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新讀》儒林子弟(5):完成任務的子貢離開了吳國卻沒有回到魯國而是前往晉

古籍查詢

輸入需要查詢的關鍵字:

《史記新讀》儒林子弟(5)

史記新讀

儒林子弟(5)

完成使命

完成任務的子貢離開了吳國卻沒有回到魯國而是前往晉國。

他對晉國國君說:「我聽說,沒有事先確定計策就無法應付突發事變,沒有事先訓練軍隊就無法克敵制勝。

現在齊國要與吳國交戰,吳國如果戰敗,越國定會乘虛而入,滅亡吳國,對於您那倒沒什麼;但是如果戰勝齊國,越國肯定沒有機會成功偷襲,那時吳國一定會率軍一逼一近晉國邊境,晉國有難了。」

晉君大為恐懼,說:「這該如何應對呢?」

子貢說:「命眾將士厲兵秣馬,養一精一蓄銳,嚴陣以待。」

晉君立即應允。

子貢便又離開晉國前往魯國。

吳王與齊國軍隊在艾陵交戰,沉重地打擊了齊軍,俘獲了齊國的七個大將及其手下的兵馬,但是吳王沒有馬上班師回朝,果真率軍一逼一近晉國邊境,同晉軍在黃池相遇。

吳晉兩軍對壘,爭強鬥勝。

晉軍由於準備充分而吳軍已是疲憊無心戀戰,結果大獲全勝。

越王得到消息,便渡江襲擊吳國,一直打到距吳國都城七里遠的地方才停下駐紮在那裡。

吳王知道後,馬上回師救援,同越軍在五湖一帶交戰。

吳軍三戰三敗,城門失守,越軍包圍了王宮,殺死了吳王夫差和他的相國。

滅吳三年後,越國稱霸東方。

因此,子貢一次出使,使得魯國倖存,齊國動亂,吳國滅亡,晉國強盛而越國稱霸。

子貢一次出使,就打亂了各國的局勢,十年期間,五個國家的局勢都各有變化。

子貢不愧是當時世上才能最傑出的人。

子貢喜歡做賤買貴賣的生意,隨時轉換貨物資財,可謂是中國最早的儒商。

他一愛一讚揚別人的優點,卻又經常直言不諱地指出人家的過失。

他曾擔任魯國、衛國的相國,家財累積千金,最後在齊國去世。

子張三問

顓孫師是陳國人,字子張,比孔子小四十八歲。

子張詢問怎樣求取俸祿,孔子說:「多聽,保留有疑問的問題,謹慎地談論其他沒有疑問的問題,就能少犯錯誤;多看,放下有風險的事情,謹慎地從事其他沒有風險的事情,就能很少悔恨。

謹言慎行就會少犯錯誤,少留悔恨,俸祿也就能得到了。」

有一天,子張隨孔子到陳、蔡兩國的交界處,村民誤認為是敵國派來的間諜,把他們包圍了,子張問怎樣做才能讓他們相信咱們是無辜的放咱們走?孔子說:「說話一定要坦誠老實,行一事要恭順厚道,就會化解雙方的誤會,事情也就解決了。

這種方法即使在蠻夷地區,也行得通。

反之,即使在本鄉本土,恐怕也行不通。

所以你在站立行走的時候,『忠信篤敬』四個字就像擺在眼前一樣;乘車時,這幾個字就像掛在車前橫木上。

這樣就什麼事都好解決了。」

後來誤會真的解除了,給子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是子張把這幾個字寫在了自己的衣帶上,時時提醒自己做到這一點。

子張問:「讀書人怎樣才算是通達呢?」

孔子說:「你所說的通達是指什麼?」

子張回答說:「在諸侯國中一定要有聲譽,在大夫家中也一定要有聲譽。」

孔子說:「這是聲譽,不是通達。

所謂通達,應當是為人質樸、正直,一愛一好仁義,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論,觀察別人的神態,總是謙和待人。

這種人在諸侯國和大夫家一定能通達。

而所謂聲譽,表面上好像追求仁義道德,行動上卻與之相悖,還能處之泰然,這種人在國在家一定都是徒有虛名的騙子。」

隱者原憲

原憲,字子思。

子思詢問什麼叫恥辱,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作為管理人員做得不錯,理當拿取俸祿作為獎賞;如果國家政治黑暗他不去爭取澳變,還拿取俸祿,這就是恥辱。」

