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晉世豪傑(9):晉文公四年,楚成王率領諸侯圍攻宋國,宋國派遣使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晉世豪傑(9)

史記新讀

晉世豪傑(9)

文公救宋

晉文公四年,楚成王率領諸侯圍攻宋國,宋國派遣使者公孫固到晉國告急、求援。

先軫對晉文公說:「大王,報答當初宋國國君贈馬的恩惠,確立晉國的霸業,就在現在了。」

狐偃又獻計說:「楚國新近和曹國結盟,又剛剛和衛國通婚。

如果我軍討伐曹國、衛國,楚國一定會前往救援,這樣宋國之圍便可以解除了。」

文公聽從了他的建議,立刻組織了三支一精一銳軍隊,並分別任命了各軍的統帥與副將,還有自己車馬的駕御者和護衛。

隨後,他便命令三軍去討伐曹國、衛國。

這年冬天,晉軍首先攻下了崤山以東地區,把原邑封給了趙衰。

第二年春天,晉文公打算繼續討伐曹國,便向衛國借道,衛國沒有答應,晉軍便只好渡過黃河,從河南出擊去襲擊曹國。

由於衛國當初沒有借道給晉國,晉國一直懷恨在心,隨後又帶兵去攻打衛國。

正月,晉軍攻佔衛國的五鹿。

二月,晉文公和齊侯在斂盂會盟,衛侯認識到自己以前的過失,便請求與晉國結盟,遭到了拒絕。

於是衛侯又打算與楚國結盟,但是國人不答應,並把他驅逐出了國。

此後,楚軍派兵去援救衛國,但是沒有成功。

接著晉軍又一次進攻曹國,在三月佔領了都城,並俘虜了曹國國君,晉文公親自數落他當初的罪過。

此時宋國形勢危急,便再次派使者向晉國求援。

晉文公想要營救宋國,可是這樣便要與楚軍交鋒。

因為當初在流亡的時候楚國曾經對自己有恩,所以重耳不希望與楚軍交戰。

但是在自己流亡的落破時期,宋國也曾有恩於己,重耳又不能放下宋國不管。

這讓他左右為難。

這時候大臣先軫獻計說:「大王,您現在俘虜了曹國國君,如果把曹、衛兩國的土地分給宋國,楚國急於解救這兩個國家,一定會解除對宋國的包圍。」

重耳採納了他的意見,楚成王果然引兵回國。

退避三舍

楚成王回國以後,將軍子玉對他說:「大王您對待晉文公可以說是仁至義盡,如今,他明知道我國急於救助曹國、衛國,卻故意討伐這兩個國家,這分明是沒把您放在眼裡。」

楚成王知道重耳的為人和處境,便十分平靜地對他說:「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飽嘗世間的苦難,他能夠回國即位,得到國人的衷心擁護,可以說是上天的保佑,外人是不可以抵擋的。」

子玉對重耳深表不滿,並沒有聽從國君的變相的勸告,依然話語強硬地請求說:「我率兵進擊晉軍,不敢說一定獲勝,但是願意用我軍的浴血奮戰來平息國內的種種讒言。」

楚成王聽了之後心中十分惱怒,但是並沒有阻止子玉,只是撥給他數量很少的軍隊,讓他去和晉軍作戰,想要懲罰他一番。

子玉率軍出征,並派使者宛春告訴晉文公說:「請您恢復衛侯的君位,保全曹國,楚國願意以放棄對宋國的圍攻為條件。」

狐偃大怒,對文公說:「子玉這個傢伙太無禮了!君主要取一分,他這個做臣子的卻要取兩分,真是貪得無厭,大王您千萬不要答應他。」

先軫則比較冷靜,他說:「安定百姓是合乎禮儀的行動。

楚國一句話就可以安定三個國家,狐偃一句話卻要使他們全部滅亡,這是我們的失禮。

我國不答應楚國的要求,就等於是放棄了宋國。

我們不如私下裡恢復曹國、衛國國君的君位,以此來引一誘他們歸附我國;然後扣留楚國使者,以次來激怒子玉。

等晉楚兩軍交戰以後,我們再想別的辦法。」

晉文公覺得先軫的話有道理,便決定按他的計策行一事。

結果曹國、衛國果然和楚國斷絕了關係,歸附了晉國。

楚將子玉知道後非常憤怒,率軍攻擊晉軍。

文公命令晉軍全線後退。

軍中的將士們對於退軍不解,文公便對他們解釋說:「以前,我流亡到楚國,楚王對我十分友好,我便對他許下了如果日後我們兩國交戰的話,我軍退避三舍以報恩的諾言。

現在,我身為一國之君,難道可以違背當初的諾言嗎?」

晉軍將士對文公的仁義、守信深表敬佩,更加歸心於他。

楚軍看到文公謹守當年的諾言,都對文公非常敬重,有的將軍便請求撤退,而子玉卻堅決不肯。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