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英雄末路(12):楚軍雖然強大,但是天下人都認為它不是正義之師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英雄末路(12)

史記新讀

英雄末路(12)

「大王暫時沒有背叛楚國的原因,是以為漢王弱小罷了。

楚軍雖然強大,但是天下人都認為它不是正義之師,因為項羽違背盟約,又殺害了義帝。

現在,漢王收編諸侯的軍隊,回師駐守在成皋、滎一陽一,後方糧草源源不斷地運來,漢軍深挖戰壕、營建壁壘,分兵把守各個要塞。

楚軍回軍的時候,必須經過梁地,作戰不能取勝,攻城又不夠力量,而那些老弱殘兵要從千里之外轉運糧草。

如果楚軍到達滎一陽一、成皋的時候,漢軍只要堅守不戰,楚軍就會進退兩難,勝敗可以說是已經定了,所以說,楚軍是靠不住的。

如果楚國戰勝了漢國,諸侯們必定會人人自危、互相救援,也未必天下太平了。

因此,楚軍強大,就會肆意妄為,必定招惹全天下的對抗。

所以楚不如漢,這個形勢顯而易見。

如今,大王不歸附萬無一失的漢國,卻托身於岌岌可危的楚國,我為您的命運而擔憂。

我並不認為大王手下的兵力足夠滅亡楚國,但是,如果您能夠發兵叛楚,那麼,項羽必定會被滯留在齊國,這樣,漢王就有足夠的時間來平定天下了。

我建議大王歸附漢王,漢王一定會裂地而賜封您,到時候,您所擁有的就不僅僅是淮南的土地了。

漢王專程派我前來勸說大王,希望您仔細地考慮。」

英布一聽條件不錯,滿口答應了隨何的勸降,但是還不敢馬上公開此事。

當時,楚國的使者也在淮南,他們正在急於催促英布發兵,在客館裡與英布商談出兵的條件。

隨何通過內線得知此事,逕直闖進了客館,坐到楚國使者的上一位,對他們說:「九江王已經歸附了漢王,楚國憑什麼叫他發兵?」

英布大吃一驚,楚國的使者急忙起身要走。

隨何便勸英布說:「事情已經商議定了,大王應該立即殺死楚國的使者,不能放他們回去,留下禍根,同時盡快地與漢國合力作戰。」

英布見大勢已定,自己也沒法再坐山觀虎鬥了,便說道:「我按照使者的指示,立即起兵攻打楚國便是。」

於是,英布殺死楚國的使者,起兵攻打楚國。

項羽聞訊,派項聲、龍且率軍迎擊英布,而自己則留下來進攻下邑。

幾個月以後,龍且進擊淮南,打敗了英布的軍隊。

英布打算率軍投奔漢王,但是害怕楚軍的截擊,便帶著一些親兵,與隨何一道從小路跑到了漢軍營中。

英布受封

英布到達漢軍營中的時候,劉邦正坐在一床一上,讓侍女為他洗腳。

劉邦隨便慣了,沒有更換正裝,就這樣,叫英布進帳與他見面。

英布進帳,見到眼前的情景,十分地生氣,後悔來到這裡,想要自一殺。

但是,他出來以後,到了劉邦為他安排的營帳中,看見裡面的佈置、器用、飲食、從官,都與漢王的一樣,這大大出乎自己的意料,他又變得十分高興了,認為漢王是尊重自己的。

於是,他派人到九江去收攏餘部。

此時,項羽已經派遣項伯收編了九江的散兵,並且殺死了英布全家。

英布派來的使者找到了不少英布的老友和親近的臣屬,他們率領著這幾千人投奔漢王。

後來,劉邦給英布加派了軍隊,與之一路北進,收兵到了成皋。

漢四年七月,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與其一道攻打項羽。

次年,英布派人到九江,佔領了好幾座縣城。

漢六年,英布與劉賈一同進入九江,誘降了楚國的大司馬周殷。

於是,幾個人合力,配合漢軍攻打項羽,終於在垓下打敗了項羽。

項羽死後,天下安定。

劉邦大設酒宴慶功的時候,貶低隨何的功勞,認為他是迂腐的書獃子,不能用來治理天下。

隨何憤憤不平,跪著說道:「當初,陛下率軍進攻彭城的時候,項羽還沒有離開齊國。

您出動五萬步兵、五千騎兵,就可以攻下淮南國嗎?」

劉邦回答說不能。

隨何接著說:「陛下派我帶著二十人出使淮南,結果,我讓您如願以償。

這就表示我的功勞高於五萬步兵、五千騎兵。

然而,如今,陛下卻說我是迂腐的書獃子,不能用來治理天下,這是為什麼?」

劉邦聽後,感到慚愧,便隨口說道:「我正在估算您的功勞。」

不久,劉邦下詔,任命隨何為護軍中尉。

後來,劉邦正式分封異姓王,英布被剖符定封為淮南王,建都六縣,九江、廬江、衡山、豫章等郡都歸屬英布。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