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儒林子弟(7):淳於髡,是齊國人。他博聞強記,學業不局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儒林子弟(7)

史記新讀

儒林子弟(7)

高傲的淳於髡

淳於髡,是齊國人。

他博聞強記,學業不局限於一家之言。

他非常善於察顏觀色、揣摩人主的心意。

有個賓客向梁惠王推薦了淳於髡,梁惠王單獨兩次接見他,可是他始終一言不發。

梁惠王感到很奇怪,就責備那個賓客說:「你稱讚淳于先生,說連管仲、晏嬰都趕不上他,把他比作神仙一樣的人物,可我見了他,他根本不跟我說話,我連一點收穫也沒得到啊。

難道是寡人不配跟他談話嗎?到底是什麼緣故呢?」

那個賓客把惠王的話告訴了淳於髡。

淳於髡說:「我前一次見大王時,大王的心思全用在相馬上;後一次再見大王,大王的心思卻用在了聲色上。

我對此能說什麼,只能沉默不語了。」

那個賓客把淳於髡的話轉告了惠王,惠王大為驚訝,說:「哎呀,淳于先生真是個神仙聖人啊!前一次淳于先生來的時候,有人獻給寡人一匹好馬,寡人還沒來得及看一下,恰巧淳于先生來了。

後一次來的時候,又有人獻來歌伎,寡人還是沒來得及欣賞,就遇到淳于先生來了。

我接見淳于先生時雖然喝退了身邊侍從,可是心裡卻想著馬和歌伎,確實是這麼回事。」

後來惠王再次接見淳於髡,兩人專注地進行交談,一連三天三夜都沒感覺到倦意。

惠王打算封給淳於髡高官爵位,淳於髡卻客氣地推辭不受。

淳於髡離開時,梁惠王贈給他一輛由四匹馬駕的一精一致車子、五匹帛和璧玉以及百兩黃金。

淳於髡終身都沒有出仕做官。

博學宗師

荀卿,是趙國人。

他五十歲的時候到齊國來遊說講學。

齊國後來聞名的幾個大學者都曾受他的教誨,獲益匪淺。

鄒衍的學說曲折誇大,而且多是空洞的論辯;鄒奭的文章雖然完備周密,但難以實行;他們與荀卿相處時間長了,時常能學到一些一精一辟的言論。

當時,田駢等人都已在齊襄王時死去,此時荀卿是年紀最長、資歷最深的一代宗師。

荀卿曾先後三次以宗師的身份擔任當時有名的私學稷下學宮學士的祭酒,相當於現在的大學教授。

後來,齊國有人譭謗荀卿,荀卿就逃難到了楚國,春申君讓他擔任蘭陵令。

春申君死後,荀卿也被罷免了官職,同時在蘭陵安了家。

李斯曾求學於他,後來在秦朝擔任丞相。

荀卿憎惡亂世的黑暗統治,看到亡國昏亂的君主接連不斷地出現,他們不懂得正常地治國之道,卻常常一寵一信裝神弄鬼的巫祝,信奉求拜神仙能賜福去災。

而儒生拘泥於瑣碎的禮節,庸俗鄙陋,再加上莊周等人神道的狡猾多辯,敗壞社會風氣。

於是荀卿深入研究儒家、墨家、道家活動的成敗經驗,著述了幾萬字的文章,希望在將來能夠有人按照他的學說改造社會,造福百姓。

書成之後便去世了。

他死後就葬在了蘭陵。

早期的儒家

漢代之前的早期儒者中,最著名的當屬孔子。

他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後人尊為「聖人」。

關於孔子的事跡,我們在前文的《孔子世家》裡已經有詳細的介紹,這裡就不再敘述。

在這裡,我們主要介紹一下孔子去世後到漢朝建立前,儒家學派的發展大體概況。

自從孔子去世以後,他的七十多名弟子各自四散,交遊諸侯,其中,成就大的,當了國君的老師和卿相,成就一般的,也交結和教育士大夫,有的則隱居而不問世事。

其中,子路在衛國,子張在陳國,澹檯子羽在楚國,子夏在西河,子貢在齊國,他們終身都沒離開過這些地方。

而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僖一輩的人,都曾受教於子夏等人,成為諸侯國君的老師。

這時,由於大時代的氛圍,偶爾有魏文侯一愛一好儒學,但在那裡的儒學也只是曇花一現。

因此,儒學整體上漸漸地走向了衰落,直到秦始皇時代。

在戰國時期的諸侯兼併戰中,因為不合君主們的爭霸之道,儒學已經受到了排擠,但在齊、魯地區,學習、研究儒學的人卻大有人在,儒家的勢力還是很有影響的,起碼在齊國是這樣。

齊威王、齊宣王的時候,孟子、荀子等人繼承了孔子的事業並將它發揚光大,憑著儒家學說在當代顯揚聲名。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