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楚韻雄風(2):楚穆王死後,他的兒子侶繼承了王位,就是楚莊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楚韻雄風(2)

史記新讀

楚韻雄風(2)

一鳴驚人

楚穆王死後,他的兒子侶繼承了王位,就是楚莊王。

莊王即位三年,從未向國內發佈過任何政令,日日夜夜尋一歡作樂,還下了詔令說:「有敢進諫者,格殺勿論!」最後,大臣伍舉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冒死闖入王宮進諫。

莊王當時正左手懷抱著鄭姬,右手懷抱著越女,坐在歌舞樂人中間,與各位美一女嬉戲。

伍舉對楚莊王說:「大王,我要向您進獻一個謎語。」

他接著說道:「有一隻鳥落在土山上,三年不飛不鳴,這是什麼鳥呢?」

莊王說:「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叫,一鳴驚人。

你下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但過了幾個月,莊王不但沒有收斂,反而更加一婬一逸放縱,不理朝政。

蘇從大夫感到十分生氣,就冒著生命危險入宮進諫。

楚莊王說:「你沒有聽到我的詔令嗎?你不怕被殺死嗎?」

蘇從毅然回答說:「能夠捨身而使您變的賢明,這正是是我多年的夙願。」

楚王被大臣們的忠心感動了,於是就停止一婬一逸作樂,開始處理政務。

他殺死了幾百個罪人,擢升了幾百個有功之臣,並任用伍舉、蘇從管理政務,楚國很快就發展壯大起來,舉國上下歡欣鼓舞,對他十分擁護。

當年,楚國就滅亡了庸國。

隨後,楚國又討伐宋國,得到了五百輛戰車。

問鼎中原

公元前606年,楚國討伐陸渾戎,到達洛這個地方。

為了炫耀武力,楚莊王就命令在周都郊外舉行閱兵。

周定王懼怕楚國的勢力,於是派王孫滿去犒勞楚王。

楚王藉機向王孫滿詢問周王室中鼎的大小輕重,這實際是在覬覦周王室的權力。

王孫滿很生氣地回答說:「統治國家在於道德,並不在於寶鼎。」

莊王自負地說:「你不要以為有九鼎就可以教訓人!楚國只要銷毀刀劍上的刃尖便可以鑄成九鼎。」

王孫滿說:「大王難道忘了嗎:過去虞夏昌盛的時候,邊遠的國家都來朝貢,他讓九州的長官進貢金屬,鑄成九鼎,並在上面繪了許多山川物體和各種怪異之物,好讓百姓知道怪異為害的情況。

後來桀道德敗壞,鼎便被遷到了殷朝,殷延續了六百年。

到殷紂王時,他殘暴狂虐,鼎於是又被遷到周朝。

所以如果天子道德美好,即使鼎很小也無法移動;而如果天子道德敗壞,鼎即使再重也會被移走。

過去,周成王把九鼎安置在郟鄏,占卜說可以傳世三十代,立國七百年,這是上天的意旨。

如今周王室雖然衰微,但上天的意旨難以改變。

而大王你卻詢問鼎的輕重,真是不應該啊。」

楚王無言以對,只得撤軍回國了。

莊王稱霸

公元前598年,楚國討伐陳國。

楚國攻下陳國後,將陳國劃作自己的一個縣進行管理。

當時群臣都在慶賀勝利,只有剛從齊國出使歸來的申叔時沒有表示慶賀。

莊王覺得很奇怪,就問他為什麼,申叔時回答說:「如果因為牽著牛的人不小心走到了人家的田里,踏壞了麥苗,田的主人就把人家的牛搶走。

這樣做不是有點太過分了嗎?當然,莊王您是因為陳國發生動亂才率領諸侯們去攻伐它,本來是正義的,可是事後就貪婪地把它佔為己有,就有點過分了。

像這樣怎麼能在天下發佈命令呢!」莊王覺得他的話有道理,便又恢復了陳國後代的地位。

公元前597年,楚莊王又帶軍圍攻鄭國。

鄭伯向莊王投降時說:「我不為上天所保佑,不能侍奉您,您因此發怒而來到我國,這是我的罪過。

我怎麼敢不唯命是聽!如果您不介意的話就把我遺棄到南海吧,或者把我當奴隸賞賜給諸侯。

假若您不忘記周厲王、宣王、鄭桓公、武公,不斷絕他們國家的祭祀,讓我侍奉您,我也感激不盡,不敢有別的什麼奢望了。」

楚國的大臣們都不同意答應鄭君的請求,莊王卻說:「鄭國的國君能這樣謙卑,就一定能統治自己的百姓,怎麼可以斷絕他的祭祀呢!」於是莊王答應與鄭國國君講和,雙方訂立了盟約。

楚莊王隨後又打敗了晉國、宋國,成為一代霸主。

靈王受譏

楚王郟敖曾任命自己的叔父公子圍做令尹,讓他主管軍事。

公元前541年,在公子圍出使鄭國的途中聽說楚王病重,就返回了楚國。

公子圍這個人一陰一險狡詐,凶狠毒辣,他回來後佯裝進宮詢問楚王病情,而實際上是想篡奪王位。

他先是用帽帶將楚王勒死,接著又殺死楚王的兒子。

就這樣他自己繼承了王位,這就是楚靈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