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文景之治(2):劉恆即位之後,分封了平定諸呂叛亂的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文景之治(2)

史記新讀

文景之治(2)

以民為本

劉恆即位之後,分封了平定諸呂叛亂的功臣,下令大赦天下。

劉恆想廢除當時實行的家族連坐法令,就對大臣說:「法令是治理國家的準繩,是用來制止暴行,引導人們向善的工具。

如今犯罪的人已經治罪,卻還要使他們無罪的父母、妻子、兒女和兄弟因為他們而被定罪,甚至被收為奴婢。

我認為這種做法很不可取,希望你們再商定一下。」

主管官員都說:「百姓不能自治,所以制定法令來禁止他們做壞事。

無罪的親屬連坐,和犯人一起收捕判罪,就是要使人們心有牽掛,感到犯法干係重大。

這種做法由來已久,還是依原來的做法不加改變為宜。」

劉恆說:「我聽說法令公正百姓就忠厚,判罰得當百姓就心服。

再說治理百姓引導他們向善,要靠官員的努力。

如果既不能引導百姓向善,又使用不公正的法令處罰他們,這樣反倒是加害於民,會迫使他們去幹凶暴的事。

又怎麼能禁止犯罪呢?這樣的法令,我看不出它有哪些適宜之處,請你們再仔細考慮考慮。」

官員們都說:「陛下給百姓以大恩大惠,功德無量,這不是我們這些臣下所能想得到的。

我們遵從詔書,廢除拘執罪犯家屬,收為奴婢等各種連坐的法令。」

家族連坐的法令便被廢除了。

議立太子

有大臣向劉恆進言,要求早點立太子。

劉恆說:「我德薄才淺,如今我不能廣求聖賢之人把天下禪讓給他,還要預立太子,這是加重我的無德,我拿什麼向天下人交待呢?還是緩一緩吧。」

大臣又說:「預立太子,正是為了尊奉宗廟社稷,不忘天下。」

劉恆說:「楚王是我的叔父,閱歷豐富,懂得國家大體。

吳王是我的兄長,賢惠仁慈,甚一愛一美德。

淮南王是我的弟弟,能守其才德以輔佐我。

有他們,難道還不是預先做的安排嗎?諸侯王、宗室、兄弟和有功的大臣,很多都是才德兼備之人,如果推舉有德的人輔佐我,這也是國家的大幸,人民的福氣。

現在不推舉他們,卻要立太子,人們就會認為我忘掉了賢德,而只想著自己的兒子,不是為天下人著想。

我覺得這樣做很不應該。」

大臣們都堅決請求說:「古代商、周立國,太平安定都達一千多年,天下王朝沒有比它們更長久的了,就是因為採取了立太子這個辦法。

把自己的兒子作為繼承人是由來已久的事。

高帝平定天下,封建諸侯,成為本朝皇帝的太祖。

諸侯王和列侯受封各地,成為他們各自侯國的始祖。

子孫繼承,世代不絕,這是天下通行的法則,高帝設立這種制度就是為了安定人心。

現在如果拋開應當立為太子的人,卻從諸侯或宗室中另選他人,那就違背高帝的本意了。

陛下的兒子啟最大,純厚仁一愛一,請立他為太子。」

在群臣的堅持之下,劉恆這才同意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

休養生息

劉恆對天下施以德惠,安一撫諸侯和四方邊遠的部族,使普天之下的人民都融洽和樂,他多次下詔強調農業的重要地位,他對眾臣說:「農業是國家的根本,應當開闢皇帝親自耕種的田地,我要親自帶頭耕作,來供給宗廟祭祀用的穀物。」

他還說:「農業是天下的根本,沒有什麼比這事情更重要。

現在農民辛勤地從事農業生產卻還要繳納租稅,使得務農和經商沒有區別,本末不分,應當免除農田的租稅。」

因此農田里的租稅被免除了,農民身上的負擔減輕,種糧的積極一性一得到提高,漢朝農業得到了恢復發展。

公元前178年,天上發生日食。

劉恆感到非常惶恐,擔心有災難發生。

他對大臣說:「我聽說如果君主不賢明,施政不公平,那麼上天就顯示出災異現象,告誡他治理得不好。

天上發生日食,是上天對我的譴責。

我能夠事奉宗廟,以這微小的身一體依托於萬民和諸侯之上,天下的治與亂,責任都在我一個人。

我對下不能撫育眾生,對上又牽累了日、月、星辰的光輝,以致發生日蝕。

你們都要認真想想我的過失,懇請你們告訴我。

還要推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的人,來補正我的疏漏。

趁此機會,官吏們要好好整頓政務,務必要減少徭役和賦稅,以利民眾。

我不能施德遠方,所以憂慮不安,怕外族侵擾邊境,因此邊疆的防務一直沒停止。

現在不但不能撤除邊塞的軍隊,還要軍隊保護我的安全,應該撤銷衛戍部隊。

太僕掌管的馬匹,只需留下夠用的就可以了,其餘的都交給驛站使用。」

從此以後,文帝更加謹慎地治理國家。

使得國家穩定,百姓安居樂業。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