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文景之治(4):劉恆曾經下詔說:「古代治理天下,朝廷設置進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文景之治(4)

史記新讀

文景之治(4)

寬仁施政

劉恆曾經下詔說:「古代治理天下,朝廷設置進善言的旌旗和批評朝政的木牌,用以徵求治國途徑,招來進諫的人。

現在法令中有誹謗朝廷妖言惑眾的罪狀,這就使大臣們不敢完全說真話,做皇帝的也無從瞭解自己的過失。

這還怎麼能招來遠方的賢良之士呢?百姓中有人一起詛咒皇帝,約定互相隱瞞,後來又負約相互告發,官吏認為這是大逆不道。

如果再有其他不滿的話,官吏又認為是誹謗朝廷。

這些實際上只是小民愚昧無知而犯了死罪。

我認為官吏的做法很不可取。

從今以後,再有犯這類罪的,一律不加審理不予治罪。」

公元前166年,他又下詔說:「我有幸得登上帝位,至今十四年了。

以我這樣一個既不聰敏又不明智的人治理天下這麼久,我深為自愧。

從前先王遠施恩惠而不求回報,遙祭山川卻不為自己祈福,尊敬賢人,抑制自己的親族,先考慮到老百姓,後想到自己,聖明到了極點。

如今我聽說掌管祭祀的祠官祈禱時,全都是為我一個人,而不為百姓祝福,我為此而感到非常慚愧。

憑著我這樣無德之人,卻獨自享受神靈的降福,而百姓卻享受不到,這就加重了我的無德。

現在命令祠官祭祀要向神獻上敬意,不要為我一個人祈求什麼。」

劉恆以寬仁來治理天下,一心為民,百姓因此也都很一愛一戴他。

謙恭敬神

魯國人公孫臣曾上書陳說五行相生相剋,終而復始以象徵王朝興替的五德終始學說,說現在正當土德,土德的驗證是將有黃龍出現,應當更改曆法、服色等制度。

丞相張蒼經過推算則認為現今是水德,應把十月作為一年的首月,崇尚黑色。

他認為公孫臣的說法不對,請求皇帝不要採納。

公元前165年,果然有黃龍出現在成紀縣。

劉恆便召來魯國的公孫臣,任命他為博士,讓他重新申明當今應為土德的道理。

劉恆下詔說:「有奇物神龍出現在成紀,沒有傷害到百姓,今年又是個好年成。

我要親自到郊外祭祀上帝和諸神。」

主管大臣和禮官們都說:「古代天子每年夏天都親自到郊外祭祀上帝。」

於是劉恆第一次來到雍地,祭祀了五帝。

趙國人新垣平是個善於望雲氣而知凶吉的術士,他前往覲見天子,勸說劉恆在渭城興建五帝廟,並預言這樣做會得到周朝的傳國寶鼎,還會有奇異的美玉出現。

公元前163年,劉恆得到一個玉杯,這個玉杯實際是新垣平為欺騙皇帝而派人獻上的,玉杯上刻有「人主延壽」四個字。

劉恆非常高興,下詔把這一年改為元年,下令天下民眾可以盡情聚會飲酒。

但是就在當年,新垣平欺詐的事情被發覺,隨後就被夷滅了三族。

無為而治

劉恆自從代國來到京城,繼承王位二十三年,宮室、園林、狗馬、服飾、車駕等,什麼都沒有增加。

但凡有對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廢止,以便利民眾。

他曾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來工匠一計算,造價要值一百斤黃金。

他說:「一百斤黃金相當於十戶中等人家的產業,我承受了先帝留下來的宮室,時常擔心有辱於先帝,還建造高台幹什麼呢?」

劉恆平時穿的是質地粗厚的絲織衣服,對所一寵一愛一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幃帳也沒有紋繡。

劉恆以此來表示自己儉樸的作風,為天下人做出榜樣。

他規定自己的陵墓一律使用瓦器,不准用金屬做裝飾,不修建高大的墳塋,務求節省,不要煩擾百姓。

南越王尉佗曾自立為武帝,劉恆沒有派兵鎮壓,而是把尉佗的兄弟召來,不但沒有處罰他們,反而給他們富貴,用恩德來回報尉佗的反叛。

尉佗受到感召,於是取消了帝號,向漢朝稱臣。

漢與匈奴相約和親,匈奴卻背約入侵劫掠,而劉恆只命令邊塞戒備防守,不發兵深入匈奴境內,不願給百姓帶來煩擾和勞苦。

吳王劉濞謊稱有病不來朝見,劉恆就賜給他木幾和手杖,以表示關懷他年紀大,可以免去進京朝覲之禮。

群臣中有人進諫相當直率尖銳,劉恆總是寬容採納。

大臣中也曾有人收受賄賂,劉恆就從皇宮倉庫中取出金錢賜給他們,用這種辦法使他們內心羞愧,而不下交給執法官吏處理。

劉恆一心致力於用恩德感化臣民,因此天下富足,禮義興盛。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