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晉世豪傑(10):幾日以後,聯軍與楚軍展開激戰,這就是歷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晉世豪傑(10)

史記新讀

晉世豪傑(10)

四月戊辰日,晉軍連同宋國、齊國、秦國的軍隊進駐城濮。

幾日以後,聯軍與楚軍展開激戰,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戰。

結果,楚軍被打得落花流水,子玉收集殘兵,狼狽地逃回了楚國。

晉軍則得勝回師。

文公稱霸

城濮之戰以後不久,晉文公將楚軍戰俘獻給了周王室,其中包括由披甲戰馬拉的一百輛兵車和一千名步兵。

周王非常感激,便派大臣王子虎封晉文公為霸主,並且賞賜給他一輛大車,一副紅色的弓,一百支紅色的箭,十副黑色的弓,一千支黑色的箭,一壇黑秫香酒,若干玉器以及三百名勇士。

晉文公禮節一性一的推辭了三次以後,就接受了周王的封號和賞賜。

周王還派專人作了《晉文侯命》,內容大致是這樣的:「你用道義使諸侯和睦,顯揚了文王、武王的功業。

文王、武王能夠謹慎地修養美德,感動了上天,他們的美德在百姓中廣泛傳播,所以上天就把帝王之位交給他們,他們的恩澤將永遠流傳於後世的子孫。

你要關懷我,使我繼承祖業,使周王室永遠興盛。」

從此,晉文公就正式地成為了天下的霸主,王子虎和各路諸侯在晉國的踐土宮殿訂立了盟約。

城濮之戰後,晉軍焚燒了楚軍的陣地,大火燒了好幾天都不滅。

文公並沒有因為勝利而喜悅,他不住地搖頭歎息。

左右隨從對此不解,便詢問其中的原因。

文公說:「我聽說只有聖人在戰勝敵人以後才會心情安定,我不是聖人,所以感到十分恐懼。

況且楚將子玉依然活著,他對我國是個莫大的威脅,我又怎麼能高興的起來呢?」

直到得知子玉因為戰敗而遭到楚王責備自一殺以後,晉文公才長出了一口氣,面露喜色地說:「我國攻擊敵人的外部,而敵人又從內部互相誅殺,內外相應,我們的霸業才有了保障啊。」

後來,文公又恢復了衛侯、曹伯的地位,並與諸侯在溫地會盟,支配周王的活動,建立了三軍制。

這樣一來,他的霸業就有了更強大的保障。

秦晉反目

文公七年,秦晉兩國共同圍攻鄭國,因為鄭國在重耳流亡路過時無禮,又在城濮之戰中幫助楚國,因此晉國堅決要滅掉鄭國。

鄭國國君為了解圍,便暗中派使者遊說秦穆公,說這樣做會使晉國的實力更加強大,而對秦國卻沒有任何好處。

秦穆公覺得他的話有道理,就與之達成了密約,擅自撤軍回國了。

晉軍知道後非常生氣,但孤掌難鳴,所以也只得回師。

從此,秦晉兩國的關係開始出現了裂痕。

兩年後,晉文公去世,太子歡繼位,這就是晉襄公。

同年,鄭國國君也去世了,國中出現了叛徒,暗中把國家出賣給秦國。

秦穆公便派出軍隊去偷襲鄭國。

行至滑國地界時,秦軍遇見了鄭國的商人弦高,怕被他用計欺騙,所以滅掉滑國以後就趕緊班師回國了。

晉國大臣先軫向晉襄公建議說:「秦穆公不聽從他的賢臣蹇叔的勸告,出兵偷襲鄭國,違背了民意,我國趁機攻擊他的軍隊,一定會取得勝利。」

欒枝則認為晉國尚未報答秦國對文公的恩德,所以不可以攻擊它。

先軫反駁道:「秦國欺辱我國新君孤弱,討伐我國的同姓國家,這樣的惡行還有什麼值得報答的?」

晉襄公覺得先軫有理,就採納了他的建議,發兵去攻打秦軍。

此後,秦晉兩軍上演了歷史上著名的崤之戰,晉軍在崤山附近全殲秦軍並且俘虜了秦軍的三位主將。

但是由於文公的夫人、襄公的母親是秦國人,在她的勸說下,襄公將三位秦國將軍釋放回了國。

秦國對崤山之仇一直銘記在心。

三年以後,秦國又派遣這三位將軍領兵討伐晉國,以報當年之仇。

由於各種原因,秦軍在攻佔了晉國的汪邑以後便撤退了。

一年以後,秦穆公調動大軍再次討伐晉國,這一次,秦軍渡過黃河,並奪取了晉國的王官地區,穆公親自來到崤山,為秦軍在崤之戰中陣亡的將士修建了紀念碑。

晉軍見秦軍來勢兇猛,便只好據城堅守。

此後,晉軍又攻打秦國,奪取了新城,報了王官戰役之仇。

從此以後,雖然秦晉兩國恢復了正常的外交關係,但是從前為世人樂道的秦晉之好已經不復存在了。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