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循規蹈矩之臣(1):他們小心謹慎,不敢越雷池半步。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循規蹈矩之臣(1)

史記新讀

循規蹈矩之臣(1)

伴君如伴虎。

他們小心謹慎,不敢越雷池半步。

他們謙恭卑下,一切順應主上之意。

萬石君的由來

萬石君姓石名奮,原本是趙國人。

趙國滅亡以後,他家遷居到了溫縣。

劉邦率軍向東攻打項羽的時候,經過溫縣。

當時,石奮只有十五歲,投奔到劉邦帳下,當了一個小辟吏,專門侍奉劉邦。

劉邦閒暇的時候,經常與石奮交談,由於石奮態度恭敬,劉邦很喜歡他。

一次,劉邦問他說:「你家裡還有什麼人?」

石奮回答說:「臣家中有老母親,她不幸雙目失明,還有一個姐姐,擅長彈琴。

臣家裡十分貧窮。」

劉邦又問道:「你願意一直跟隨我嗎?」

石奮回答說:「臣願意為您誓死效忠。」

於是,劉邦把石奮的姐姐召來,封她為美人,又任命石奮為中涓官,並且兼管傳達詔令。

劉邦平定天下以後,把石奮的家遷到了長安城內的戚里,這是因為石奮姐姐的緣故。

到了漢文帝的時候,石奮做官累積功勞使他當上了太中大夫。

他沒有什麼文才、學問,但是恭敬、嚴謹卻無人能比。

後來,太子太傅東一陽一侯張相如被免官,天子選拔他的繼任人。

群臣一致推舉石奮,於是,他當上了太子太傅。

漢景帝繼位以後,石奮被任命為九卿。

由於他過去與先帝的關係過於親近,天子對他有所顧忌,便將其調任為諸侯王的丞相。

石奮的長子名叫石建,二子、三子的名字沒有記載,四子名叫石慶。

他們都因為品行端正、孝敬父母、辦事嚴謹,做到了二千石級別的大官。

於是,景帝說:「石奮和他的四個兒子都是二千石級別的官員,作為臣子的尊貴與光一寵一,都集中在他們家。」

於是,天子稱呼石奮為萬石君,群臣倣傚,天下人皆知。

為官與家居

漢景帝晚年,萬石君享受上大夫的俸祿回家養老,他每年都要根據特定的日子,以大臣的身份參加朝會。

經過皇宮門樓的時候,萬石君一定會下車,快步行走,看到天子所乘坐的馬車,他也一定要俯身按著車前的橫木,以此表示敬意。

做官的子孫回家來進見他,萬石君一定會穿著朝服接見,從不直呼他們的名字。

子孫犯了錯,他從不譴責,只是坐在堂屋的旁坐上,面對著飯桌卻不吃飯。

然後,子孫們互相責備,再通過長輩的說情,最後光著上身堅決地謝罪和表態,萬石君這才答應他們,停止絕食。

家中的成年子孫在萬石君身邊的時候,即使是在平日裡,也一定要戴禮帽,穿著要整齊、嚴肅。

家裡的奴僕也要營造一派恭敬、和悅的氣氛,做事要特別地謹慎。

天子經常給萬石君家裡賞賜食物,他一定跪下叩拜,然後俯伏著吃,就如同天子在眼前一樣。

他辦理喪事的時候,十分地悲哀,子孫遵循他的教導,也和他一樣。

萬石君一家人憑藉著孝敬、嚴謹而聞名於天下,即使是齊魯地區那些自認為誠信的儒生也承認比不上他們。

後來,萬石君遷居到陵裡。

一次,身為內史的兒子石慶喝醉了酒以後回家,進入外門的時候忘記了下車。

萬石君聽說此事以後,便不再吃飯。

石慶很害怕,便光著上身前來請罪,但是沒有得到父親的原諒。

於是,全體族人和兄長石建都光著上身來為石慶謝罪。

最後,萬石君開口說:「內史是顯貴的人。

他進入鄉里的時候,鄉里中的長輩都要迴避。

而前日內史卻坐在車裡自得其樂,這是不應當的!」於是,萬石君便傳令家人不再追究石慶的過錯。

此後,石慶和石家的弟子在進入裡門以後,都快步地回到自己家中,不敢招搖。

萬石君的後代

漢武帝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因為推行儒學而被判罪。

太皇太后竇氏認為,儒生誇誇其談而缺少實質的內容,如今,萬石君一家不多說話而身一體力行,於是,便下詔任命石奮的長子石建為郎中令,小兒子石慶為內史。

石建因為上了歲數而頭髮花白,而萬石君卻還十分得健康。

石建擔任郎中令,每五天休假一次。

他回家拜見父親的時候,總是悄悄地進入小房裡,暗地裡吩咐僕人把父親的內一褲、溺器拿來,親自為父親洗好,然後再交給僕人,並且不敢讓萬石君知道。

石建當官,有可以述說的事情,就背著人盡情地說;而在上朝的時候,他卻變得好像是不會說話一樣。

因此,天子便總是親切地以禮相待。

一次,石建上書奏事,文件批下來,他在閱讀後,十分擔心地說:「寫錯了!『馬』字下面腳連尾應該是五筆,如今卻少了一筆。

皇上如果發現,責怪下來,我等就該死了!」他做事謹慎,即使是其他的小事情也都如此。

萬石君去世的時候,石建痛苦、哀悼,扶著枴杖才能行走。

一年多以後,他也去世了。

石家的眾位子孫都有孝行,可是石建最為突出,甚至超過了萬石君。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