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寂寞的孔子(11):我的主張不能實行,我一靠什麼給後人留下好名聲呢?」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寂寞的孔子(11)

史記新讀

寂寞的孔子(11)

孔子說:「不是嘛!君子最怕自己死後不能流芳百世。

我的主張不能實行,我一靠什麼給後人留下好名聲呢?」

於是,他根據魯國的史記創作了《春秋》一書。

此書上起魯隱公,下至魯哀公十四年,記載了魯國的十二位國君在位時期的歷史。

它以魯國為中心進行記述,尊奉周王室為正統,借鑒了殷代的舊制度,上推而繼承了三代的法統,文辭簡約而意旨廣博。

吳、楚的國君自稱為王,《春秋》貶稱其為子爵;踐土會盟,實際上是晉國國君召周王去的,而《春秋》對此則避諱說:「周王到河一陽一巡狩。」

依此類推,《春秋》一書以此為準繩,褒貶當時的人和事。

後代國君中有的對此書加以倡導、推廣,使其蘊涵的義法通行,那樣,天下的亂臣賊子就會感到恐懼了。

孔子任職期間,審理訴訟案件,如果文辭上存在可以和別人商議的地方,他就決不獨自決斷。

至於《春秋》的寫作,孔子該寫的一定寫,應刪的一定會刪去,甚至連子夏這些長於文字的弟子,都不能對《春秋》增刪一個字。

孔子對學習《春秋》的弟子們說:「後人知道我孔丘,是因為《春秋》這部書,而要是怪罪我也是因為該書。」

一年以後,子路死在衛國。

孔子也病了,子貢來探望他。

而孔子正拄著枴杖在家門口悠閒的散步,他看見子貢,問他說:「賜,你為什麼來的這麼晚啊?」

隨即,孔子歎息,唱起了哀怨的歌曲:「泰山要倒塌了!樑柱要折斷了!哲人要凋謝了!」同時,孔子落下了傷心的眼淚。

他又對子貢說:「天下失去常道已經很久了,沒有人能遵循我的主張。

夏代人死了,棺木停放在東台階,周代人死了,棺木停放在西台階,殷代人死了,棺木停放在廳堂的兩根柱子中間。

昨晚,我夢見自己坐在廳堂的兩根柱子中間,接受他人的祭奠。

我原本就是殷人啊。」

七天以後,孔聖人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聖人身後

孔子去世以後,魯哀公致悼詞說:「老天爺不仁慈,不肯留下這位老人,丟下我一個人在位,我既孤獨又傷痛。

啊!多麼悲痛!尼父,我顧不得用禮法約束自己了!」子貢聽到這個悼詞以後,反駁說:「魯國國君難道不會終老於魯國嗎?先生曾經說過:『禮法喪失就會昏亂,名分喪失就會出現過失。

意志喪失就會昏亂,失去所宜就會出現過失。

』先生生前,魯國國君不能重用他;去世以後,魯國國君寫祭文來哀悼他。

這是不符合禮法的。

他以諸侯的身份而自稱『我一個人』,這是不符合名分的。」

孔子去世以後,被葬在魯城以北的泗水岸邊,弟子們服喪三年。

三年喪期完畢,大家相對哭泣、各又盡哀,大部分人告別離去,有的卻留在了魯城。

只有子貢在孔子的墓旁搭了一間小屋,守墓共達六年,然後才離去。

後來,孔子的弟子與其他的魯國人前往孔子墓地居住,逐漸達到了百餘家。

因此,這裡後來被命名為孔裡。

魯國人世代相傳,每年都按時到孔子的墓前祭拜,而儒生們也在那裡講習禮儀,舉行鄉飲、射禮等活動。

孔子的墓地有一頃面積。

孔子故居的堂屋以及弟子們居住的內室,後來就改建成了孔廟,收藏孔子生前使用過的衣冠、琴瑟、車輛、書籍等物品,這種傳統被一直延續下去。

漢代的時候,高皇帝劉邦經過魯地,用太牢的禮儀祭祀孔子。

而魯地的諸侯、卿相一到任,常常先是到孔子墓地去拜謁,然後才開始處理政務。

孔子生下了孔鯉,孔鯉先於孔子去世。

孔鯉生下了子思,子思曾經創作了《中庸》。

其他的孔氏後人中,比較著名的有孔付,他曾經做過漢惠帝的博士,後來被提升為長沙太守,身高達到了九尺六寸。

孔安國是漢武帝時期的博士,官至臨淮太守,但是短壽早死。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