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晉世豪傑(4):他首先攻打蒲邑,由於獻公的軍隊人數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晉世豪傑(4)

史記新讀

晉世豪傑(4)

獻公對兩位公子的不辭而別十分惱怒,認為他們果真有謀反的意圖,便發兵進行討伐。

他首先攻打蒲邑,由於獻公的軍隊人數眾多,蒲邑很快就陷入了重重保衛之中。

蒲邑人宦官寺人披催促重耳趕快自一殺謝罪。

重耳沒有這麼做,而是越牆逃跑了。

寺人披緊追不捨,情急之下砍斷了重耳的衣袖。

重耳巧妙地穿過晉軍的包圍圈,最終逃到了翟國,依靠了他的母家人。

此後,獻公又派兵討伐屈邑,夷吾率領屈邑人堅守抵抗,晉軍最終也沒能攻下屈邑。

幾年以後,獻公派遣大夫賈華率軍再次討伐屈邑,由於晉軍實力過於強大,屈邑最終失守。

夷吾無處安身,便也打算逃往翟國去找重耳。

他的隨從冀芮說:「公子您不能這樣做啊,重耳已經在那裡了。

現在您如果再前去,晉國一定會興兵討伐翟國。

翟國害怕晉國,到時災禍必然會降臨在您的頭上。

您不如逃往梁國。

梁國靠近秦國,秦國勢力強大。

獻公去世後,您就可以請求秦國幫助自己回國繼位。」

夷吾聽從了他的建議,於是逃到了梁國。

兩年以後,為了獲取重耳,晉國出兵討伐翟國。

翟國國君因為與重耳有親戚關係,便出兵攻打晉國的嚙桑,晉軍只好停止討伐而回國。

此後,隨著獻公的年紀一天天增大,便漸漸地淡忘了過去的嫌隙,再也沒有追究重耳和夷吾。

借道伐虞

獻公二十二年,晉國再次向虞國借道來討伐虢國。

虞國的大夫宮之奇勸諫虞國國君說:「大王,您千萬不能把道路借給晉國,如果那樣做我國就要面臨滅頂之災。」

虞君說:「一愛一卿你多慮了,晉國國君與我是同姓,怎麼會討伐我呢?」

宮之奇見他不聽,便具體解釋道:「太伯和虞仲,都是太一王的兒子。

太伯逃走了,因此沒有繼承君位。

虢仲、虢叔,都是王季的兒子、文王的卿士,他們功勳卓著,這些都收藏在保存盟書的府庫裡。

晉君與虞君、虢君都是同姓,而且細究起來,他與虢君的親緣關係比虞國更近,現在晉國既然連虢國都想滅掉,又怎麼會一愛一惜虞國呢?難道虞國與晉國的關係,能比桓叔、莊伯與晉君的關係更密切嗎?桓叔、莊伯的家族有什麼罪,獻公把他們全部滅絕了。

可見虢國和虞國的關係,就好比嘴唇與牙齒一樣,嘴唇沒有了,牙齒也就失去了依靠,不會安然無恙地存活了!」

虞公沒有聽從宮之奇的話,最終還是答應了晉國的請求。

宮之奇知道虞國早晚會被晉國滅亡,為了避免災禍,他便率領自己的家族離開了虞國。

這年冬天,晉國滅亡了虢國,虢公丑被迫逃到了周京。

晉軍得勝歸來,軍心高漲,在班師回國的路上,又順便襲滅了虞國,俘虜了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百里奚。

獻公把他們作為自己女兒的陪嫁,送到了秦國。

他還派專人主持虞國境內山川之神的祭祀。

大臣荀息把此前用來賄賂虞公的屈地出產的名馬牽了回來,奉還給獻公。

獻公笑著說:「馬還是我的馬,就是齒齡老啦!」虞公不聽從宮之奇的勸告,最終做了亡國之君。

荀息的誓言

一年多以後,獻公得病了,而且病得很重,他擔心自己死後國家會發生動亂,就對大臣荀息說:「我的時日已經不多了,我想要立奚奇為太子,但是他太年紀太小,我擔心諸位大臣不服從而造成國家的內亂。

您能夠擁護他嗎?」

荀息流著淚回答說:「大王,您放心吧,我一定會盡心盡力地輔佐奚奇,決不會辜負您的厚望!」於是獻公將奚奇托付給荀息,並任命他為丞相,主持國家的政事。

獻公去世以後,晉國的大臣裡克、呸鄭想迎接重耳回國繼位。

他們要暗中利用申生、重耳、夷吾三位公子在國內的一黨一羽進行作亂,便對荀息說:「奚奇的三個冤家將要發難,他們外有秦國的幫助,內有國人的支持,您將怎麼去應對啊?」

荀息回答說:「無論如何,我是不會辜負先君的重托的。」

幾天之後,裡克派人在為獻公守喪的地方殺死了奚奇。

這時獻公還沒有下葬。

荀息感到自己辜負了獻公的囑托,於是想要自一殺來謝罪。

但是有人建議他說:「你死了又有什麼用呢?又有什麼臉面去見先君,還不如擁立奚奇的弟弟悼子為王,然後繼續輔佐他。

這樣還可以使先君的心得到少許安慰。」

荀息聽從了這個人的建議,就擁立悼子做了國君。

一個月以後,在上朝的時候,裡克派人將悼子連同荀息一起殺死了。

君子們聽說了荀息的事跡,讚歎道:「《詩經》裡所說的『白圭上的斑點還可以磨去;話說錯了是不可以挽救的呀』。

這話好像說的就是荀息啊!他沒有違背自己的誓言。」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