功地完成了這項棘手的任務,而且沒有受到秦國的羞辱,相反地卻提高了趙國的國際地位。

他智斗秦王所表現的出色的心理素質和過人的膽識、機智受到趙王的讚譽和信任,於是任命他為上大夫。

後來秦國沒有把十五座城池給趙國,趙國也終究沒有把和氏璧獻給秦國,交換和氏璧之事也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此後,秦、趙之間互有攻守,誰也沒有佔到大便宜。

還有一次,秦王派遣使臣出使趙國,想要與趙王在澠池(今河南澠池縣境內)舉行友好會晤,緩和雙方緊張的外交形勢。

趙王害怕秦國耍一陰一謀,藉機謀害自己,並不打算前往。

廉頗、藺相如卻勸趙王說:「如果大王不去,只會表示出我國的懦弱與膽怯,惹來秦國和其他國家的嘲笑甚至是欺辱。」

於是,趙王硬著頭皮前往,由藺相如隨行護駕。

廉頗率軍護送他們到了趙國邊境,他與趙王告別時說:「大王出使秦國,估計來回行程加上會見的時間,總共也不過一個月。

一個月以後,如果大王沒有回來,就請您允許我等擁立太子繼位,以斷絕秦國利用您危害我國的企圖。」

趙王同意了廉頗的請求,前往澠池。

兩國君王起初是在友好的氣氛下見面的,先是秦王和趙王互相敬酒,互相表示敬重之意,隨後開始盛大的酒宴。

秦王喝得正高興,對趙王說:「寡人聽說大王十分一愛一好音樂,瑟彈得很好。

那麼,寡人想請您為大家彈瑟,助助酒興吧。」

趙王沒有辦法,只好站起來彈奏了一曲。

於是,秦國專門記載史書的御史走上前來,邊寫邊說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一起飲酒,秦王命令趙王彈瑟助興。」

藺相如看到這種情況,心中氣憤,這不明擺著秦王凌駕於趙王之上嗎?於是走到秦王面前說:「趙王也聽說秦王您十分擅長演奏秦地的樂曲,那麼,請大王允許我獻上盆缶,請您用它為大家演奏一曲,讓大家高興高興。」

秦王聽到這話十分生氣,沒有答應。

藺相如於是捧著缶走到秦王身邊,跪下請他擊缶演奏,秦王還是不肯。

於是,藺相如厲聲說道:「就在這五步之內,在下一身上的鮮血可以濺到大王的身上!您不怕在下與您同歸於盡嗎?」

秦王嚇得臉色都變了,其左右的侍從想要殺死藺相如,但是藺相如瞪著雙眼厲聲地呵斥他們,這些人膽怯了,不敢再上前一步。

秦王很不高興,但是由於害怕藺相如會對自己做出不利的舉動,於是胡亂地敲了幾下盆缶。

藺相如回頭招呼趙國的御史,命令他寫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助興。」

此時,秦王隨行的大臣們不幹了,他們叫嚷道:「請趙王用本國的十五座城邑為秦王獻禮!」藺相如則說:「請秦王用本國的都城鹹一陽一為趙王獻禮!」就這樣雙方唇槍舌戰,一直持續到酒宴結束,秦國始終不能壓倒趙國,沒有佔到一點兒便宜。

而趙國早已經佈置好了軍隊防備秦國的突然襲擊,所以,秦國也不敢貿然動武。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