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戰國四君子(6):經我觀察識別的人才多說有上千,少說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戰國四君子(6)

史記新讀

戰國四君子(6)

平原君回國後,說:「哎,我再不敢自誇能識別人才了。

經我觀察識別的人才多說有上千,少說也有幾百人,我自認為不會遺漏天下的賢能之士,現在竟然把一毛一先生給漏下了。

先生憑著他那一張能言善辯的嘴,竟比百萬大軍的威力還要強大啊。」

功臣李同

平原君回到趙國以後,楚國派春申君帶兵救援趙國,魏國的信陵君也假托君命奪取軍權帶兵前去救援。

可是兩處援軍都還沒有趕到,秦國就開始急速圍攻邯鄲,邯鄲告急,眼看就要失守,平原君極為焦慮。

一個叫李同的小辟問平原君道:「您不擔憂趙國滅亡嗎?」

平原君說:「趙國如果滅亡,那我就要做俘虜,我怎麼能不擔憂呢?」

李同說:「邯鄲的百姓,拿人骨當柴燒,交換孩子當飯吃,可以說危急至極了,可是您的後宮姬妾數以百計,侍女們都穿著絲綢繡衣,吃著山珍海味,而百姓卻粗布短衣難以遮體,終日無以果腹。

現在百姓困乏,兵器用盡,有人甚至削尖木頭當長矛箭矢,而您的珍寶鍾罄照舊無損。

假使秦軍攻破趙國,您要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呢?假若趙國得以保全,您又何愁沒有這些東西?現在您如果能命令後宮女子編到士兵隊伍中,分擔守城勞役,把家裡所有的東西全都分發下去供士兵享用,士兵正當危急困苦之時,是很容易感恩戴德並奮勇殺敵的。」

於是平原君採納了李同的意見,果然得到三千敢死之士。

李同也加入了三千人的隊伍,奔赴戰場同秦軍決一死戰,結果,秦軍一敗塗地。

恰巧楚、魏援軍也相繼趕到,秦軍見事不妙只得退兵。

虞卿的詭計

虞卿想要以信陵君出兵救趙為由替平原君請求增加封邑。

公孫龍得知這個消息後,就連夜乘車去見平原君說:「虞卿這麼做是很不合適的。

國君讓您任國相,並不是因為您的智慧才能在趙國獨一無二;劃出城邑封賜給您,也不是因為您做出了多大的功績,只是由於您是國君近親啊。

您接受相印時並不因自己能力不夠而推辭,取得封邑時也不因自己沒有功勞而不接受,也是由於您自己認為是國君的近親的緣故啊。

如今信陵君出兵保衛了邯鄲而您卻要求增加封邑,這是無功時作為近親接受了封邑,而有功時又要求按照普通人的標準來論功計賞,這顯然是很不合適的。

況且不管事情成敗與否,虞卿都會佔得便宜。

事情成功了,他就要像拿著契券一樣來索取報償;事情不成功,他也會拿著為您爭功求封的虛名來讓您感激他。

您千萬不要聽從他的主張。」

平原君覺得他的話有道理於是就拒絕了虞卿的建議。

平原君在公元前251年去世。

他的子孫世代承襲他的封爵,直到趙國滅亡。

料事如神

虞卿是個能言善辯的說客。

他第一次拜見趙王,趙王便對他青睞有加;第二次拜見趙王,就當上了趙國的上卿,所以國人稱他為虞卿。

有一次,秦、趙兩國在長平交戰,趙國初戰不利。

趙王便召來樓昌和虞卿商議說:「我軍初戰不利,我要卷甲赴敵與秦軍決戰,你們看怎麼樣?」

樓昌說:「大王,現在秦軍勢力強大您不如派使臣去求和。」

虞卿說:「樓昌認為不求和我軍必敗,可是和談主動權在秦國一方。

而且大王您估計秦國是不是一定能擊敗趙國的軍隊呢?」

趙王回答說:「秦國已經竭盡全力毫不保留了,必定能擊敗趙軍。」

虞卿接著說:「大王不如派使臣帶上珍寶去聯合楚、魏兩國,楚、魏兩國想得到大王的珍寶,一定會接納我們的使臣。

趙國使臣進入楚、魏兩國,秦國懷疑天下諸侯聯合抗秦,一定會恐慌。

這樣,和談才能夠順利進行。」

但趙王沒有聽從虞卿的意見,直接派出鄭朱到秦國聯繫。

趙王又召見虞卿說:「秦國已經接納鄭朱了,您認為怎麼樣啊?」

虞卿回答說:「大王的和談是不會成功的,趙軍必定會被擊敗。

鄭朱是個顯貴之人,秦王一定把鄭朱來到秦國這件事大加宣揚給天下諸侯看,到時候,楚、魏兩國認為趙國已經和秦國求和,必定不會再來援救大王。

秦國知道天下諸侯不援救大王,怎麼還會和我們認真和談呢?」

事情果然如虞卿所說,秦國終究不肯和談,結果在長平大敗趙軍。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