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劉邦的左膀右臂(8):漢六年正月,劉邦封賞功臣。張良長期以來一直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劉邦的左膀右臂(8)

史記新讀

劉邦的左膀右臂(8)

冊封遷都

漢六年正月,劉邦封賞功臣。

張良長期以來一直是在幕後出謀劃策,沒有直接參加戰鬥,因此也就沒有戰功,但劉邦卻不這麼認為,他對各位大臣說:「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這就是子房(張良的字)的功勞啊!所以,他可以自主的選擇齊國地區三萬戶作為自己的封邑。」

面對這樣厚重的賞賜,要是別人早就高興地接受了,但是張良卻推辭不就,他對劉邦說:「陛下,臣當年為了反抗秦朝殘暴統治,率領各位義士在下邳起義,後來有幸在留縣與陛下相會,這是上天將我授給陛下的啊!陛下英明神武,深謀遠略,在作戰時經常採用臣的計策,僥倖的是我這些小計謀還能時常奏效,所以,臣認為自己也沒什麼出眾才能,被封在留縣就足夠了,不敢承受齊地三萬戶封邑。」

劉邦心想,別人都在這裡爭功,而你卻在發揚風格,值得嘉獎。

於是劉邦對張良更加器重,將他與蕭何等大功臣一同冊封,封張良為留侯。

劉邦開始分封了大功臣二十多人,其餘那些未能及時分封的人日夜爭功,他們不僅上朝時候爭,私下裡也在到處為自己活動。

由於你爭我奪,議論紛紛,搞得劉邦也不知道該封誰合適。

因此,相關封賞遲遲不能最終敲定下來。

一次,劉邦登上洛一陽一南宮中的空中閣道,參觀風景,從那裡望見諸位將領坐在沙地上,在相互間議論著什麼,一會兒竊竊私語,一會兒又談笑風生。

劉邦心裡很納悶,就問他的隨從。

其他的人都支支吾吾說不清楚,留侯張良走到劉邦身邊小聲說:「陛下難道還不知道嗎?他們在商議謀反的事情。」

劉邦一聽心裡大驚,感到更不明白了,就問張良:「天下都已經安定了,他們為什麼還要謀反呢?」

張良解釋說:「陛下當初以平民的身份起兵,勢力單薄,依靠這些人奪取了天下;如今,您貴為天子,封賞的又都是您所親近的蕭何、曹參等人,誅殺的都是您平生所怨恨的人。

現今,軍吏計算功勞,認為天下的土地不夠您封賞所有功臣。

這些人擔心自己受不到封賞,又害怕平日裡有可能得罪過您而遭到誅殺,所以便聚在一起圖謀造反。」

劉邦這才認識到問題的嚴重一性一,也沒有心情再觀賞身邊的閣樓美景,擔憂的向張良詢問對策。

張良問劉邦:「陛下平日裡憎恨的人中間,而群臣又都知道的,誰最突出呢?」

劉邦皺著眉頭沉思了一下說:「雍齒與我有宿有怨恨,曾經多次使我窘迫、受辱。

我早就想殺了他,但是因為他的功勞多,一直沒有忍心下手。」

張良便勸劉邦說:「現在,您應當趕快封賞雍齒給群臣看。

群臣看見雍齒都被封賞了,那麼,他們對自己的封賞就會堅信不疑了。

這樣,他們也就不會再有謀反之心了。」

劉邦聽完之後,趕緊擺駕回宮,把群臣都召集在一起,大擺酒宴,封雍齒為什方侯。

同時催促丞相、御史等人趕快評定功勞、進行封賞。

酒宴結束以後,群臣個個都高興地說:「雍齒都被封為侯了,我等就沒有必要再擔心了。」

劉敬曾經勸諫劉邦定都關中。

關中是當初劉邦重要的根據地,對於劉邦後來奪得天下提一供了重要的物質和人力支援,劉邦對它有很深的感情。

對此,劉邦當年就是頗為贊同,但是他還心有疑慮。

因為朝中大臣絕大多數都是山東地區的人,他們大多建議劉邦定都洛一陽一。

這些人說:「洛一陽一東有成皋,西有崤山、澠池,背靠黃河,面向伊水、洛水,它堅固無比,發生戰事的時候足可以倚仗它來防禦敵軍。」

為此,劉邦左右搖擺不定,就專門詢問了張良的意見。

張良拿出地圖,放在地上一邊比畫一邊對他說:「陛下請看,洛一陽一雖然有險可守,但是它的中心地區狹小,方圓不過幾百里,土地貧瘠,四面受敵,這裡不是用武之地。

關中地區,左有崤山、函谷關,右有隴山以及蜀地的岷山,其間沃野千里,南有巴蜀的富饒資源,北部又有適宜放牧的草原。

依靠三面的險阻而固守此地,只用東方一面來控制諸侯。

如果諸侯安定,朝廷可以用黃河、渭水來轉運天下的糧食,西上來供給京都;如果諸侯敢叛亂,朝廷又可以順流而下,渭水、黃河又足以運送軍隊和糧草。

可見,關中地區就是人們常說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啊。

劉敬的建議是正確的。」

劉邦聽完之後大一腿一拍,拍案叫好,隨即就下定了決心,於當日起駕,率領著臣民們向西行進,定都關中。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