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始皇帝(4):秦始皇厲行暴政,引起了許多方士的不滿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始皇帝(4)

史記新讀

始皇帝(4)

坑殺方士

秦始皇厲行暴政,引起了許多方士的不滿,方士侯生、盧生曾一起商量說:「秦始皇天一性一粗一暴凶狠,自以為是。

他出身諸侯,把天下兼併了,所有的事都稱心如意了,開始為所欲為,認為從古到今沒有人比得上他。

他專門任用治獄的官吏,獄吏們都受到親近和一寵一幸。

博士雖然也有七十人,但只不過是吃閒飯,根本得不到重視。

丞相和各位大臣都只是接受已經決定的命令,依仗皇上辦事。

皇上喜歡用重刑殺戮顯示威嚴,官員們都怕獲罪,都想保持住祿位,所以沒有人敢真正竭誠盡忠。

皇上聽不到自己的過錯,因而一天更比一天驕橫。

秦法規定,一個方士不能兼會兩種方術,如果方術不能應驗,就要處死,哪裡有處處靈驗的方士啊。

天下的事無論大小都由皇上決定。

他貪權親勢到如此地步,咱們不能再為他去找仙藥。」

於是二人就逃跑了。

秦始皇聽說之後十分惱怒地說:「我先前徵召了大批方士和博學之士,想用他們煉造仙丹,來使天下獲得太平。

現在他們花了那麼多錢,不但沒有找到奇藥,反而紛紛逃跑。

並且有大量他們非法謀利、互相告發的消息傳到我耳朵裡。

我對盧生等人賞賜優厚,如今他們竟然誹謗我。

這些人在鹹一陽一的,我派人去查問過,竟然有人一妖言惑眾,擾亂民心。」

他派御史去一一審查,這些人輾轉告發,一共找到四百六十多人。

秦始皇將他們全部活埋在鹹一陽一,用來懲戒後人。

秦始皇的大兒子扶蘇因為此事進諫,也被秦始皇趕到北方戍守邊地。

大興土木

秦始皇在位時修築了直道,從鹹一陽一經由九原一直到雲一陽一,為了保證直道的暢通,在修築時甚至挖山填谷。

秦始皇還曾發動天下七十多萬刑徒,去修建阿房宮和驪山陵墓。

秦始皇認為鹹一陽一人口太多,先王的宮廷又太狹窄,又聽說豐、鎬兩城之間才是帝王的都城所在,於是就下令在渭水南岸的上林苑內修建朝宮。

他首先在阿房修建了前殿。

前殿東西長五百步,南北寬五十丈,宮中可以容納一萬人,下面可以樹立五丈高的大旗。

四周架有天橋可以方便的行走,從宮殿可以一直通到南山。

在南山的頂峰修建門闕作為標誌。

又修造了天橋,從阿房跨過渭水,與鹹一陽一連接起來,以象徵天上的北極星、閣道星跨過銀河抵達營室星。

因為是在阿房修築此宮,所以人們就稱它為阿房宮。

秦始皇在關中總共建造宮殿三百座,關外建造了四百座。

他還在東海邊的朐山(在今江蘇連雲港境內)上豎一立大石,作為秦朝國境的東門。

阿房宮的修築耗費巨資,傷民勞財,從各地招去的勞工,終年累月進行勞作,十有八九累死在工地上。

國家也因此弄得民不聊生,百姓怨聲載道。

秦始皇剛剛登位,就開始修築驪山陵墓。

陵墓向下開鑿到有三重泉水那麼深。

墓底灌注銅水,填塞縫隙,把外棺與地面澆築在一起。

又在墓內修造宮觀,設置百官位次,用珍奇器物、珍寶怪石將墓室填滿。

工匠還製造出由機關一操一縱的弓箭,如有人盜墓,一走近就置之死地。

墓內還用水銀做成百川江河大海,用機器灌注輸送。

墓的頂壁裝飾有天文圖像,下面繪製有地理圖形。

墓內還有用人魚的油脂做成的火炬,以求長明不滅。

這些工程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秦朝的統治也因此變得越來越危機重重了。

沙丘政變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後一次出巡天下。

左丞相李斯、少子胡亥、宦官趙高一起跟隨他巡遊。

秦始皇在到達平原津(今山東平原縣)時得了重病,太醫都感到束手無策。

秦始皇預計自己壽命快要結束了,就寫信讓公子扶蘇回鹹一陽一參加喪禮。

信寫好後,存放在趙高那裡。

隨後,秦始皇在沙丘平台逝世。

丞相李斯怕皇帝在外地逝世的消息洩露,皇子們和各地乘機製造變故,就秘不發喪。

棺材放置在既密閉又能通風的轀涼車中。

李斯仍然讓宦官做陪乘,每日獻上飯食,百官像平常一樣向皇上奏事。

宦官就在轀涼車中降詔批簽。

只有李斯、胡亥、趙高和幾個宦官知道皇上去世。

趙高過去曾經做過胡亥的老師,胡亥與其關係十分親密。

趙高與公子胡亥、丞相李斯秘密商量拆開秦始皇賜給公子扶蘇的那封信。

他們想要奪權,就謊稱李斯在沙丘接受了秦始皇遺詔,立皇子胡亥為太子。

為了除掉太子扶蘇和蒙恬等大將,他們又偽造了一封信給公子扶蘇、蒙恬,列舉他們的罪狀,責令他們自一殺。

當時正是夏天,秦始皇的一屍一體在轀涼車中發出了臭味,為了防止別人發現真相,李斯就下令在車裡裝一石有腥臭氣的醃魚,來掩蓋一屍一體的氣味。

後來,公子扶蘇自一殺,大將蒙恬也被處死。

胡亥終於繼承了皇位,他就是秦二世。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