子思說:「好勝、矜誇、怨恨、貪慾都不存在,可以說是仁了嗎?」

孔子說:「可以說是難得了,至於是不是仁,那我就不知道了。」

孔子去世後,原憲就跑到荒郊野外隱居起來。

子貢做了衛國的相國,出門時前呼後擁,車馬成群結隊。

他懷念同窗,曾來到原憲隱居的地方探望原憲,推開草門,發現家徒四壁,破爛不堪。

原憲一身破衣爛衫,出來接見他。

子貢替原憲感到害臊,說:「您難道是病了嗎,現在是如此落魄?」

原憲說:「我聽說,沒有錢財叫做貧,沒有錢財的人叫窮人。

有了才學卻不能運用叫做病,有才學卻不知道怎麼運用的人叫病人,像我原憲,是貧,不是病;是窮人不是病人。」

子貢深感慚愧,悻悻地離開了,他一生都為自己說錯的這句話而感到羞恥。

分類:史書

共2頁 上壹頁 1 2 下壹頁
史記新讀
華夏始祖(1)華夏始祖(2)華夏始祖(3)華夏始祖(4)華夏始祖(5)華夏始祖(6)孔子推崇的時代(1)孔子推崇的時代(2)孔子推崇的時代(3)孔子推崇的時代(4)孔子推崇的時代(5)孔子推崇的時代(6)孔子推崇的時代(7)孔子推崇的時代(8)孔子推崇的時代(9)秦始皇的祖先們(1)秦始皇的祖先們(2)秦始皇的祖先們(3)秦始皇的祖先們(4)秦始皇的祖先們(5)秦始皇的祖先們(6)秦始皇的祖先們(7)始皇帝(1)始皇帝(2)始皇帝(3)始皇帝(4)始皇帝(5)始皇帝(6)西楚霸王(1)西楚霸王(2)西楚霸王(3)西楚霸王(4)西楚霸王(5)西楚霸王(6)西楚霸王(7)西楚霸王(8)西楚霸王(9)布衣天子(1)布衣天子(2)布衣天子(3)布衣天子(4)布衣天子(5)布衣天子(6)布衣天子(7)女人也能君臨天下(1)女人也能君臨天下(2)女人也能君臨天下(3)女人也能君臨天下(4)女人也能君臨天下(5)文景之治(1)文景之治(2)文景之治(3)文景之治(4)文景之治(5)文景之治(6)漢武帝的荒唐事(1)漢武帝的荒唐事(2)漢武帝的荒唐事(3)漢武帝的荒唐事(4)漢武帝的荒唐事(5)帝王之後(1)帝王之後(2)帝王之後(3)帝王之後(4)帝王之後(5)帝王之後(6)帝王之後(7)帝王之後(8)帝王之後(9)帝王之後(10)帝王之後(11)帝王之後(12)帝王之後(13)帝王之後(14)帝王之後(15)帝王之後(16)姜子牙的子孫們(1)姜子牙的子孫們(2)姜子牙的子孫們(3)姜子牙的子孫們(4)姜子牙的子孫們(5)姜子牙的子孫們(6)姜子牙的子孫們(7)姜子牙的子孫們(8)姜子牙的子孫們(9)姜子牙的子孫們(10)吳越爭霸(1)吳越爭霸(2)吳越爭霸(3)吳越爭霸(4)吳越爭霸(5)吳越爭霸(6)吳越爭霸(7)楚韻雄風(1)楚韻雄風(2)楚韻雄風(3)楚韻雄風(4)楚韻雄風(5)楚韻雄風(6)楚韻雄風(7)楚韻雄風(8)楚韻雄風(9)楚韻雄風(10)孔子故鄉人(1)孔子故鄉人(2)孔子故鄉人(3)風悲水寒燕人歌(1)風悲水寒燕人歌(2)晉世豪傑(1)晉世豪傑(2)晉世豪傑(3)晉世豪傑(4)晉世豪傑(5)晉世豪傑(6)晉世豪傑(7)晉世豪傑(8)晉世豪傑(9)晉世豪傑(10)晉世豪傑(11)晉世豪傑(12)晉世豪傑(13)晉世豪傑(14)三晉風雲(1)三晉風雲(2)三晉風雲(3)三晉風雲(4)三晉風雲(5)三晉風雲(6)三晉風雲(7)三晉風雲(8)三晉風雲(9)三晉風雲(10)三晉風雲(11)三晉風雲(12)三晉風雲(13)三晉風雲(14)三晉風雲(15)三晉風雲(16)三晉風雲(17)劉邦的左膀右臂(1)劉邦的左膀右臂(2)劉邦的左膀右臂(3)劉邦的左膀右臂(4)劉邦的左膀右臂(5)劉邦的左膀右臂(6)劉邦的左膀右臂(7)劉邦的左膀右臂(8)劉邦的左膀右臂(9)劉邦的左膀右臂(10)劉邦的左膀右臂(11)劉邦的左膀右臂(12)劉邦的左膀右臂(13)劉邦的左膀右臂(14)劉邦的左膀右臂(15)劉邦的左膀右臂(16)劉邦的左膀右臂(17)劉邦的左膀右臂(18)劉氏宗親(1)劉氏宗親(2)劉氏宗親(3)劉氏宗親(4)劉氏宗親(5)劉氏宗親(6)劉氏宗親(7)劉氏宗親(8)劉氏宗親(9)劉氏宗親(10)劉氏宗親(11)粉黛三千為一人(1)粉黛三千為一人(2)粉黛三千為一人(3)粉黛三千為一人(4)粉黛三千為一人(5)寂寞的孔子(1)寂寞的孔子(2)寂寞的孔子(3)寂寞的孔子(4)寂寞的孔子(5)寂寞的孔子(6)寂寞的孔子(7)寂寞的孔子(8)寂寞的孔子(9)寂寞的孔子(10)寂寞的孔子(11)折翅鴻鵠(1)折翅鴻鵠(2)折翅鴻鵠(3)齊國名相(1)齊國名相(2)戰國四君子(1)戰國四君子(2)戰國四君子(3)戰國四君子(4)戰國四君子(5)戰國四君子(6)戰國四君子(7)戰國四君子(8)戰國四君子(9)戰國四君子(10)戰國四君子(11)戰國四君子(12)戰國四君子(13)趙國雙傑(1)趙國雙傑(2)趙國雙傑(3)趙國雙傑(4)趙國雙傑(5)趙國雙傑(6)趙國雙傑(7)伍子胥傳奇(1)伍子胥傳奇(2)伍子胥傳奇(3)首陽山上埋忠骨神醫扁鵲(1)神醫扁鵲(2)神醫扁鵲(3)百家爭鳴(1)百家爭鳴(2)百家爭鳴(3)百家爭鳴(4)百家爭鳴(5)百家爭鳴(6)百家爭鳴(7)百家爭鳴(8)作法自斃(1)作法自斃(2)作法自斃(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3)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4)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5)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6)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7)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8)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9)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0)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1)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2)三寸之舌也能左右歷史(13)
 
漢語學習
漢語文化