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安邦虎將(6):田單看到時機已到,於是從城裡收集了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安邦虎將(6)

史記新讀

安邦虎將(6)

田單復國

田單看到時機已到,於是從城裡收集了一千多頭牛,給它們披上紅綢製成的衣服,又在上面畫了五顏六色的蛟龍圖案,在它們的角上綁好鋒利的刀子,把漬滿油脂的蘆葦綁在牛尾上。

他又下令把城牆鑿開幾十個洞一穴一,趁夜間把牛從洞一穴一中趕出,點燃牛尾,派五千一精一兵跟在火牛的後面。

那些牛尾巴被燒得發一熱,都狂怒地直奔燕軍。

沒有防備的燕軍驚慌失措,牛尾上的火把將夜間照得通明如晝,燕軍看到它們渾身都是龍紋,以為是火龍下凡,凡是觸及到的人非死即傷。

五千壯士又隨後悄然無聲地殺來,而城裡的人乘機擂鼓吶喊,緊緊跟隨在後面,甚至連老弱婦孺都手持銅器,敲得震天動地,和城外的吶喊聲匯合成驚天動地的聲一浪一。

燕軍都嚇得魂不附體,大敗而逃。

齊國人在亂軍之中殺死了燕國的主將騎劫。

燕軍潰散逃命,齊軍緊緊追擊潰逃的敵軍,所經過的城鎮都背叛燕軍,歸順田單。

田單的兵力日益強盛,乘著連勝的勢頭,一路追擊。

燕軍倉皇而逃,戰鬥力一天天減弱,一直退到了黃河邊上,原來齊國的七十多座城池全都被收復。

於是田單到莒城迎接齊襄王回到臨淄。

誓死忠君

當初,燕軍開始攻入齊國的時候,聽說畫邑人王蠋賢德有名,就命令軍隊說:「畫邑周圍三十里之內不許進入。」

不久,燕國又派人對王蠋說:「齊國有許多人,都稱頌您的高尚品德,我們要任用您為將軍,還會封賞給您一萬戶的食邑。」

王蠋堅決推辭,不肯接受。

燕國人說:「您若不肯接受的話,我們就要帶領大軍,屠平畫邑!」王蠋說:「盡忠的臣子不能侍奉兩個君主,貞烈的女子不能再嫁第二個丈夫。

齊王不聽從我的勸諫,所以我才隱居在鄉間種田。

齊國已經破亡,我沒有能力重新復國,已經是羞愧萬分了,現在你們又用武力劫持我當你們的將領,我若是答應了,就是幫助壞人幹壞事。

與其活著幹這不義之事,還不如受刑死了更好!」他把自己的脖子掛在樹枝上,奮力掙扎,扭斷脖子自一殺了。

齊國那些四散奔逃的官員們聽到這件事,說:「王蠋只是一個平民百姓,尚且能堅守節一操一,不向燕人屈服稱臣,更何況我們這些享受國家俸祿的官員了!」於是他們就聚集在一起,趕赴莒城,尋求齊湣王的兒子,擁立他為齊襄王,以他為旗幟,號召人民反抗燕國的侵略。

揚名立威

李廣是隴西成紀縣人。

他的先祖叫李信,秦國名將,曾率秦軍追逐燕太子丹直到遼東,並親手捉住燕太子丹,在秦國的統一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

李信家原本在槐裡,後來遷到了成紀。

李廣家世代傳習一手好箭術,李廣受到家庭的熏陶,年輕時就一精一通騎射。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隨漢軍出擊匈奴。

因為他本領高強,斬殺敵人首級很多,被漢廷任命為中郎。

李廣的堂弟李蔡,也出任郎官,又出任過武騎常侍,年俸八百石。

李廣曾經跟隨文帝出行,皇帝知道他勇一猛非凡,曾經衝鋒陷陣、攻城拔寨,還能夠格殺猛獸,便對他歎息說:「可惜啊!你生不逢時!如果你在高祖的麾下,被封為萬戶侯是不在話下的!」

孝景帝繼位以後,李廣出任隴西都尉,後來調任騎郎將。

吳、楚七國叛亂的時候,他被任命為驍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率兵平叛。

他曾經在昌邑城下的戰鬥中,勇一猛一衝鋒在前,一舉奪取敵軍的旗幟,因此而揚名天下。

後來梁王私下裡授予李廣將軍的印綬,李廣竟大方地收下了,所以,回朝以後,天子雖然沒有怪罪但也沒有對他封賞。

此後,李廣被調任上谷太守,幾乎每天都與匈奴兵作戰,而且每次都身先士卒,衝鋒在前。

典屬國公孫昆邪對天子哭訴說:「李廣的才氣天下無雙。

他倚仗自己的才能多次與匈奴硬拚,恐怕會有不測。」

於是,天子調任李廣為上郡太守。

此後,李廣轉任邊境地區多個郡的太守,如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

在職期間,他因為作戰奮勇,而揚名於邊塞內外。

或許一時糊塗,他竟然沒有看透皇家內部的爭權奪利的政治鬥爭,私自接受了梁王的印章,觸一動了景帝的忌諱,所以景帝一朝,即便李廣功績再高,也沒有被封侯拜相。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