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忠臣良將佐秦王(1):當年幼的國王無法處理政務,他們為了國家的穩定,貢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忠臣良將佐秦王(1)

史記新讀

忠臣良將佐秦王(1)

當疲憊的君主無力掌控政局,

當年幼的國王無法處理政務,

他們為了國家的穩定,貢獻了自己的智慧。

重任在肩

樗裡子,名疾,是秦惠王同父異母的弟弟,他的母親是韓國人,因居住在樗裡(今陝西渭南)地區所以被稱為樗裡子。

他能言善辯,足智多謀,秦國人稱他為「智囊」。

因為是皇親國戚,秦王十分信任他,委以重任。

秦惠王八年,封樗裡子「右更」的爵位,派他帶兵攻打曲沃(今山西省臨汾盆地南端),趕走了當地所有的居民,佔領了曲沃的城池,把土地納入了秦國的版圖。

秦惠王二十五年,樗裡子掛帥攻打趙國,俘虜了趙國將軍莊豹,佔領了藺邑地區。

第二年,他輔助魏章攻打楚國,打敗了楚國的大將屈丐,佔領了漢中一帶。

因為戰功卓著,秦王加封樗裡子,賜號「嚴君」。

秦惠王去世以後,太子武王繼位,罷黜了張儀和魏章,然後任命樗裡子和甘茂分別為左右丞相。

秦王派甘茂攻打韓國,一舉佔領了宜一陽一。

又派樗裡子率戰車百輛進入周都炫耀武力,周王不敢怠慢,派儀仗隊列隊迎接,態度畢恭畢敬。

楚王對此非常氣憤,在朝堂上大聲責罵周王是膽小表,說他因是秦軍一點武力就放下了天子的尊嚴,周朝王室的名聲都給他丟盡了。

游騰替周王向楚王解釋說:「智伯要攻打仇猶時,先送給它大車,卻趁機派兵跟隨在大車的後面,仇猶最終被滅亡。

為什麼呢?因為沒有防備。

齊桓公要攻打蔡國,卻先聲稱討伐楚國,實際上是襲擊蔡國,這是齊國聲東擊西的策略。

如今的秦國,就如猛虎豺狼一般,派樗裡子率百輛戰車進入周都,周王借鑒仇猶和蔡國的教訓,因此在前面佈置手持長戟的士兵,後面安排手持強一弩一的士兵,名義上是保護樗裡子,實際上則是囚禁他,迫使秦軍投鼠忌器,不敢攻打我們。

再說周王難道不擔心自己的國家嗎?怕的就是國家滅亡,楚王憂傷難過。

所以才在表面上這麼尊敬秦國的樗裡子,希望大王明鑒。」

楚王於是便高興起來了。

秦武王去世以後,秦昭王繼位,樗裡子更加受到尊敬和重用。

樗裡子軼事

秦昭王元年,樗裡子將要攻打蒲邑(隰州縣北)地區,蒲邑的長官驚恐萬分,向胡衍請教對策,胡衍答應幫他解圍。

胡衍去拜見樗裡子,對他說:「先生要攻打蒲邑,是為了秦國呢,還是為了魏國?如果是為了魏國,那當然好了;如果是為了秦國,那就不算有利了。

因為衛國之所以能作為一個國家存在這麼久,就是由於有蒲城作為屏障和保護。

現在您要攻打它,一定會迫使蒲邑投入魏國的懷抱,整個衛國失去了堅強的後盾,就會屈服,並依附魏國。

魏國喪失了西河之外的城邑,卻沒有辦法奪回來,就是因為兵力薄弱啊。

現在攻打蒲城卻使衛國併入魏國,魏國必定會強大起來。

魏國強大之日,也就是貴國所佔城邑的危險之時。

況且秦王一定在監視先生的一舉一動,如果您的行為危害了秦國,而有利於魏國,秦王一定就會治您的罪了。」

聽了這番話,樗裡子若有所思,說:「依先生之見,該怎麼辦?」

胡衍說:「請先生放棄攻打蒲邑,我會進蒲城,嘗試替您說說這件事,讓衛國國君不忘您給予他的恩德。」

樗裡子說:「好吧,請先生便宜行一事。」

胡衍進入蒲城,對那兒的長官說:「樗裡子已經知道蒲城的薄弱的地方了,他已決意佔領蒲城。

但我能讓他放棄攻城的計劃。」

蒲邑的長官彷彿看到了救命稻草,就馬上向胡衍下拜了兩次,說:「希望您能幫幫忙,解了秦軍的圍困。」

同時拿出黃金三百斤送給他,說:「這是一點小意思,不成敬意。

如果秦軍撤退,我一定將您的功勞上報給衛君,讓您加官進爵。」

於是,胡衍在蒲城接受黃金之後,在衛國一下子成了暴發戶。

就這樣,樗裡子聽從了胡衍的勸說,放棄攻打蒲城而離開了。

他又回師攻打魏國的皮氏城,還沒等到皮氏城投降,就又撤離了。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