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西楚霸王(6):劉邦問他的手下人說:「現在我沒有告辭就出來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西楚霸王(6)

史記新讀

西楚霸王(6)

沛公出來以後,項羽派都尉陳平去召喚沛公。

劉邦問他的手下人說:「現在我沒有告辭就出來了,這可怎麼辦啊?」

樊噲說:「做大事不應顧及細節,講求大禮就不必在乎小的責難。

現在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還告辭幹什麼!」於是沛公決定立即離去,而留下張良致謝。

鴻門與霸上相距四十餘里。

為了盡快脫險,沛公丟下了車騎,騎馬逃離,而樊噲、夏侯嬰、靳強與紀信四人手持劍、盾,徒步跟隨,護衛沛公。

他們從驪山下來,經過芷一陽一以後,抄小道行進。

此前,劉邦告訴張良說:「從小路到達我軍中不過二十里的路程。

估計我到達軍中以後,你再回到軍帳裡告辭。」

張良估計沛公等人已經回到軍中,他便入帳辭謝說:「沛公不勝酒力,不能親自來告辭。

他委派在下奉上白璧一雙,進獻給項王;玉斗一雙,進獻給大將軍范增。」

項羽問起劉邦現在到哪裡去了,張良回答說:「沛公聽說大王有意責怪他的過失,便獨自脫身回營了,現在已經到達軍中了。」

項羽聽後便接受了玉璧。

而范增接過玉斗以後,把它放在地上,拔劍將它擊碎。

他氣憤而又無奈地說:「唉!你們這班無知的小子啊,我不能與你們一同成就大事。

將來奪取項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劉邦。

我們這些人將要成為他的階下囚了。」

重分天下

幾天之後,項羽率領軍隊西進並且屠戮了鹹一陽一,殺死了秦降王子嬰,燒燬了秦宮室,大火歷經三個月而不滅。

他收集了藏在宮中的寶貨、婦女而東歸。

有人勸導項羽說:「關中地區有山河阻塞四方,土地富饒,您可以在這裡建都而稱霸天下。」

項羽看見秦宮室已經被大火燒得殘破不堪,又加上他以及廣大楚軍官兵心懷故土,不想留在這裡,他便回答說:「人在富貴以後不回故鄉,就如同穿著錦繡的衣裳在夜間行走一樣。」

那個進諫的人聽了項羽這番話,背地裡議論他說:「人們都說楚國人沐猴而冠,果真不錯。」

項羽聽說了這件事情,非常氣憤,就把那個人烹殺了。

項羽派人向懷王報告大軍入關破秦的情況。

懷王說:「那就按照先前的盟約行一事吧。」

於是項羽尊懷王為義帝。

項羽想要自立為王,便先立手下將相們為王。

他對各位將相說:「天下剛開始起義時,人們借助擁立諸侯的後代來攻伐秦國,披堅執銳,衝鋒陷陣,歷經三年苦戰而滅亡秦朝,那是靠諸位將相與我項羽的力量。

義帝雖然沒有功績,但是分給他一片土地而讓他做王,這也在情理之中。」

各位將相都表示同意。

項羽、范增擔心劉邦會據有天下,但是雙方已經通過鴻門相會說解講和,項羽等人厭惡落個負約的壞名聲,從而導致諸侯們的反叛。

所以二人私下裡商議說:「巴、蜀地區道路險阻,秦朝時候被貶的人都居住在那裡,而那裡也屬於關中地區,那就把劉邦貶到那裡去吧。」

因此,項羽封劉邦為漢王,統治巴、蜀、漢中地區,定都南鄭(今陝西省南鄭縣)。

為了阻隔劉邦,項羽把關中地區一分為三,封秦朝的三位降將為王,分別是章邯為雍王,統治鹹一陽一以西地區,定都廢丘(在今陝西省興平市東南);過去有恩於項梁的司馬欣受封為塞王,統治鹹一陽一以東到黃河地區,定都櫟一陽一;力勸章邯投降項羽的董翳受封為翟王,統治上郡地區,定都高奴(在今陝西省延安市東北)。

項羽又大力封王,封趙將司馬印為殷王,統治河內地區,定都朝歌;遷徙原來的趙王歇為代王;封原來的趙相張耳為常山王,統治趙地,定都襄國(在今河北省邢台市西南);黥布受封為九江王,定都在六;吳芮受封為衡山王,定都邾城(在今湖北省黃岡市西北);共敖受封為臨江王,定都江陵(在今湖北省荊沙市西);魏王豹為西魏王;立公申一陽一為河南王,定都洛一陽一;韓王不變,仍然定都一陽一翟;立趙將司馬遷徙原來的燕王韓廣為遼東王;封燕將臧荼為燕王,定都薊城(在今北京市西南);遷徙原來的齊王田市為膠東王,封齊將田都為齊王,定都臨淄(在今山東省淄博市東北);戰國時的齊王建的孫子田安因為跟隨項羽而受封為濟北王,都博一陽一(在今山東省泰安市東);田榮因為屢次違背項氏的意願而沒有受封;陳余也是僅僅依靠自己的名聲而得到了南皮周圍的三個縣的封地。

而項羽則自立為西楚霸王,統治九個郡,定都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