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儒林子弟(6): 形同實異,無以為師有若比孔子小四十三歲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儒林子弟(6)

史記新讀

儒林子弟(6)

形同實異,無以為師

有若比孔子小四十三歲。

有若說:「禮的作用,最重要的是保持萬物和諧。

從前賢明的君王治國的道理,這是最妙的一條。

但大小事情都照這樣辦理,又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道為和諧而強求和諧,不用禮去約束它,也是行不通的。」

他又說:「誠信符合道義,說出的話才能經得起檢驗;恭敬符合禮儀,才能避免恥辱;親近值得親近的人,也就可以傚法他們了。」

能說出這樣的大道理,有若也不愧是孔子的高材生。

孔子去世後,學生們仍然非常仰慕他、懷念他。

有若的相貌很像孔子,學生們便一致認他做老師,對他就像對孔子一樣,向他虛心求教。

有一天,學生們提出疑問說:「從前孔夫子出行時,叫學生們帶雨具,後來果真下雨了。

學生們問:『先生是怎麼知道要下雨了呢?』有若扮演的先生說:『《詩經》上不是說過:月亮靠近畢宿這顆星星的時候,預示著很快就會下大雨了。

昨天晚上月亮不是停留在畢宿區域嗎?』」又有一天,月亮停留在畢宿區域,卻沒有下雨。

大家就不滿意了。

學生又問:「從前商瞿年歲大了還沒有兒子,他的母親要為他另取妻室。

孔子就叫商瞿到齊國去做事,他的母親向孔子求情。

孔子說:『不用擔心,商瞿四十歲以後會有五個兒子』。

後來果真如此。

請問先生憑什麼知道是這樣的?」

有若沉默不語,無言以對。

學生們站起來說:「有若下來吧,您坐不了先生的位置。」

可見有若的才能還是比不上自己的老師。

亞聖孟子

孟軻,是鄒國人。

他曾跟著孔子的後代子思的弟子學習。

他學成之後,便去遊說齊宣王,但是齊宣王沒有任用他。

於是他到了魏國,梁惠王不但不聽信他的主張,反而批駁他的主張不切實情,遠離實際。

那個時候諸侯爭霸,各個國家無不追求富國強兵的捷徑,所以各諸侯國都在實行變革,秦國任用商鞅進行變法,結果國家不但富足起來,而且軍事力量也變得強大了;楚國、魏國也都任用過吳起,戰勝了自己的敵國,削弱了強敵;齊威王和宣王舉用孫臏和田忌等人,國力強盛,先後稱霸,各諸侯國都十分畏懼,東來朝拜齊國。

當時各諸侯國正致力於「合縱連橫」的攻伐謀略,把能攻善戰的人看作是賢能的時候,孟子卻稱頌唐堯、虞舜以及夏、商、週三代的仁治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遊的那些國家的需要。

孟子於是回到家鄉與萬章等人整理《詩經》、《書經》,闡發孔丘的思想學說,寫成《孟子》一書,共七篇,希望流傳後世。

鄒衍的宏大學說

鄒衍生活在孟子之後。

鄒衍目睹了那些諸侯國王們越來越荒一婬一奢侈的生活,很少有國君崇尚仁治德政。

於是他深入觀察萬物一陰陽一的消長變化,記述怪異玄虛的事情。

他的學說宏大廣闊,但荒誕不經,先從細小的事物開始講述,然後推廣到大的事物,以至達到無邊無際;先從當今說起,再往前推至學者們所共同談論的三皇五帝時代,然後再往前推到天地還沒出現的混沌時期。

他先列出中國的名山大川,飛禽走獸,並由此推廣開去,直到人們根本看不到也想像不到的海外。

他稱述自從盤古開天闢地以來,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的德一性一相生相剋,而歷代王朝和帝王的更替都正好與它們相符合。

他認為儒家所說的中國,只不過是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罷了。

中國在古代被稱作「赤縣神州」,赤縣神州之內又有九個州,這就是夏禹按次序排列的九州。

在中國之外,與「赤縣神州「相似的地方還有九個,這才是所謂的大九州。

九州之間有海洋阻隔,各個大州的人和生靈不能互相交通往來,更有大海環繞在九大州的外面,那才到了天地的盡頭。

鄒衍帶著他的學說周遊列國。

在齊國受到齊王尊重;到魏國,梁惠王用非常高的禮儀迎接他,同他行賓主之禮;到趙國,平原君在他的身邊側身陪行,並親自為他拂拭席位;到燕國,燕昭王親自拿著掃帚為他清除道路,並以弟子之禮向他請求學習,還曾為他修建了碣石宮,親自去拜他為老師。

鄒衍周遊各國受到如此高的禮遇,但同是主張儒學的孔子卻沒有如此風光,曾在陳蔡時吃不上東西。

孟軻也曾在齊國、梁國遭到困厄。

王公貴族初見鄒衍的學說,都會為他的理論感到驚異而引起思考,受到感化,但是,到後來卻不能實行。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