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姜子牙的子孫們(3):公元前681年,齊國討伐魯國。魯軍眼看就要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姜子牙的子孫們(3)

史記新讀

姜子牙的子孫們(3)

齊國崛起

公元前681年,齊國討伐魯國。

魯軍眼看就要失敗了,魯莊公請求進獻遂邑來與齊國談判媾合,桓公就答應了,與魯國在柯地會盟。

將要盟誓的時候,魯國的曹沫在祭壇上用匕首劫持了齊桓公,說:「你趕緊歸還魯國被侵佔的土地,否則我對你不客氣!」桓公無奈,被迫答應了他的要求。

曹沫於是放下匕首,回到面向北方的臣子之位。

桓公這時心裡又後悔了,並想殺死曹沫。

管仲說:「如果被劫持時答應了人家的要求,然後又背棄諾言殺死人家,雖然可以圖一時之快,但這樣做會在諸侯中失去信義,也失去了天下人的支持,因此不能這樣做。」

桓公於是就把曹沫三次戰敗所丟的全部領土歸還給魯國。

各個諸侯聽說這件事後,都認為齊國守信義,於是都紛紛地歸附了它。

公元前679年,諸侯與齊桓公在甄地盟會,齊桓公的霸業開始建立。

隨後,齊國先後幫助燕國打敗了山戎,幫助魯國平定了內亂,並討伐狄人復立了衛國國君,進一步樹立了齊國的大國威信。

伐楚立約

公元前657年,有一次,齊桓公與夫人蔡姬乘船遊玩。

蔡姬因為熟悉水一性一又活潑好動,便搖晃船隻顛簸桓公。

桓公非常害怕,就讓她停止,她玩得興起,仍舊不停地搖。

下船之後,桓公非常惱怒,就把蔡姬送回了蔡國。

蔡侯也很生氣,就又擅自把蔡姬另嫁給了他人。

桓公聽說後更是勃然大怒,帶領諸侯興兵伐蔡。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領諸侯討伐蔡國,結果蔡軍大敗。

齊軍接著討伐楚國,楚成王興兵來問:「你為什麼進入我的國土?」

管仲回答說:「過去召康公命令我國先君太公說:『五侯九伯,你都有權征伐,以輔佐周室。

』召康公還賜給我先君有權征伐的疆界,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

現在楚國應該進貢的包茅沒有進獻,天子祭祀用品也不全,因此我們前來來督責。

周昭王南征不歸死在你們楚國,我們今天也一併來討個說法。

因此前來問罪。」

楚王說:「貢品沒有進獻,確有此事,這是我們的罪過,今後不敢不奉上!至於昭王為什麼南征不歸,請您到漢水邊上去問問吧。」

齊軍非常生氣,隨後就與楚軍展開對壘。

齊桓公向楚將屈完炫耀自己兵多將廣。

屈完說:「您合於正義才能勝利;不然的話楚國就以方城山為城牆,以長江、漢江為護城河誓死抵抗,到時您怎麼能推進呢?」

齊桓公自知理虧,於是與屈完訂立協約後就撤軍了。

葵丘會盟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與諸侯在葵丘會盟。

周襄王派宰孔賞賜給桓公祭祀用的福肉、丹飾的弓箭和諸侯朝服乘用的車輛,而且特許桓公不需要下拜謝恩。

桓公本想答應,但管仲不同意。

桓公於是下拜接受了賞物。

同年秋天,齊桓公再次與諸侯在葵丘會盟,桓公憑借自己強大的實力,更加驕傲,根本不把諸侯放在眼裡。

因此有的諸侯開始有反叛而不前去會盟的。

周朝派宰孔參加會盟,晉侯因病遲到,遇到宰孔。

宰孔說:「齊桓公現在自高自大,目中無人,你還是別去了。」

晉侯因此沒有參加會盟。

桓公知道後心裡就對晉國很不滿,於是藉著晉國發生內亂,討伐晉國,並把公子夷吾立為了國君。

當時周王朝日漸衰微,天下只有齊、楚、秦、晉四國比較強盛。

晉國剛剛參加盟會,晉獻公便死去了,國內大亂;而秦穆公因為地處偏僻,不參加中原的會盟;楚成王剛剛將荊蠻之地佔為己有,認為自己是夷狄之邦,與中原各國來往不多。

因此,只有齊國能夠召集中原諸侯會盟。

再加上齊桓公充分宣揚自己的盛德,因此各國諸侯無不賓服。

齊桓公因此越發驕傲,想要行天子才有權進行的封禪泰山之禮,他宣稱說:「寡人南征到召陵,望見了熊耳山;北伐山戎、離枝、孤竹國;西征大夏,見到了遼闊的沙漠;包纏馬蹄,掛牢戰車登上了太行山的險道,直到卑耳山才回來。

諸侯沒有人敢違抗寡人。

寡人召集兵車盟會三次,乘車盟會六次,九次會合諸侯,一統天下。

過去三代的開國天子,與此相比有什麼不同啊!所以我想要封祭泰山,禪祭梁父。」

管仲極力勸諫他不要舉行封禪大禮,桓公不聽。

管仲於是便說封禪之禮要等遠方各種奇珍異物具備才能舉行,這樣桓公方才作罷。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