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忠臣良將佐秦王(18):胡亥於是同意了趙高的主意,趙高對胡亥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忠臣良將佐秦王(18)

史記新讀

忠臣良將佐秦王(18)

丞相的私心

胡亥於是同意了趙高的主意,趙高對胡亥說:「如果不與丞相謀劃,恐怕我等的事情不會成功。

臣願意為公子去說服丞相!」很快,趙高私下裡找到了李斯,悄悄地告訴他說:「天子臨終的時候,給公子扶蘇寫了一封信,叫他到鹹一陽一來參加葬禮,冊立他為皇位繼承人。

信尚未發出的時候,天子就去世了。

所以,這件事情沒有別人知道。

發給扶蘇的信件和天子的璽印都在胡亥那裡,因此,確定太子的事情,取決於丞相與我罷了,您看,這該怎麼辦?」

李斯聽後,心頭一驚,立即嚴厲地責備趙高說:「你怎麼能夠說出這種大逆不道的話!這個事情不是我等做臣子的所應該談論的!」趙高早就有所準備,他十分得平靜,反問李斯說:「丞相自我估量一下,與蒙恬相比,誰的才能更高?誰的功勞更大?誰的謀略更出色?誰更受天下人的擁護?誰更得到扶蘇的信任?」

李斯思考了片刻,回答說:「這些我都不如蒙恬,但你對我的責備,未免也過於深刻了吧!」

趙高笑了笑,接著說:「臣只是個微賤的宦官,因為對法律、文書有所瞭解而僥倖協助始皇處理一些政務。

理事二十餘年,臣還沒有見到被始皇罷免的功臣之中,有誰可以把爵位傳到下一代的,他們最終都被誅殺。

始皇的二十餘個兒子,丞相都非常瞭解。

長子扶蘇剛強、勇敢,對人信任又善於鼓舞士兵(很明顯是趙高在歪曲扶蘇柔軟的事實),他對丞相焚書坑儒的做法確是非常反感的。

如果他繼位的話,一定會任用蒙恬為丞相。

所以,丞相最終不用妄想帶著榮華富貴告老還鄉,這是很明顯的事實。

我受皇命教育胡亥,讓他學習法令,已經有好幾年了,未嘗見過他的過失。

胡亥為人仁慈、忠厚,輕視錢財而重視士人,內心很明辨,但是不善於言辭,禮賢下士,秦朝的公子們都比不上他。

因此,臣認為胡亥更適合做皇位的繼承人,希望丞相仔細地考慮,然後決定這件事情。」

李斯回答說:「我遵照天子的遺詔,聽從上天安排的命運,沒有什麼可以考慮決定的!」趙高進一步說:「安危可以相互轉化。

如今,安和危尚未確定,你我怎麼能夠保住尊貴?」

李斯嚴肅地說:「我本是一介平民,始皇之所以如此器重我,使我的家人也受到恩一寵一,是因為要把國家安危存亡的重任交給我。

我難道可以辜負始皇的信任嗎!忠臣不逃避死亡,無論何時都要恪守職分。

你還是不要再說了,再說的話只會將我陷於不義!」趙高說:「臣聽說聰明人的處世方法,是能夠順應變化、依從時勢,正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

看到事物的苗頭就知道它原本的方向,看到事物的發展方向就知道它最終的歸宿。

事物是沒有永恆的法則的!如今,天下的權力和命運都掌握在胡亥的手中,臣能夠揣摩出他的意向。

秋霜一降,花草就凋落;春暖冰化水流動,萬物就生長,這是必然的結果。

丞相為什麼遲遲不能理解這個道理呢?」

李斯說:「從前,晉國的驪姬之亂,齊桓公即位的血腥鬥爭,商紂王殺死叔父比干,這三件事情都是違背天理的,而最終導致了國破家亡,連祖先都沒有人祭祀。

我李斯還是人哪!怎麼可以參與篡位的一陰一謀?」

趙高意識到李斯的心裡實際已經有了不小的動搖,便繼續說道:「胡亥和丞相同心協力,就可以長久地享受榮華富貴;丞相與我內外響應,事情就不會有差錯。

丞相要是能聽從臣的計策,就可以世代的封侯、顯貴。

丞相如果放棄了這個好機會,日後,您的子孫必定會遭殃,這是臣所不願意看到的。

聰明人是可以因禍得福的,丞相是個聰明人,打算如何處置呢?」

於是,李斯仰天長歎,流著眼淚說道:「唉!我偏偏遭遇這樣的亂世,既然不能以死效忠,又要向哪裡來寄托我的命運呢?」

他終於在趙高的軟硬兼施下,在自我利益的驅使下,決定參與這個一陰一謀。

於是,趙高把這個消息報告給了胡亥。

胡亥的登基

李斯對外宣稱,自己受了秦始皇的遺詔,讓他擁立胡亥繼位。

同時,李斯、趙高等人還偽造了一封始皇給扶蘇的信,內容是:「朕巡視天下,向各處名山的神靈祈求延壽。

如今,扶蘇與蒙恬率領幾十萬大軍駐守邊疆,已經有十餘年,你等不能擴展國土,而士兵的傷亡卻很大,軍隊沒有任何的功勞,你等反而屢次上書,直言誹謗朕的作為。

扶蘇因為不能解除監軍的職務回京做太子,而日夜地怨恨朕。

扶蘇為子不孝,因此,特命賜死!將軍蒙恬不能糾正扶蘇的錯誤,顯然是有意挑一撥離間我們父子關係。

蒙恬為臣不忠,因此,特命賜死,將軍隊指揮權交給副將王離。」

他們封好書信並且加蓋上天子的璽印,派遣胡亥的親信將其送到上郡的扶蘇那裡。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