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英雄末路(5):陳余耐不住脾氣,發怒說:「張黶、陳澤要求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英雄末路(5)

史記新讀

英雄末路(5)

張耳與陳余見了面,他責備陳余的見死不救,並且詢問張黶、陳澤的下落。

陳余耐不住脾氣,發怒說:「張黶、陳澤要求我率軍與你們一同與秦軍決死。

我先是派遣他們帶領五千人馬去試探秦軍的實力,結果全軍覆沒,他們沒能脫身。」

張耳不相信他的話,以為陳余將他們殺掉了,便再次追問陳余,陳余大怒,說道:「沒想到,因為這件事,您對我的怨恨竟然有這麼深!難道您認為我是貪戀將軍的職務嗎?我是那種當了官就變了心的人嗎?」

陳余一氣之下,解下了身上的印綬,將其推給張耳。

張耳愕然,沒有接受。

過了一會兒,陳余起身上廁所。

賓客中有人勸告張耳說:「我聽說『不接受上天的賜予的人,反而會遭受上天的懲罰』。

現在,陳將軍把印綬交給您,您如果不接受,那就是違背了天意,這不吉祥。

您應當趕快收下它!」其實也是借口,就像你打開家門,忽然發現一捆錢,你是聲張呢,還是趕緊拾起來呢?突發事件,就要考驗你的意志了。

於是,張耳佩戴上了陳余的印信,接收了他的部下。

陳余方便回來,目瞪口呆,心想我只不過是一時之氣,張耳這個老匹夫竟真的厚著臉皮收下了,罷了,你我的情誼就此了結了,就快步退了出去。

結果,張耳收編了陳余的軍隊。

陳余與幾百名親信逃到了黃河沿岸的湖澤中,在那裡捕魚、打獵,等待著東山再起的時機。

從此,張耳與陳余這兩個曾經為生死之交的朋友就反目成仇了。

相互殘殺

此時,趙王歇仍舊住在信都(今河北省冀縣)。

後來,張耳跟隨項羽和各路諸侯一起進入了關中。

漢元年二月,項羽分封諸侯王。

張耳向來交遊甚廣,所以有很多人都為他說好話,而項羽也曾經多次的聽說張耳的賢能,因此,便從趙地分出一部分土地,封張耳為常山王。

張耳建都信都,將其改名為襄國。

陳余的賓客中有不少人勸項羽說:「陳余與張耳一樣,對趙國有莫大的功勞。」

但是,項羽認為陳余沒有跟隨他進入關中,沒有什麼功勞,又聽說他在南皮,於是,便把南皮附近的三個縣封給他,而把趙王歇改封為代王,將其趕到了代地。

張耳高興地回到了自己的封國。

陳余聽說了項羽分封的結果,惱怒地說:「張耳和我的功勞一樣。

現在,張耳被封為王,而我只是被封為侯,這是項羽的處事不公。」

不久,齊王田榮率先挑戰項羽的權威,舉兵反叛。

於是,陳余派夏說去遊說田榮說:「項羽現在奪得了天下,就忘記了天下不只是他自己奪下來的。

他為人處世太不公平。

他把跟隨他的諸位將領都封在了土地肥一美的地方,而把那裡原來的君王改封到土地貧瘠、人煙稀少的地方,趙王歇竟然被改封到代郡去了!希望大王能借給我部分的兵力,我會以南皮地區作為您的保障。」

田榮也想在趙地樹立一黨一羽,來反擊楚國,就答應了陳余的請求。

於是,陳余全面動員所轄地區的兵源,加上齊王派來的援兵,突然襲擊了常山王張耳,張耳敗逃。

張耳面對巨大的危機,窘迫萬分,認為眾多的諸侯王之中沒有什麼人值得他去歸附,便對手下人說道:「漢王劉邦雖然與我有老交情,但是,項羽的勢力極大,是他立我為王的,我打算去投奔項羽。」

甘公說:「漢王進入關中的時候,五星聚集在東井天區,而東井天區對應的封地為秦地,所以,率先到達秦地的必定會成就霸業。

楚國即使目前十分強盛,最後也必定會歸屬於漢。」

因此,張耳決定投奔劉邦。

此時,劉邦正回師,平定三秦,在廢丘圍攻章邯。

張耳到那裡拜見了劉邦,劉邦是不會虧待老朋友的,不但以隆重的禮儀接待了張耳,還把魯元公主嫁給了張耳的兒子。

陳余打敗張耳以後,收復了全部的趙地,然後,專程把趙王歇從代地迎接回來,仍然擁立他為趙王。

趙王十分感激陳余的恩德,便把他立為代王。

陳余認為趙王勢力微弱,國家又剛剛穩定,所以,並沒有前往封國,而是留下來輔佐趙王,派夏說以相國的身份去鎮守代國。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