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吳越爭霸(3):在即將離開晉國的時候,季札對晉國的大臣叔向說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吳越爭霸(3)

史記新讀

吳越爭霸(3)

季札到達晉國以後,告訴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說:「晉國國君昏庸無道,你們三家將要瓜分晉國的國政了。」

在即將離開晉國的時候,季札對晉國的大臣叔向說:「您自勉吧!晉國國君雖然有許多的良臣,但是他自己荒一婬一奢侈,不理國政,而晉國的大夫們都很富有,政權總有一天會歸屬於他們的。

您為人正直,一定要想辦法使自己免遭禍難啊。」

後來,韓、趙、魏三家瓜分了晉國,成為了諸侯;而叔向由於依照季札的話去做,最終保全了自己。

在季札開始出訪列國之前,他曾經北上拜訪過徐國的國君。

徐國國君很喜一愛一季札的寶劍,但是卻不好意思開口相要。

季札看出了他的心思,但是因為出使中原各國的需要,季札沒有把寶劍送給他。

當季札完成出使任務,返回吳國而路過徐國,準備把寶劍送給徐國的國君,可是徐國國君已經死去了。

於是季札解下了寶劍,把它掛在徐國國君墳墓旁邊的樹上,然後離去了。

他的隨從不解地問道:「徐國國君已經去世,您把寶劍送給誰呢?」

季札回答說:「你這麼說可就不對了。

當初,我已經在心裡把此劍許給了徐國國君,難道因為他死了,我就違背自己當初的心意嗎?」

隨從聽了,打心眼兒裡佩服季札的人品。

闔閭的勝敗

闔閭在吳國繼位以後,舉拔伍子胥,任命他為行人官,參與國家大事的謀劃。

當時,楚國殺死了他的大臣伯州犁,伯州犁的孫子伯嚭便逃到吳國,由於伯嚭有軍事才能,闔閭就任命他為大夫。

闔閭三年,伍子胥、伯嚭奉命率軍攻打楚國,攻佔了舒這個地方,殺死了先前投降楚國的兩個吳國公子。

闔閭躊躇滿志,謀劃著趁機佔領楚國的都城郢,而將軍孫武卻說:「大王,長年的對外戰爭已經使我國的百姓十分疲勞,大家都希望安定的生活,所以現在進攻郢都,時機還不成熟。

請您休養生息、等待機會吧。」

闔閭採納了孫武的建議,便撤兵回國。

此後的幾年裡,兩國之間互有攻守,但一直沒有發生大的戰爭。

到了在位的第九個年頭,闔閭又想進攻楚國,便詢問伍子胥、孫武說:「當初,你們覺得我們國家實力不夠強大,建議我說不能去攻打郢都。

如今,我國的實力增強,百姓生活安定,我們果斷地向楚國發動進攻,怎麼樣啊?」

兩個人都回答說:「楚國的將軍子常十分的貪婪,唐國、蔡國都很怨恨他。

如果君王一定要大舉進攻楚國,必須要得到唐、蔡兩國的支持才行。」

闔閭聽取了他們的意見,於是就調動了全國的軍隊,並且聯合了唐、蔡兩國的軍隊,一同向西討伐楚國,一直打到了漢水邊。

楚國發兵抗擊吳軍,雙方隔著漢水擺開了陣勢。

闔閭的弟弟夫概想要先發制人,主張渡河與楚軍作戰,闔閭不同意,認為這樣太冒險了。

而夫概卻說:「大王已經把軍隊指揮權交給了我。

用兵以有利、獲勝為上策,那麼,我軍還等什麼呢?」

於是夫概率領他帳下的五千名親兵突襲楚軍,結果楚軍大敗而逃。

闔閭見狀,便下令追擊楚軍,吳軍一直打到了郢都。

他們與楚軍交戰了五次,結果全部獲勝。

楚昭王逃離了郢都,投奔到隕縣。

鄖縣縣令的弟弟想要殺死楚昭王,昭王便又和鄖縣縣令投奔了隨國。

吳軍佔領了郢都。

伍子胥、伯嚭將仇人楚平王的一屍一體從墳墓裡挖出來,用鞭子狠狠地一抽一打,報了當年的殺父之仇。

這時候,吳國的鄰國越國看見吳國國內空虛,闔閭又在外征戰,便起兵攻打吳國。

吳國只能一抽一出部分兵力進行反擊。

同時,楚國又向秦國求救,秦國便出兵幫助楚國攻打吳國,吳軍敵不過,結果吃了敗仗。

闔閭的弟弟夫概同樣是個野心家。

他看見秦軍、越軍接連打敗吳軍,而吳王卻仍然留在楚國不走,便利用這個機會偷偷跑回了國,自立為王。

闔閭聽說以後,心中大怒,便親自率軍回國,鎮壓了夫概的叛亂。

夫概只好逃到了楚國。

楚昭王便利用這個機會,重新回到了郢都,並且接納、分封了夫概。

後來,闔閭派太子夫差再次攻伐楚國,迫楚國戰敗,被迫將國都遷離了郢都。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