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王朝叛臣(3):竇嬰向皇帝推薦過去吳王的丞相袁盎,景帝想瞭解吳國的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王朝叛臣(3)

史記新讀

王朝叛臣(3)

袁盎諫殺晁錯

竇嬰向皇帝推薦過去吳王的丞相袁盎,景帝想瞭解吳國的情況就下詔召他進見。

當時,皇帝正和晁錯一起籌劃軍務,皇帝問袁盎說:「你曾做過吳王的丞相,知道吳國臣子田祿伯的為人嗎?現在吳楚反叛,你的看法如何?」

袁盎回答說:「他們都是些不成器的傢伙,不值得憂慮,馬上就能打敗他們。」

皇帝說:「吳王有銅山海鹽之利,引一誘天下豪傑,頭髮都白了才舉兵作亂,如果沒有周全的計劃,他怎麼敢發動反叛呢?為什麼說他不能有所作為呢?」

袁盎回答說:「吳國有銅山海鹽之利確是事實,但他哪能得到什麼真正的豪傑?假如吳王真能得到豪傑,他們也應該輔佐吳王設計長久的安身立命的事,就不會為吳王籌劃反叛了。

可見吳王所招攬的人都是無賴子弟、一奸一邪小人,雙方為了各自的私心互相利用而已。」

晁錯聽了也安慰景帝說:「袁盎分析得對。」

景帝點了點頭問:「那怎樣才能拿出好的對策呢?」

袁盎四處環顧了一番說:「希望陛下屏退左右的人,防止洩漏秘密。」

於是皇帝讓身邊的人退下去,只有晁錯覺得自己是皇帝最親信的大臣有權聽聽,賴著不走,景帝也是習慣有事不迴避晁錯了,也沒有說什麼。

袁盎撇了晁錯一眼說:「我所說的,為人臣的也不能知道。」

沒辦法,景帝只得又屏退晁錯。

袁盎這才說:「吳、楚相互往來的書信說『高祖封立劉氏子弟為王,並有各自的分封土地,現在賊臣晁錯擅自貶謫責罰諸侯,削奪諸侯的土地』。

他們造反是誅討晁錯,要求恢復封地。

現在的計策只有斬殺晁錯,派使者赦免吳、楚七國的罪過,恢復被削減的封地,就能夠兵不血刃地結束戰爭。」

皇帝沉默良久,說:「朕不會因為一寵一愛一一人而得罪天下的。」

等到袁盎退出,晁錯仍然到景帝面前繼續談論軍事,見景帝面容很平靜,倒也看不出什麼端倪。

又不方便問及袁盎說了些什麼,只好說完一事情,悵然退歸。

十多天後,皇帝派中尉召見晁錯,騙晁錯乘車巡行東市,晁錯穿著上朝的衣服就被在東市斬殺。

隨後袁盎和吳王弟弟的兒子德侯出使吳國,德侯諭告吳王跪拜接受詔令。

吳王笑著回答說:「我已經成為東帝,還跪拜誰呢?」

吳王把袁盎扣留在軍中,想脅迫袁盎做將軍。

袁盎不肯,趁夜色逃出,回朝報告。

晁錯被殺以後,有一個名叫「鄧公」的人從前方回京,向漢景帝匯報軍情。

鄧公的官職是「謁者僕射」(宮廷衛隊長郎中令的屬官),級別「比千石」,此刻被任命為校尉(比將軍低一級的武官),領兵平叛。

漢景帝問鄧公:「晁錯已經殺了,吳國和楚國應該退兵了吧?」

鄧公卻回答說,怎麼會退?吳王圖謀造反,準備了幾十年,所謂「誅晁錯,清君側」,不過是個借口罷了。

所以,吳國和楚國是不會退兵的,天下人的嘴巴卻恐怕會閉起來,不敢再說話了。

景帝問他為什麼。

鄧公說:「晁錯為什麼要主張削藩?是因為擔心諸侯過於強盛,尾大不掉,威脅中央政權,這才提出要削減藩國轄地,以提高京師地位。

這是我們漢家社稷的千秋大業和萬世之利呀!可是,他的計劃才剛剛開始實行,自己卻被冤殺於東市,這不是做了令親者痛仇者快的事嗎?臣以為這對陛下不利!」景帝聽了以後,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

默然良久,才歎了一口氣說:「你說得對,朕也是追悔莫及啊!」

問計鄧都尉

七國反叛後,景帝派太尉周亞夫率領三十六位將軍,去攻打吳、楚;派曲周侯酈寄攻打趙國;將軍欒布攻打齊國;大將軍竇嬰駐紮在滎一陽一,監視齊、趙的軍隊。

周亞夫,西漢時期的著名將軍,沛(今屬江蘇省)人。

他是名將周勃的次子,可謂是將門虎子。

率軍會師滎一陽一,又到達洛一陽一,看到了當時的大俠劇孟,高興地說:「七國反叛,我都沒想到會安全抵達這裡。

我以為諸侯們已經得到了劇孟。

劇孟現在沒有起兵的舉動,我又佔據滎一陽一,滎一陽一以東沒有值得憂慮的了。」

周亞夫又到達淮一陽一,問計於父親周勃從前的門客鄧都尉,鄧都尉說:「吳兵士氣正盛,和他交戰很難取勝。

楚兵浮躁,銳氣不能保持長久。

您不如率軍在東北的昌邑築壘堅守,把梁國放棄給吳軍,吳軍一定會用全部一精一銳軍隊攻打梁國。

您再派輕裝軍隊斷絕淮河泗水交匯處,阻塞吳軍的糧道。

吳梁之間因相持疲弊而且吳軍糧草耗盡,然後您帶領士氣旺盛的軍隊制一服那些疲弊已極的軍隊,打敗吳國是必然的。」

於是他根據鄧都尉的建議,向景帝提出了自己的戰略計劃:「楚軍素來剽悍,戰鬥力很強,如果正面決戰,難以取勝。

我打算先暫時放棄梁國,從背後斷其糧道,然後伺機再擊潰叛軍。」

景帝同意了周亞夫的計劃。

按照他的計策,堅守在昌邑南邊,接著派輕兵斷絕了吳軍糧道。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