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晉世豪傑(12):晉景公八年,大臣郤克奉命出使齊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晉世豪傑(12)

史記新讀

晉世豪傑(12)

郤克之恨

晉景公八年,大臣郤克奉命出使齊國。

齊國安排郤克與魯國、衛國的使者一同朝見齊頃公。

因為郤克是個駝背,魯國的使者是個瘸子,衛國使者只有一隻眼,所以齊國就派殘疾人引導他們。

齊頃公的母親從樓上看見了這番景象,認為很有趣,便放聲大笑起來。

郤克被這種無禮行為激怒了,在回國路過黃河的時候,他發誓說:「河神為證,我郤克如果不向齊國報仇雪恥,誓不為人。」

返回國都以後,郤克請求晉景公出兵討伐齊國。

景公問明了原因,對他說:「這是你個人的怨仇,怎麼能將國家牽扯進來呢?」

於是郤克的請求被拒絕了。

後來,晉國的輔政大臣魏文子因為年老而請求退休,便推薦郤克擔任他的職務。

這樣,郤克就成了輔政大臣,執掌了國政。

一年以後,楚莊王去世,楚國開始衰落。

晉國的壓力就減輕了很多。

為了鞏固霸業,便開始討伐齊國。

齊國非常害怕,只好派太子強到晉國做人質,這樣晉國才決定罷兵。

晉景公十一年,齊國討伐魯國,奪取了它的隆邑。

魯國向衛國告急,後來兩國又都通過郤克向晉國告急。

晉國便派遣郤克等人率領大軍與魯、衛一道去討伐齊國。

這年夏天,聯軍與齊軍在鞍這個地方展開了一場大戰,聯軍打傷並且圍困了齊頃公。

最後,齊頃公與他的衛士交換了著裝、位置,借下車去飲水的機會逃脫了。

齊軍敗退,晉軍一路追擊,一直打到齊國的都城臨淄。

齊頃公無奈,只得奉獻出國寶請求講和。

晉軍不答應,郤克說:「我們一定要得到齊頃公的母親蕭桐叔子作為人質,然後才肯退兵。」

齊國使者回答說:「蕭桐叔子是我國國君的母親,她就如同貴國國君的母親,您為何一定要得到她呢?你們太不講道義了,如果你們堅持這樣做,我們只能與你們決一死戰。」

齊人的堅決態度使晉人產生了擔憂,所以他們也就不再勉強,最終答應與齊國講和,訂立和約後便撤兵了。

厲公的功業

晉景公在位十九年以後就去世了,太子壽曼繼承了王位,這就是晉厲公。

他繼位以後,打算與諸侯和好,並與秦國在黃河邊會盟。

但是,秦國隨即背叛了盟約,和翟國謀劃共同討伐晉國。

厲公三年,晉國派使者譴責秦國背信棄義的行為,並與諸侯聯合去討伐它。

最後聯軍在涇水流域的麻隧擊敗了秦軍,並俘虜了它的將領成差。

後來,晉國的大臣伯宗因為屢次直諫,觸怒了厲公。

所以厲公便借別人詆毀他的機會把他處死了。

因為伯宗是個賢明的人,所以國人都因此而心懷不滿,不再親附厲公。

厲公六年的春天,鄭國背叛了晉國而與楚國結盟。

厲公大怒,打算去討伐鄭國,大臣欒書極力認為晉國的霸業不能在自己這一代失掉,也建議厲公出兵討伐鄭國。

厲公聽從了他的建議,親自率軍出擊。

五月,晉軍渡過黃河以後,聽說楚軍前來救援鄭國,範文子感到非常害怕,便請求厲公撤兵。

將軍郤至不高興地說:「我國出兵征討叛逆,如果看見強敵就躲避,日後怎麼對諸侯發號施令呢?」

於是,厲公便下定決心,打算與楚軍一戰。

戰鬥打響以後,晉厲公親自率軍殺敵,晉軍士氣大振,最後打敗了楚軍,楚共王的眼睛也被晉軍射傷。

楚將子反收拾殘兵、整頓部隊,打算再戰。

晉軍聽說後感到十分擔心。

不久,楚共王召喚子反到營中議事,而子反卻喝醉了酒,沒能如期前去。

楚共王發怒,當面譴責了子反,子反便畏罪自一殺了。

楚軍失去了主將,軍心不振,楚共王只好率軍回國。

從此,晉國威震諸侯,它的霸主地位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

外戚之禍

厲公原本可以成就一番豐功偉業,但是他並沒有沿著正確的道路繼續走下去,昏庸葬送了他的前程與一性一命。

厲公喜好女色,後宮蓄養著大量的妻妾。

得勝回國以後,厲公非常自傲,想把所有的大臣免職,任用妻妾們的兄弟為官。

有個一寵一妾的哥哥名叫胥童,他與將軍郤至有仇。

為了報仇,胥童便暗地裡向楚王謝罪,並與他勾結,企圖共同努力除掉郤至。

經過一番密謀之後,楚國便派使者前往晉國,欺騙厲公說:「大王,鄢陵一戰,實際上是貴國將軍郤至把楚軍召來的。

他企圖藉著國內空虛的時機作亂,迎接公子周回國即位。

恰好他的盟國沒有如期到達,所以事情沒有成功。」

厲公對此事半信半疑,便將情況告訴給欒書,詢問他的看法。

欒書對郤至也心存抱怨,因為鄢陵之戰前夕,郤至沒有採納他的計謀,出人意料地擊敗了楚軍,立下了大功。

於是欒書就回答厲公說:「大概有這個事情吧!希望您派人到周京去暗中調查一下。」

厲公聽從了他的建議,便派郤至前往周京,想要觀察他的言行。

而欒書卻有意安排公子周與郤至見面,毫不知情的郤至掉入了他的圈套。

結果厲公對謠言信以為真,便開始對郤至心生怨恨,想要殺死他。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