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犀首聽說張儀又出任秦國國相,迫害義渠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史記新讀

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後來,西戎義渠國(今在甘肅省境內)的國君來朝拜魏王。

犀首聽說張儀又出任秦國國相,迫害義渠君,就對義渠君說:「貴國道路遙遠,今日分別,不容易再次見面,所以我想借這個機會告訴您一件事。」

看到義渠君側耳聆聽的樣子,就繼續說道:「中原各國不聯合起來討伐秦國,秦國就四處擴張,到您的國家燒殺搶掠;中原各國一致討伐秦國,秦國就會向六國稱臣,無暇顧及貴國,而且還會派使者帶著貴重的物品討好您。

希望您能看清形勢,想好對策。」

正好,楚、魏、齊、韓、趙等五國一起攻打秦國。

陳軫對秦王說:「義渠君是蠻夷各國中的賢明君主,不如贈送財物用來安一撫他。」

秦王就把一千匹錦繡和一百名美一女送給義渠君,義渠君看到犀首所言不虛,又記起張儀平時壓搾自己實在太過分,就趁機起兵襲擊秦國,結果大敗秦軍。

張儀死後,犀首就到秦國出任國相。

他曾經佩帶五個國家的相印,做了聯盟的領袖。

邯鄲之圍

魯仲連,齊國人。

幼時的魯仲連在稷下學宮曾從師徐劫,專攻「勢數」之學。

因為他勤學善思,博聞強記,所以老師頗為喜一愛一他。

尤其是他思維敏捷,口若懸河,很小即以辯才聞名遐邇,也為時人所青睞。

他為人喜歡出一些奇思妙想的計謀,幫助人們排憂解難,而同時又要保持自己高尚的一性一格,不願接受報答,不肯出任官職。

趙孝成王的時候,秦昭王派遣將軍白起率軍在長平打敗了趙國的軍隊,坑殺趙國降軍四十餘萬人。

此後,秦軍乘勢東進,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

趙國君臣驚恐萬分,而其他的諸侯國卻沒有誰敢於派出救兵去進攻強大的秦軍。

不久,魏安王得到這個消息後急忙派大將晉鄙火速馳援趙國。

秦昭襄王得知魏國出兵救趙,寫信恐嚇魏王,揚言誰救趙就攻擊誰。

魏王收信後救趙決心發生動搖,命令晉鄙留兵於鄴(河北滋縣南;另一說是湯一陰一)。

既擺出救趙的姿態,又不敢貿然採取行動。

同時,魏王派遣外籍將軍新垣衍由小路混入邯鄲城,求見平原君,對他說:「秦軍之所以包圍了邯鄲,是因為它有稱帝的欲一望。

從前,秦昭王與齊閔王同時稱帝,但是不久以後,齊閔王取消了帝號,秦昭王無奈,也取消了帝號。

如今,齊國國勢衰落,各諸侯國中唯獨秦國稱雄天下。

此次秦軍圍攻邯鄲,未必就是貪取邯鄲城,在下認為它的本意是想再次稱帝。

如果趙王能夠派遣使臣前往秦國,擁戴秦昭王稱帝,秦王一定會十分高興,秦國便會撤兵。」

平原君在內憂外患災禍頻仍的情況下,早就亂了方寸。

聽了這番話,他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應該去勸說趙王這樣做。

當時,魯仲連恰好遊歷到邯鄲。

他聽說魏國的將軍想讓趙王尊秦王為帝,便去求見平原君。

兩人見面以後,魯仲連開門見山的問道:「秦軍包圍了邯鄲,您打算怎麼辦啊?」

平原君回答說:「我趙勝現在還有什麼臉說話啊!前些日子,趙國四十萬大軍敗亡在長平,我難逃其咎;如今,國都又被秦軍重重包圍,我卻一點辦法都沒有。

魏王派外籍將軍新垣衍到此,要我勸說趙王尊奉秦王為帝,期望秦王會發慈悲退兵。

現在,他人還在這裡。

您說我還能有什麼作為!」魯仲連說道:「我原來還認為您是天下賢能的公子,現在我才知道您並不是。

魏國將軍新垣衍在哪裡?請讓我替您會會他,讓他老老實實地回去,帶兵來解救趙國。」

平原君連連點頭。

辯術出眾(上)

平原君趙勝來到新垣衍下榻的地方,對他說:「齊國有位魯仲連先生,現在,他人在我這裡。

請讓我介紹他跟您認識,交個朋友。」

新垣衍聽後,心裡一驚,連忙說道:「在下聽說魯仲連是齊國的一位高尚的人,而在下則是區區一介小臣,有職事在身,不方便與他見面。」

平原君則說:「我已經告訴他您在我這裡了,而且答應他介紹你給他認識。」

沒有辦法,新垣衍只能硬著頭皮答應與魯仲連見面。

兩個人見面以後,魯仲連並沒有開口說話,而是沉默了很久。

新垣衍忍不住了,他知道魯仲連的來意,於是就主動發起進攻,他說道:「我看留在這被秦軍重重包圍的邯鄲城的人,大多是想攀附平原君,請求他幫忙的人;而我觀察先生您的容貌,一點兒都不像是有求於人的樣子。

俗話說: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您為什麼還要留在這危險之地呢,這不是自討苦吃嗎?」

魯仲連微微一笑說道:「將軍此言差矣!在危難時刻,並不是每個人都只是為自己打算。

秦國,是個窮兵黷武、不講道義的國家,總是開些空頭的好處欺騙他們自己的戰士賣命,而對待自己的臣民就像對待從前的奴隸一樣專制霸道。

如果秦王再肆無忌憚的稱帝,甚至是號令起天下,請問您願意想奴隸一樣被秦王愚弄嗎?如果是我的話,我寧願一頭栽進東海裡死了算了。

我之所以來拜見將軍您,不是為了自己打算,而是要幫助趙國,反抗暴秦,拯救趙國的人民免遭秦王的奴役!」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