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楚韻雄風(7):公元前313年,秦國想討伐齊國,可是楚國和齊國是同盟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楚韻雄風(7)

史記新讀

楚韻雄風(7)

張儀使楚

公元前313年,秦國想討伐齊國,可是楚國和齊國是同盟。

秦惠王擔心楚國援助齊國,就讓張儀去會見楚王。

張儀對楚王說:「我國君王最喜歡的無過於楚王您,我國君王最憎恨的就是齊王,即使我這樣的看門小廝最憎恨的也無過於齊王。

可是大王您卻與他關係密切,所以我國君王不能侍奉您,這讓我也不能為您做看門小廝了。

如果楚王能與齊國斷交,那麼您今天就可以派人跟我去秦國領取秦曾奪取的楚國方圓六百里的商於之地。

這樣,您便可以北方削弱齊國,西方對秦有恩德,並增加商於六百里土地的財富,這真可謂一箭三雕。」

懷王十分高興,聽信了張儀的話,與秦國斷絕了關係並將國相的玉璽贈給了張儀,還每天為他擺開酒宴,對外宣稱說:「我又得到我的商於了。」

很多大臣們都前來祝賀,唯獨陳軫傷痛不已。

懷王就覺得很奇怪,向他詢問原因,他回答說:「秦國所以看重您君王,那是因為您與齊王友好親善。

這樣他就不能順利地侵犯齊國或楚國,而現在您還未得到商於之地就先與齊斷交,這必然會孤立楚國。

秦國又如何會看重孤立無援的我國呢?如果秦國先交出商於,然後我們再與齊斷交,那麼秦國的計謀就無效了。

如果我們先與齊斷交,再去索取商於,那我們一定會受到張儀的欺騙。

您如果被張儀欺騙,就會怨恨他。

怨恨他,就等於西邊多了秦國的憂患,北邊斷絕了齊國的友好。

韓、魏兩國的軍隊一定會趁機而來,到時候我們楚國就會危機四伏了。」

楚王認為他這是多慮了,沒有聽從陳軫的意見,仍然派人跟隨張儀到秦國去接受商於之地。

懷王受騙

張儀回到秦國後,假裝醉酒摔傷,三個月沒有露面。

因此楚國遲遲不能得到商於之地。

楚王說:「張儀怎麼還不採取行動呢?莫非他認為我與齊斷交得還不夠徹底嗎?」

於是他又派勇士宋遺到北邊去辱罵齊王,想以此得到秦國的歡心。

齊王知道後很生氣,於是折斷楚國的符節,開始向秦國示好。

等到秦齊聯合之後,張儀的病也就好了,這時候他才對楚國的使者說:「你怎麼還沒接受土地呢?從某處到某處,方圓有六里呢。」

使者聽了之後不解地問道:「我受命來接受的是六百里,沒聽說六里啊。」

他覺得事情肯定有變故,就立即收拾行囊,返回楚國楚向懷王匯報。

懷王聽了之後大怒,沒想到秦國竟敢欺騙他,所以打算要派軍討伐秦國。

這時陳軫又說:「大王,伐秦不是上策。

我們不如趁機用一座名城賄賂秦國,聯合秦國一起討伐齊國,這就能把從秦國丟失掉的從齊國補償過來。

現在您已與齊國斷交了,如果再興師追究秦國的罪過,這就等於我們讓秦齊引來天下的大軍,我國一定會受到很大的傷害啊。」

楚王沒有聽從陳軫的建議,堅持與秦國斷交,然後就派軍攻打秦國。

公元前312年,楚軍在丹一陽一與秦軍交戰,結果楚軍被打得一敗塗地,損失了八萬名士兵,大將軍屈丐、偏將軍逢侯丑等七十多人也被秦軍俘虜。

楚懷王十分憤怒,就動用國內全部兵力又一次襲擊秦國。

兩軍在藍田交戰,楚軍再次大敗。

韓國、魏國聽到楚國受困,便趁火打劫,南下襲擊楚國,一直打到楚都附近的鄧。

楚國聽到消息後,趕忙率軍撤出了秦國。

再度使楚

公元前311年,秦國派出使者與楚約定親善,並把漢中的一半地盤分給楚以求和解。

楚王說:「我現在不想得要土地了,只想得到張儀。」

張儀聽到楚王的話,就向秦往請求到楚國去出使。

秦王說:「楚王現在心裡非常痛恨你,正想抓你呢,現在你去了肯定是凶多吉少啊!」張儀說:「我與楚王的大臣靳尚關係很好,靳尚又很受楚王一寵一幸的夫人鄭袖的信任,有這些關係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危險,況且我以前出使楚國時違背了割商于于楚的約定,今天秦楚交戰有了仇恨,如果我不親自去向楚國道歉就不能消除楚國對我們的仇恨。

再說有大王您健在,楚國也不敢把我怎麼樣。

即使楚國真的殺死了我,只要對秦國有利,我也死而無憾。」

秦王答應了他的請求,張儀於就是出使楚國去了。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