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忠臣良將佐秦王(3):秦武王最終到了周都,並死在那裡。他的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忠臣良將佐秦王(3)

史記新讀

忠臣良將佐秦王(3)

甘茂為韓解圍

秦武王最終到了周都,並死在那裡。

他的弟弟繼位,就是秦昭王。

秦昭王的母親宣太后是楚國人。

從前秦國在丹一陽一打敗楚國的時候,韓國見死不救,楚懷王一直懷恨在心,打算懲治一下這個不聽話的小兄弟,就派兵包圍了韓國的雍氏。

韓國派公仲侈向秦國告急。

秦昭王剛登基不久,座位還沒坐穩,不願輕舉妄動招致國人的反對,宣太后又是楚國人也勸秦王給自己的一娘一家人點面子,所以遲遲不去救援。

公仲侈拜託甘茂看在過去的情分上,幫助韓國一把,甘茂替韓國向秦昭王進言道:「公仲侈正是仗著有可能得到秦國的救援才敢抵禦強大的楚國。

現在雍氏被包圍,危在旦夕,他們都翹首期盼大王的雄師,然而您的軍隊卻不肯下殽山去救援,公仲侈必定對您寒心,不再相信我們,將來是不會來朝拜秦國了;為了免於戰禍,公叔就會促成韓國與楚國聯合。

楚、韓兩國結為一體,國力必然大增,那魏國就會俯首稱臣,不敢違背它們的意志了。

這樣,就會形成它們聯合起來共同進攻秦國的局面。

大王您是聖明的君主,肯定知道是坐等別人進攻有利,還是主動進攻別人有利?」

秦王說:「好吧,如您所願。」

於是派軍隊從殽山出發去救援韓國。

楚軍知道後,便撤離了雍氏。

蘇代智勸向壽

秦國派向壽去平定宜一陽一,派樗裡子和甘茂攻打魏國的皮氏。

向壽是宣太后一娘一家的親戚,而且跟秦昭王從小一起長大,因此很受器重。

向壽到了楚國,楚國聽說秦國器重向壽,因而對向壽禮遇有加。

向壽為秦國鎮守宜一陽一,心想這是一個建功立業的機會啊,看到楚人對自己很是尊敬,打算叫上楚國率軍一起攻打韓國。

韓國公仲侈聽到這個消息,讓蘇代去勸說向壽。

蘇代對向壽說:「禽一獸如果被困住,一定會奮力掙扎,那股猛勁甚至會頂翻行人的車輛。

您打敗了韓國,讓公仲侈受辱,秦王會因此重重的獎賞您。

而公仲侈收拾剩下的國土,歸順秦國,也可以得到封賞,倒也不影響他的榮華富貴,所以你們也湊合著雙贏了。

然而現在您把解口這個地方送給楚國,把杜一陽一封給楚國的令尹。

換來楚國和秦國聯合,進攻韓國,在兩強的雙重打擊下,韓國必定滅亡。

韓國雖然滅亡,公仲侈破罐子破摔,負隅頑抗,親自率領他的部下來對抗秦國,您就是佔領了韓國也不得安寧,到時候秦王必定怨恨您不能安定新地,還刺激了楚國與秦國爭霸的野心。

到時候您該怎麼辦?請您能仔細考慮要不要聯合楚國徹底滅亡韓國。」

向壽嚇了一跳,急忙說:「我聯合秦國和楚國並不是為了對付韓國,請您代我拜見公仲侈並轉告他不要多心,秦國和韓國的外交是一致和友好的。」

蘇代回答說:「請允許我斗膽奉勸您,人們說:『重視自己受重視的原因,才能長久地受到重視。

』比較起來,秦王更一寵一愛一和親近公孫奭;更器重甘茂的才能和智慧。

可現在這兩個人都不能親自參與國家大事,唯獨您可以,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他們都有依靠的勢力,公孫奭偏向韓國,而甘茂偏向魏國,秦王並不相信他們沒有私心,全心全意為秦國辦事。

如今秦國和楚國爭強,而您卻在關鍵時刻偏向楚國站錯了隊,這跟公孫奭和甘茂走的是同一條路,您跟他們又有什麼不同呢?人們都說楚國是善於權變的國家,您一味靠近楚國,將來一定不會有好下場,這是自食其果。

您不如跟秦王商討楚國的反覆無常,提醒秦王親善韓國來防備楚國,這樣就可以免除後患了。

韓王一定先把國家大事委託給公孫奭,然後才委託給甘茂。

韓國是您的仇敵,如今您說親善韓國來防備楚國,這正是舉用外人,不避仇敵,秦王也就不懷疑您的忠心了,必定更加崇信您,榮華富貴的日子也就更長遠了。」

向壽說:「先生說的有理,我願意與韓國交好,請您代為牽線。」

蘇代回答說:「甘茂答應公仲侈把武遂(今山西臨汾西南或垣曲東南)歸還韓國,讓宜一陽一的人民返回家園。

如今您卻要無條件地收回它,難啊。」

向壽說:「這樣的話,該怎麼辦呢?武遂始終不能收回嗎?」

蘇代回答說:「您為什麼不通過秦國替韓國向楚國索取穎川(今河南省許昌市一帶)?這是韓國的屬地。

您如果能索取到穎川,那麼您的威嚴在楚國就會建立了起來,您的命令也會暢行無阻了,同時韓國也會因此而對您感恩戴德。

您如果討不回穎川,韓國和楚國的仇怨就不能化解,他們各自都會去投奔秦國。

秦、楚兩國爭強,您可以譴責楚國以籠絡韓國,這對秦國是有利的。」

向壽說:「這又能怎樣呢?」

蘇代回答說:「這是當然是好事。

甘茂想通過魏國攻佔齊國,公孫奭想通過韓國攻佔齊國。

現在您奪取了宜一陽一立下大功,又籠絡了楚國和韓國,並對他們進行了安一撫,然後再討伐齊、魏兩國,這樣公孫奭和甘茂就無所事事了,秦王就會更加的仰仗您了。」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