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儒林子弟(10):劉邦去世以後,惠帝繼位,他對叔孫通說:「關於先帝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儒林子弟(10)

史記新讀

儒林子弟(10)

晚年生活

劉邦去世以後,惠帝繼位,他對叔孫通說:「關於先帝的陵園和祠廟中的相關禮儀,群臣還不是很熟悉,你把這份重任擔起來吧。」

於是,叔孫通被調任為太常,負責制訂宗廟的禮儀制度。

此後,漢朝的各種禮儀制度的制訂,都是叔孫通在擔任太常的時期所論述、著錄的。

惠帝到長樂宮朝拜太后,或者出宮巡視往來,每次都要禁止人民通行,實行所謂的清道,十分擾民。

於是,朝廷專門為此修建了閣道,正好建在未央宮武庫的南邊。

一次,叔孫通奏請公事的時候,乘機請求與天子密談,得到了允許。

他對惠帝說:「陛下為什麼私自修建閣道並且把閣道建在武庫的南邊呢?您難道不知道,高皇帝陵寢中的衣冠每個月出遊到高帝廟,必定會經過這裡嗎?高帝廟,是我朝始祖的宗廟。

陛下怎麼能夠讓後代子孫在宗廟交通要道的上空行走呢?這是對先帝神靈的不尊敬!」惠帝萬分地恐懼,便打算將閣道立即拆毀。

叔孫通則說:「君主的行為不能有過失。

如今,陛下做了錯事,百姓們也都知道此事。

如果您將閣道拆毀,就會彰顯自己的過失。

因此,希望陛下在渭水北岸另建一個別廟,讓高皇帝陵寢的衣冠每月出遊到那裡,這樣,閣道便可以不必拆除;同時,進一步擴大、增加宗廟,也是孝道的根本。」

於是,惠帝高興地下令相關部門另建了一個別廟。

可見,別廟的興起,原本是因為閣道的緣故。

惠帝曾經在春天出遊,到離宮去。

叔孫通進諫說:「古時候,君主要在春天品嚐鮮果。

現在,櫻桃成熟了,可以用來進貢。

希望陛下出遊的時候,順便帶些櫻桃來敬獻宗廟。」

惠帝答應了叔孫通的請求。

所以,後代君王用各類鮮果敬獻宗廟的禮儀由此而興起。

申培公及其學門

申培公是魯地人。

漢高祖經過魯國時,申培公以弟子的身份跟隨自己的老師在魯國的南宮拜見了劉邦。

呂太后時期,申公到長安交遊求學,和劉郢同拜一個老師。

不久後,劉郢被立為楚王,他請申公做太子劉戊的老師。

劉戊不喜歡學習,申公管教十分嚴厲,還經常責罰太子,太子為此非常憎恨這個老師。

劉郢死後,劉戊繼位為楚王。

於是,為了發洩過去的積怨,便把申公禁錮起來進行報復。

後來申公逃脫了,但是心裡為此感到十分羞恥,便回到魯地的家中教書,終身不出家門,謝絕與賓客交往,只有魯王傳令召見他時,他才出門。

由於申公學問大、名氣大,所以有一百多位學生從遠方專程趕到他這裡來求學。

申公的教學只是對《詩經》作解釋,沒有寫專門的著述來闡發經義,而教學過程裡碰到有自己有疑義、拿不準的地方,他從不講授,讓學生們自己去思考,也就是這樣他的學生思維能力和個一性一都十分突出。

蘭陵人王臧向申公學習《詩經》後,獲得了侍奉孝景帝的機會,任太子太傅,後來免職離去。

漢武帝劉徹繼位後,王臧上書請求做皇帝身邊的顧問。

此後,他多次陞遷,官運亨通,一年之內就官至郎中令。

代國的趙綰也曾經向申公學習《詩經》,與王臧是師兄弟,關係很好。

後來,他官至御史大夫。

王臧、趙綰曾經建議天子修建明堂,用來召集諸侯朝會,但事情沒有辦成,他們便向朝廷推薦了自己的老師,希望申公能助自己一臂之力。

於是,天子派使者帶著束帛和玉璧,駕著四匹馬拉豪華的車,去迎請申公。

申公被接到京師,拜見了天子。

當時,申公已經八十多歲了,年紀太大了,人也有些糊塗了。

劉徹問起他有關國家安危的事,他回答說:「當政的關鍵不在於多說話,主要看當政者實幹能力與效果罷了。」

此時的劉徹正傾心於文辭,聽到申公這樣簡單的回答,心裡有些不高興。

但是,既然已經把人家召來了,劉徹便任命申公為太中大夫,讓他住在魯王在京城的館舍裡,商討建立明堂的事宜。

太皇太后竇氏喜歡老子道家的學說,不喜歡儒學,對於儒生所提的建議嗤之以鼻,她用趙綰、王臧的過失來責備年輕的皇帝。

於是,在太皇太后的壓力下,劉徹停止了修建明堂的工程,並把趙綰、王臧交給司法部門處置,他們兩人害怕便畏罪自一殺了。

而申公也因為生病免官回家,在幾年後也去世了。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