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寂寞的孔子(10):他對《易經》一愛一不釋手,以至於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寂寞的孔子(10)

史記新讀

寂寞的孔子(10)

孔子晚年喜歡鑽研《易經》,並且詳細解釋了《系》、《象》、《說卦》、《文言》等篇。

他對《易經》一愛一不釋手,以至於韋編三絕。

他說:「如果我還能多活幾年的話,那麼,對《易經》的文辭和義理就能充分掌握了。」

孔子用《詩》、《書》、《禮》、《樂》作為教材,跟隨他學習的弟子大約有三千人,其中,一精一通六藝的有七十二人。

至於像顏濁鄒那樣的、多方面受到孔子教誨而不在七十二弟子之列的人,則非常的多。

孔子教育弟子注重抓四個方面:學問、言行、忠恕、信義。

他要求弟子們嚴格執行四禁:不揣測、不武斷、不固執、不自以為是。

他認為應該謹慎處理的是:齋戒、戰爭、疾病。

孔子很少談及利益,如果談及,就和命運、仁德聯繫起來。

孔子授課,不到弟子難得發急時,就不去啟發、開導他。

如果弟子們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孔子就不再講授新課。

聖人為人

孔子在家鄉的時候,謙恭的像個不善言談的人。

但是,在宗廟祭祀和朝廷議政的時候,他的言辭卻明晰通達、滔一滔一不一絕,但卻很謙恭、小心。

上朝的時候,孔子和上大夫交談,態度和氣、中正自然;和下大夫交談,理直氣壯、和樂輕鬆。

他進入國君的宮門,就保持低頭、彎腰的恭敬姿勢;快到國君跟前的時候,他小步快行,兩臂後伸,恭敬有禮。

國君命令孔子接待賓客,他的表情便十分莊重認真。

國君如果召見他,孔子不等車駕備好,就先出發了。

魚如果不新鮮,肉已經變了味,或者不按照規矩切割,孔子都不吃。

席位不端正,孔子就不就座。

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孔子從來不吃飽。

別人哭泣的時候,孔子從來不唱歌。

如果看見身著喪服的人或者是盲人,即便那人是小孩,孔子也必定改變面容,來表示悲慼、同情。

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

他又說過:「道德的不修明,學業的不探求,聽到正義的事情不能前往學習,對於缺點、錯誤不能馬上改正,這些都使我憂慮。」

孔子請人唱歌,如果人家唱得好,孔子就請他再唱一遍,而自己也跟著一塊唱。

對於怪異、暴力、一婬一亂、鬼神的事情,孔子從來不談論。

子貢曾經對孔子說:「先生在文獻方面成就卓著,這我們是知道的。

而您講的天道與人生命運的深奧見解,弟子們就不懂了。」

顏淵也曾經感慨地說:「弟子對老師的學問越敬慕,就越是覺得它無比的崇高;鑽研越深,就越覺得它堅實深厚。

先生善於循序漸進的誘導學生,用典籍文章豐富弟子的知識,用禮儀道德規範弟子的言行,弟子縱然想要停止學業都是不可能的。

我已經竭盡了自己的才智,好像有所收穫,而老師的學問卻依然高不可及。

達巷這個地方的一黨一人對我說過:『孔子是多麼的偉大啊!他博學多才卻不專一名家。

』」孔子聽到這些話以後,都隨之一笑地說:「我要專於什麼呢?專於趕車?還是專於射箭?我還是專於趕車吧。」

對此,弟子子牢回憶說:「老師曾經說過:『因為沒有被世主任用,所以我才有閒工夫學了許多的技藝』。」

聖人暮年

魯哀公十四年的春天,哀公在大野地方狩獵。

為叔孫氏趕車的鋤商獵獲了一頭怪獸。

人們認為這是不祥的兆頭。

孔子看了看怪獸,對眾人說:「這是麒麟啊!」於是,哀公命人將它取走。

孔子慨歎地說:「神龍不會再背著寶圖出現在黃河上,神龜也不會再背著洛書出現在洛水上了。

我的生命即將完結了!」

之前,顏淵死後,孔子悲傷地說:「這是老天爺要我死啊!」等到他跟隨國君去西邊狩獵而見到了麒麟,孔子感慨地說:「我的主張到頭了!沒有人能瞭解我了!」子貢不明白,問孔子說:「您為什麼認為沒有人能瞭解您了呢?」

孔子回答說:「我從不怨天尤人,下學人事,上通天理,所以,瞭解我的只有上天了!」

孔子說:「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使自己的人格受侮辱,只有伯夷、叔齊兩個人能夠做到吧!」他又說:「柳下惠、魯少連降低了自己的志向,使自己的人格受到了侮辱。

虞仲、夷逸隱居,不言世事,行為清高、純潔,對自我的廢棄合於權變。

我和這些人就不同了,既沒有絕對的可以,也沒有絕對的不可以。」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