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帝王之後(6):衛宣公去世以後,太子朔繼位,這就是惠公。惠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帝王之後(6)

史記新讀

帝王之後(6)

惠公廢立

衛宣公去世以後,太子朔繼位,這就是惠公。

惠公這個人心胸狹窄、心狠手辣,左、右公子對他的繼位都憤憤不平,而且,他們也都非常怨恨惠公讒殺了原來的太子伋。

經過一番周密的安排之後,他們便共同起兵發動了叛亂。

結果,惠公戰敗逃到了齊國。

左、右公子就擁立太子伋的弟弟黔牟做了國君。

黔牟即位八年以後,齊襄公奉周王的命令率領諸侯一同討伐衛國,並護送惠公回國。

結果,左、右公子被殺,衛君黔牟也逃到了周,惠公又重新繼承了王位。

惠公繼位三年就被迫流亡國外,八年以後才得以回國,前後統算,總共流亡時間有十一年之久。

此後,衛國的實力漸漸地有所恢復。

惠公怨恨周王室接納並安置了黔牟,便夥同南燕國一起去攻伐周王室。

周惠王被迫逃奔到了溫這個地方,衛國、南燕便共同擁立惠王的弟弟頹做了周王。

幾年以後,鄭國護送惠王重新回到京城,衛國勢力便被迫退出該地。

過了不久,衛惠公就去世了。

翟人入侵

衛惠公去世以後,太子赤繼承了王位,這就是懿公。

懿公這個人荒一婬一逸樂、奢侈放一蕩,平時只知道養鶴為樂,從來不問政事。

衛國的大臣、百姓對他父親惠公繼位本來就一直心存不滿,再加上懿公繼位以後的種種惡俗,人們對他們父子的統治更加不滿,想方設法地推翻這個昏君。

懿公在位第八年,翟人進攻衛國。

懿公決定出兵抵抗,但是由於他平日裡對官兵的生活不聞不問,而且還非常地殘酷,所以有不少士兵在戰場上背叛了他。

很多大臣也私下裡說:「我們的國君喜歡養鶴,那就讓鶴去抗擊敵人吧!」在這種近乎於眾叛親離的背景下,翟人攻佔了衛國都城,殺死了懿公。

到此,惠公的後代已經終於被剷除乾淨了。

國人在翟人退去以後,擁立黔牟的弟弟昭伯頑的兒子申做了國君,這就是戴公。

戴公身一體一直不好,所以繼位不到一年就死去了。

這對於內憂外患的衛國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當時,齊桓公為了成就霸業,正在尋找機會在諸侯中間樹立威信。

他看到衛國多次發生動亂,便率領諸侯去討伐翟人,並且替衛國修築了楚丘城,初步穩定了衛國的局勢。

接下來面臨的便是選定國君人選的問題,衛國人憐憫冤死的太子伋,打算擁立他的後代,但是他的兒子已經死去,而另外一位有德行的公子壽又沒有後人。

太子伋的兩個弟弟——黔牟與昭伯也都早已經去世。

有找不到合適的人選,衛國人一時犯了難。

最後,在齊桓公的建議之下,衛國人擁立戴公的弟弟毀當上了國君,這就是衛文公。

衛文公之所以能繼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以前在國家內亂的時候曾經逃到了齊國,依附過齊桓公。

在這次地獄外敵入侵,鞏固國家穩定的過程中,齊桓公對衛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對衛國人來說無異於再生父母,因此衛國人對他很是敬畏。

國難又至

衛文公非常賢明,他繼位以後,不斷地減輕農民的賦稅,公正地審理各種案件,並且親自參加勞作,與百姓共渡難關,贏得了百姓一致擁戴。

但是,他卻不小心犯下了一個致命錯誤:當晉國公子重耳流亡經過衛國的時候,文公沒有以禮相待,這就為衛國日後的國難埋下了禍根。

不久以後,齊桓公的去世又使衛國失去了強大靠山。

文公死後,太子鄭繼位,這就是成公。

當時,晉國想向衛國借道以援救宋國,遭到了成公拒絕。

晉國無奈,只得繞遠渡過黃河去救援宋國。

由於長途跋涉,行軍勞苦,晉國作戰時感到兵力不足,於是就又向衛國徵集軍隊,衛國的大臣們知道晉國是強國,都主張答應幫助它,但成公卻固執己見,再次拒絕了晉國的請求。

這下終於將眾位大臣給激怒了,他們認為成公這樣做早晚會得罪晉國,給自己的國家帶來滅頂之災。

於是很多將領便在大臣恆的帶領下發動了叛亂,起兵去進攻成公。

成公毫無防備,被打得措手不急,只好被迫出逃到了陳國。

這件事傳到晉國之後,晉文公重耳趁機率兵討伐衛國,由於衛國上下正處於一片混亂當中,無力防衛,最後被晉國佔領了大片土地。

然後,晉國把衛國的部分土地劃歸了宋國,以此來報復他以前經過衛國的時候受到的不禮貌待遇,以及現在衛國不幫助晉國救援宋國危難的行為。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