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漢武帝的荒唐事(3):武帝甚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欒大,先後賜給欒大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漢武帝的荒唐事(3)

史記新讀

漢武帝的荒唐事(3)

武帝於是對欒大深信不疑,將他封為樂通侯,賜給他上等的宅第和奴僕千人,還把天子專用的車馬和帷帳等器物賜給欒大。

武帝甚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欒大,先後賜給欒大六枚印信,故被稱為六印將軍。

欒大的尊貴之名震驚天下。

隨著時間的流逝,欒大害怕謊言洩露,就整理行裝,東行海上,說是要去尋找他的老師。

武帝也心生疑竇,派人暗中跟蹤欒大。

欒大果然不敢入海求仙,只到泰山去祭祀,但他謊稱自己見到了老師。

武帝得知後十分惱火,知道欒大只是在騙自己,就命人將他處死。

偶獲寶鼎

一名巫師在為民眾祭祀時,發現一處地面隆一起,扒一開土來看,發現一隻鼎。

這只鼎與其他的鼎大不相同,上面只有花紋,而沒有鑄刻文字。

巫師覺得奇怪,就上報了朝廷。

武帝派使者來檢驗並查問巫師得鼎的詳情,確認其中沒有詐偽之後,就按禮儀舉行祭祀,武帝親自前往,把鼎請到甘泉宮,準備把它獻給天帝。

公卿大夫們都建議請求尊奉寶鼎。

武帝說:「近來黃河氾濫,一連幾年收成不好,所以我才出巡郡縣祭祀后土,祈求他為百姓滋育莊稼。

今年五穀豐茂,還沒有舉行祭禮酬謝地神,這鼎為什麼會出現呢?」

大臣都說:「聽說從前太帝伏羲氏造了一隻神鼎,表示天地萬物都歸統於神鼎。

黃帝造了三隻寶鼎,象徵著天、地、人。

夏禹收集了九州的銅,鑄成九隻寶鼎,都曾經用來烹煮牲畜祭祀上帝和鬼神。

鼎遇到聖主就會出現,寶鼎就這樣傳下來一經歷了夏朝、商朝。

到週末世德衰敗,鼎就淪沒隱伏而不再出現了。

如今鼎已迎到甘泉宮,它外表光彩奪目,變化神奇莫測,這意味著我們國家必將獲得無窮無盡的吉祥。

只有受天命做皇帝的人才能知道天意而與天德相合。

這寶鼎應該進獻祖先,珍藏在天帝宮廷,這樣才符合吉祥之兆。」

武帝同意了大臣的意見,將寶鼎祭祀祖先。

公孫卿的謊言

武帝得到寶鼎後,有一個叫公孫卿的齊人編造了一本占卜用書,附會說武帝得到寶鼎的時間和當年黃帝得到寶鼎時間一致。

武帝於是把公孫卿召來細問。

公孫卿說:「傳這本書的是申功,他已經死了。」

武帝問道:「申功是什麼人?」

公孫卿說:「申功是齊人。

他與安期生有交往,接受過黃帝的教誨,沒留下其他書,只有這部關於鼎的書。」

書中說『漢代的興盛期,應該跟黃帝時的歷日相同;漢代的聖君,將出在高祖皇帝的孫子或曾孫之中。

寶鼎出現了,就能與神仙相通,應該舉行封禪』。

自古以來,舉行過封禪大典的有七十二個王,只有黃帝能登上泰山祭天。

申功說:「漢代的皇帝也應該登上泰山祭天,上了泰山行祭天禮,然後就可以成仙升天了。

黃帝時有上萬個諸侯國,為祭祀神靈而建立的封國就佔了七千。

黃帝曾在明廷迎接過上萬的神靈。

明廷就是現在的甘泉山。

黃帝開採首山的銅礦,在荊山腳下鑄鼎。

鼎鑄成後,有一條龍從天上下來迎接黃帝。

黃帝騎上龍背,群臣和後宮嬪妃跟著上去的有七十多人,龍才飛昇離去。

其餘的小臣們上不去,全都抓住龍鬚不放,龍鬚被拉斷,黃帝的弓也落了下來。

百姓們抬頭望著黃帝升上天去,就抱著他的弓和龍鬚大聲哭喊,所以後世把那個地方稱作鼎湖,把那張弓稱作烏號。」

武帝說:「如果我真能像黃帝那樣,那麼我看離開妻子兒女只不過就像脫掉鞋子一樣罷了。」

他封公孫卿為郎官,讓他往東到太室山去等候神仙。

泰山封禪

自從得了寶鼎,武帝越發得意,幾次三番跟群臣討論封禪的事宜。

由於封禪大典很少舉行,時間隔久了,沒有人瞭解它的禮儀,眾儒生主張採用上古的書中記載的禮儀,但眾方士主張應倣傚黃帝當年封禪的做法。

儒生們的意見也很不統一,他們受《詩》、《書》等古文經籍的束縛,不能明辨封禪的具體事宜。

武帝把封禪用的祭器拿給儒生們看,儒生們也表示不合古制。

武帝於是下令把儒生們全部罷黜不用,最終聽從了方士的意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