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布衣天子(1):八年征戰,他終於登上了九五之尊的寶座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布衣天子(1)

史記新讀

布衣天子(1)

斬蛇起義,他從一介平民成為一代帝王。

八年征戰,他終於登上了九五之尊的寶座。

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才能體味。

寒微出身

劉邦是沛郡(今江蘇省沛縣)人。

劉邦還未出生之前,他的母親劉媼曾經在大澤的岸邊休息,夢中與神交一合。

當時雷鳴電閃,天昏地暗,劉邦的父親正好前去看她,見到有一條蛟龍在她身上。

不久劉媼就有了身孕,生下了劉邦。

劉邦鼻樑很高,一副龍的容貌,一臉漂亮的鬍鬚,左腿上有七十二顆黑痣。

他仁厚一愛一人,喜歡施捨,心胸豁達。

他平素具有幹大事業的氣度,不一愛一干平常人家生產勞作的事。

到了成年以後,他當了泗水亭這個地方的亭長。

他生一性一狡黠,經常捉弄官署中的官吏。

他又很喜歡喝酒,好親近女色。

他常常去酒店賒酒喝,喝醉了躺倒就睡。

酒店主人時常看到他身上有龍出現,覺得這個人很奇怪。

劉邦每次去買酒,留在店中暢飲,買酒的人就會增加,售出去的酒也會達到平常的幾倍。

因為看見劉邦身上有龍出現,到了年終結賬時,酒店主人就把記賬的簡札折斷,不再向劉邦討賬。

劉邦曾經到鹹一陽一去服徭役。

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允許人們隨意觀看。

他看到了秦始皇,長歎一聲說:「唉,大丈夫就應該像這個樣子!」

呂公嫁女

單父人呂公與沛縣縣令私交甚厚,他為躲避仇人就投奔到沛縣縣令這裡。

沛縣中的豪傑、官吏們聽說縣令有貴客,都前往祝賀。

蕭何當時是縣令的屬官,掌管收賀禮的事情,他對那些送禮的賓客們說:「送禮不滿千金的,讓他坐到堂下。」

劉邦平素就看不起這幫官吏,於是在進見的名帖上謊稱「賀錢一萬」,其實他一個錢也沒帶。

呂公見了劉邦大為吃驚,趕快起身,到門口去迎接他。

呂公這個人,喜歡給人相面,一看見劉邦的相貌,就看出他氣度非凡,能成大事,因此非常敬重他,把他領到堂上坐下。

蕭何說:「劉邦一向滿口說大話,很少做成什麼事。」

劉邦為趁機戲一弄那些賓客,乾脆毫不謙讓地坐到上座去。

酒至半酣,呂公向劉邦遞眼色,讓他一定留下來。

劉邦於是在宴會結束之後,故意拖延,留在後面。

呂公說:「我從年輕的時候就喜歡給人相面,經我相面的人多了,沒有誰能比得上你劉邦的面相,希望你好自珍一愛一。

我有一個親生女兒,願意許給你做灑掃的妻子。」

酒宴散了之後,呂公的妻子聽說呂公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劉邦,對他大為惱火,說:「你起初總是想讓這個女兒出人頭地,把他許配給個貴人。

沛縣縣令跟你要好,想娶這個女兒你不同意,今天你為什麼隨隨便便地就把她許給劉邦了呢?」

呂公歎息說:「這不是你們女人家所懂得的!」最終,呂公把女兒嫁給了劉邦。

呂公的女兒就是呂後,後來生了孝惠帝和魯元公主。

老父相面

劉邦做亭長時,經常請假回到家中。

有一次呂後和孩子正在田中除草,有一個老人從這裡經過討水喝,呂後讓他喝了水,還拿飯給他吃。

老人給呂後相面說:「夫人真是天下的貴人。」

呂後又讓他給兩個孩子相面,他見了劉邦的兒子,說:「夫人所以顯貴,正是因為這個男孩子。」

他又給劉邦的女兒相面,也同樣是富貴面相。

老人走後,劉邦正巧回來,呂後就把剛才那老人經過此地,給她們相面,說他們母子都是富貴之相的情況,原原本本地告訴了劉邦。

劉邦問:「這個人在哪裡?」

呂後說:「剛走,應該還走不遠。」

於是劉邦就去追上了老人,問他剛才的事。

老人說:「剛才我看貴夫人及子女的面相都很像您,您的面相簡直是貴不可言啊。」

劉邦於是道謝說:「如果真的像老人家所說,我決不會忘記你的恩德。」

等到劉邦顯貴之後,四處尋找這位長者的去處,但始終沒有找到。

斬蛇起義

劉邦做亭長時曾押送一批刑徒去驪山服役,很多刑徒在半路就逃走了。

劉邦估計等到了驪山,刑徒也就全部逃光了。

在走到豐西大澤中時,他就停下來飲酒,索一性一趁著夜晚把所有的刑徒都放了。

劉邦說:「你們都逃命去吧,從此我也要遠避他鄉了!」刑徒中有十多個壯士願意跟隨他一塊兒走。

於是劉邦乘著酒意,夜裡抄小路通過沼澤地,讓一個人在前邊為先導。

不久,先導回來報告說:「前邊有條大蛇擋在路上,還是回去吧。」

劉邦醉醺醺地說:「大丈夫走路,有什麼可怕的!」大步趕到前面,拔劍將大蛇斬成兩截。

他們繼續往前走了幾里,劉邦實在醉得厲害了,就躺倒在地上睡了。

後邊的人來到斬蛇的地方,看見有一老婦在暗夜中哭泣。

有人問她為什麼哭,老婦人說:「有人殺了我的孩子。」

有人問:「你的孩子為什麼被殺呢?」

老婦說:「我的孩子是白帝的兒子,變化成蛇,擋在道路中間,如今被赤帝的兒子殺了,我就是為這個哭啊。」

眾人以為老婦人是在說謊,正要打她,老婦人卻忽然不見了。

後面的人趕上了劉邦,把剛才的事告訴了劉邦,劉邦心中暗暗高興,更加自負。

經過這件事後,那些追隨他的人也漸漸地畏懼他了。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