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7):擔縣令因懼怕秦法的苛重,不敢貿然從事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7)

史記新讀

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7)

酈食其回到縣城,向縣令陳說利害,希望他能投降劉邦。

擔縣令因懼怕秦法的苛重,不敢貿然從事,予以拒絕。

就在當天,酈食其率眾殺死了縣令,並將縣令人頭拋到城下。

一面又派人報告劉邦。

劉邦見大事已成,就引兵攻打縣城並大聲疾呼:「將士們趕緊投降吧!你們的縣令已被砍頭了!要不然,你們也要被砍頭的。」

城上守軍見縣令已死,也無意再守,遂開城投降。

劉邦順利進城,得到了許多兵器和糧食,投降的士就有一萬多。

這樣,為劉邦西進,提一供了物質條件,這全是高一陽一酒徒酈食其的功勞。

酈生還勸說他的弟弟酈商,叫他率領著手下的幾千人馬跟隨了劉邦。

此後,酈生經常作為劉邦的說客,乘坐著高車大馬出使各諸侯國。

再獻良策

高祖三年的秋天,項羽率軍攻打漢軍,佔領了滎一陽一(今屬河南省)地區,漢軍退守鞏縣(今河南省碑義市)、洛一陽一(今河南洛一陽一)一帶。

後來,韓信的軍隊攻破了趙國,彭越又多次在梁地反叛項羽,攻擊楚軍,項羽於是決定分兵去救援趙國。

當時,韓信正率軍向東進攻齊國,與劉邦的軍隊暫時失去了聯繫,劉邦勢單力孤,多次被楚軍圍困在滎一陽一、成皋(今河南滎一陽一汜水鎮)之間,形勢十分危急。

因此,劉邦打算放棄成皋以東的地區,集中兵力屯兵駐守鞏縣、洛一陽一來抵抗楚軍。

酈生得知這個消息後,急忙從外地趕到劉邦軍中。

他連夜與劉邦會面,對他說:「臣聽說,順從天意的人才可以成就一統天下的帝王之業,而違背天意的人則會受到上天的懲罰。

統治天下的王者把民眾看作天,而民以食為天。

敖倉(今鄭州西北的敖山之上)是天下糧食的集散地,那裡的糧食儲備極其豐富。

楚軍已經攻下了滎一陽一,卻沒有固守敖倉,反而引兵東進,讓那些犯罪的士兵守衛成皋。

這是上天給漢軍提一供的一個好機會啊!現在的楚軍很容易攻破,可是漢軍卻主動後退了,自動放棄了好機會,臣私下裡認為這樣做錯了。

況且,兩雄不能並立,楚漢兩軍長久的相持不下,社會動盪不安、百姓流離失所,民心沒法安定下來。

希望大王能主動攻打楚軍,收復滎一陽一,佔據敖倉,利用成皋、太行道、蜚狐口、白馬津的險要,讓諸侯們看看您強大的兵力,讓他們清楚誰才是真正的天子,如此,天下人就知道該投奔誰了。

如今,燕國、趙國已經平定,只有齊國尚未拿下。

田廣佔據幅員千里的齊國,田間率領二十萬軍隊駐紮在歷下。

田氏宗族勢力強大,他們背靠大海,又有黃河、濟水之險可守,南面靠近楚國,田氏的歸向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楚漢戰爭的結果。

那裡的人一大多狡詐、多計謀,您即使派遣數十萬的大軍,也難以在一年半載中將其打敗。

因此,臣請求您派我出使齊國,去遊說齊王,使得齊國能歸附漢國,成為我們的東方屬國。」

劉邦同意了酈生的建議。

說服齊王

劉邦採納了酈生的建議,再次據守敖倉,頑強地抵禦著楚軍。

同時,酈生來到了齊國。

他受到了齊王的接見。

酈生問齊王說:「大王可否知道天下的人都傾向於誰嗎?」

齊王搖了搖頭,表示不知道。

酈生接著說:「如果大王知道,那麼,齊國還可以保得住;但是如果您不知道,那麼,齊國就危在旦夕了。」

於是,齊王詢問酈生到底應該跟隨誰,才能保護自己的國家,酈生告訴他說:「您只能跟隨漢王。」

齊王問為什麼一定要跟隨漢王才行?酈生解釋說:「當初,漢王與項羽一團一結在一起向西攻打秦朝,事先約定,誰率先進入鹹一陽一城,誰就可以在那裡稱王,秦朝的舊地也就由誰管轄。

結果,漢王先於項羽攻入鹹一陽一,理應在鹹一陽一稱王,但是項羽違背約定,攻打漢王,一逼一迫漢王接受在漢中的封地。

後來,項羽又一逼一迫義帝遷徙都城,最後竟然將義帝殺害了。

漢王聞訊,率軍攻打三秦,兵出函谷關,立志為義帝報仇。

隨後,他收集天下的軍隊,扶持諸侯的後代,同時為了保住他們的爵位而努力。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